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取猪粪,牛粪为例,以日本大平二号蚓作为蚓种,初步探讨研究蚯蚓对家畜粪便的分解。将收集回来的猪粪和牛粪分别经过发酵处理后,把它们作为蚯蚓的饲料,并分出六个不同的湿度,以便探究湿度对蚯蚓取食分解家畜粪便的影响。经过30 d的养殖和湿度保持后结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蚯蚓的体重有明显的增加,并有一定的繁殖现象,证明了蚯蚓能够取食分解家畜粪便;不同的湿度对蚯蚓取食分解家畜粪便的影响很大;保持适当的湿度,满足蚯蚓生活对温度的要求就能使蚯蚓通过取食家畜粪便对家畜粪便进行分解。在蚯蚓对家畜粪便取食分解的过程中,蚯蚓既消耗了家畜粪便,自身得到了生长,又能够排出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俱佳的蚯蚓粪便。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施用有机垃圾肥料对林地土壤动物蚯蚓的影响,对上海郊区3个基地施用不同量有机垃圾肥料的林地中蚯蚓的数量和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和腔蚓(Metaphire sp.)两种蚯蚓数量比约为1.78:1。在老港和金山基地中,蚯蚓的数量随着撒施有机垃圾肥料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沟施的操作下蚯蚓数量的变化起伏较大,这一变化与有机垃圾肥料在林地沟施不均匀密切相关。施用有机垃圾肥料后,蚯蚓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生态系统地下部分物质和能量循环产生变化; 在蚯蚓活动和取食过程中,通过其对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会促进氮、磷循环,从而给林地生态系统带来较多的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北京和我国的很多城市中所面临的"垃圾围城"现象始终是困扰着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从卫星观测,城区周围密布的垃圾山占用了大量土地,不仅影响市容和农业生产,阻碍交通,而且污染空气,恶化水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可谓后患无穷。如何按照我国国情,制定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4.
蔬菜废弃物蚯蚓肥料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猪粪、牛粪中添加不同比例蔬菜废弃物,研究蚯蚓处理混合底料过程中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动态变化,并对蚯蚓处理产物中的有效活菌含量和微生物多样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底料经60 d蚯蚓处理后,pH值、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降低,全磷和全钾含量升高,猪粪组有机质和全磷含量明显高于牛粪组,但全钾含量明显低于牛粪组;猪粪组无机磷细菌和有机磷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牛粪组,在硅酸盐菌、固氮菌和根瘤菌的数量上2个实验组无显著差异;混合底料经蚯蚓处理后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优于常规堆肥方式,蚯蚓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物料的臭味.为蚯蚓处理蔬菜废弃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厨余垃圾等生活垃圾除了可以"变身"成肥料之外,还有其他的处理方法吗?我们从书上获知,蚯蚓的主要食物是土壤中的腐殖质,而生活垃圾发酵后就会变成腐殖质。蚯蚓会不会吃生活垃圾呢?我们决定通过实验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在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堆肥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生物是农村有机垃圾堆肥资源化技术的核心.介绍了微生物在堆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发酵微生物、除臭菌和功能性微生物的选育及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并指出生产生物有机肥是有机垃圾堆肥资源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农村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蚯蚓对植物修复永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土壤动物在植物修复永久性有机污染物过程中的作用,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蚯蚓对紫花苜蓿修复土壤菲污染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试验浓度(20.05~322.06 mg.kg-1)范围内,蚯蚓活动促进了菲污染土壤中修复植物的生长,其根冠比明显增大.添加蚯蚓70 d后,种植紫花苜蓿土壤中菲的去除率高达58.60%~81.82%,其平均去除率(73.42%)比无蚯蚓活动的土壤—植物系统(64.02%)提高9.40%,比无植物对照组(22.57%)提高50.85%.各种生物、非生物修复因子中,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对菲去除的平均贡献率(44.09%)最为突出,比无蚯蚓活动时(37.97%)提高6.12%.说明蚯蚓活动可强化土壤—植物系统对土壤菲污染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蚯蚓生态功能的深度挖掘,近年来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污染物、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蚯蚓堆置处理技术.文章从蚯蚓生态型差异、土壤类型、重金属类型差异、pH 值以及可溶性有机碳变化4个方面论述此技术对土壤中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竹浆造纸污泥蚯蚓生物处理的培养条件与重金属富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竹浆造纸污泥产生量大,处置成本高,利用蚯蚓处理造纸污泥是一种低成本的生物处理方法,利用蚯蚓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还可以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效果。