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梁启超的散文名篇《少年中国说》中所使用的“乳虎”一词进行辨析。认为“乳虎1”与“乳虎2”两者意义不同,前者为“初生的或幼小的虎”,后者则应释为“哺乳期的母虎”。这一理解不仅是两词意思的不同,更对《少年中国说》全文的意境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材料。《西厢记》中自称词的使用情况主要分为非谦称词和谦称词,其中非谦称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自称词和身份自称词,谦称词包括“小”作词头、“贱”作词头及“愚”“贫”等作词头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胡连《新闻公报》中使用了“体认”“尽速”“愿景”等新词,还启用了个别历史词和其他词,使其呈现出了与传统公文迥异的语体风格,笔者认为这是公文语言风格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公文语言发展新态势的明显信号。  相似文献   

4.
罗漫先生在《云梦学刊》1995年1期发表《<远游>与屈原的“绝命词”》一文,提出《远游》是屈原的“绝命词”,这是屈学界至今为止提出有关屈原“绝命词”的第8种学说了。我姑且不谈前面7种中是否有“绝命词”,只想考证一下《远游》是不是屈原的作品,如果真的是屈原的作品,那么,这篇游仙赋是屈原的绝命词还是可以说得通的。假如《远游》根本不是屈原作品,那么,说《远游》是屈原的绝命词就不能成立。(一)《远游》是公认的游仙辞赋,作者在作《远游》之前居住在自己的故居,他是从故居起程游历“四荒”、“六漠”的。《远游》主人公的…  相似文献   

5.
《河图》、《洛书》——中华文化起源千古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河图》、《洛书》的由来与争论(一)“有名无实”的神圣图说诸说“河图”一词最早见之