本试验采用正交设计,研究湿度、接种密度、污泥厚度和处理时间对蚯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造纸污泥蚯蚓生物处理的最佳培养参数为湿度85%,蚯蚓接种密度10条,污泥厚度6 cm,处理天数60天,其中,污泥的湿度对蚯蚓的日增重倍数影响较大;蚯蚓能有效降低污泥中重金属Cd、Pb、Zn的含量,对Cu、Mn的影响效应不明显,处理后的造纸污泥重金属符合农用标准,可作为撑绿竹等造纸原料的有机肥源,实现造纸污泥的资源化。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结果表明:(1)沼气渣可以用来养殖蚯蚓,但必须冲洗、凉干,排除过多的有毒气体.用醋酸调节PH值,用稻谷糠改变C/N和增加通气性.(2)不同配比的沼气渣对蚯蚓的增长速度、繁殖倍数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B组最好,A组次之,C组最差,这是因为各组的C/N不同,B组的C/N最适于蚯蚓的生长繁殖之故.本试验研究提出了一个以稻草为原料,沼气发酵为基础,蚯蚓为中心环节的良性生态循环.这种循环不但能提高稻草的经济效益,而且是消除环境污染,解决农村能源的一个简便实惠、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接种法,就畜粪、木屑混合物蚯蚓堆肥过程中影响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生长的因素及其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蚯蚓接种密度为16~40mg/g范围时,相对有利于蚯蚓的存活、繁殖、生长及基质消耗,接种密度过高(64mg/g)会显著降低蚯蚓的繁殖率、个体平均增重和基质日消耗量;低湿度(60%)对蚯蚓的存活、繁殖、增重生长及基质消耗均具有显著抑制效应,而高湿度(80%)亦会抑制蚯蚓的繁殖和基质消耗,但对蚯蚓存活及增重生长无明显影响;低温(10℃)和高温(30℃)均会抑制蚯蚓繁殖,但低温和高温对基质的消耗减量却分别具有抑制和促进效应;木屑配比过高或过低均会抑制蚯蚓个体增重,但高木屑配比则有利于基质的减量消耗和蚯蚓繁殖.  相似文献   

12.
MBBR处理畜禽养殖场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的实验研究,探讨了填料填充比例、水力停留时间、进水浓度等对反应器处理性能和效果的影响,并观察了反应器中的微生物相.结果表明:在填料填充比例为50%(体积比),单级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0 h,CODcr进水浓度为491~1312 mg/L的条件下,反应器运行稳定且处理效果好,最终出水CODcr平均为125 mg/L,去除率大于90%,出水NH3-N平均为70 mg/L,去除率为80%,均达到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基于高分子科学原理,对有机物合成过程中产生的粘性废料进行综合处理。燃料化:对粘性废料进行交联固化,提高废料的软化点,从60℃左右提高到150℃以上,使废料由原来的粘稠半液态变为脆性固体,得到一种热值及形态均与燃煤相似的固态燃料,可直接入普通锅炉作燃料使用;材料化;以有机废料为基本组分加入合成高分子树脂进行共混改性,制备防腐涂料,实现了废物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4.
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实验室实验教学所产生的有机化学废液为典型样本,探讨对其实现实验室废液达标排放的废水处理方法,尤其是对最难解决的化学耗氧量(COD)降低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可使该类实验废液的排放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该方法应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在建立和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掌握一种实验室废液的废水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1生活垃圾的产生和组成生活垃圾指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家庭厨房废弃物、商品包装材料及废弃物品。北京市居民生活垃圾的主要组成为:①蔬菜的废弃根茎叶部分,例如莴笋的硬皮、白菜的老叶子、芹菜叶子、冬瓜的老皮、大葱和洋葱的外皮等;②蔬菜和食品的包装废弃料。例如玻璃瓶、塑料瓶、塑料袋、易拉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用废旧聚氨酯泡沫塑料对含苯胺、苯酚和乳化油的废水的处理。研究表明,它是一种廉价而又有效的吸附材料,而且也达到了以废治废和综合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该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提出了该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关键及可行性分析。利用综合的生态化工程措施辅以人工强化措施使纳污河道保持长期的净化能力及提高河道水体修复能力。并进行了该项目技术指标及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8.
孟东梅 《河南科学》2012,30(6):771-773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在处理有机废水方面特点,选取处理规模和废水性质类似的废水处理工程进行分析,通过考察各种厌氧工艺的不同效果,提出了在不调整pH值和常温条件下适合屠宰与肉类加工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一种定量核算城市生活类废塑料产生特性的方法,并对2007年北京市生活类废塑料产生量分别进行了分场所、分形态、分成份的核算.将北京市生活类废塑料按产生场所分为4类(居住场所、公共营业场所、非公共场所、道路清扫),按废塑料形态分为6类(薄膜、杯盆盒、发泡、瓶、块、其它),按成份分为7类(PET、PE、PVC、PP、PS、混合料、其它).根据资料数据和调研数据核算北京市各区县不同场所生活类废塑料的产生量;通过实地调研获得废塑料产生场所——形态比例关系以及废塑料形态——成份比例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到北京市生活类废塑料分形态、分成份产生量.核算结果表明,2007年北京市生活废塑料总产生量为33.1×104t,人均废塑料产生量为20.3kg.从空间看,朝阳区和海淀区的废塑料产生量最大;从产生渠道看,居民生活渠道的废塑料产生量最大;从形态看,薄膜类废塑料产生量最大,占总量的44%;从成份看,PP类和PE类的产生量最大,占总量的75%.核算结果可为废塑料资源化工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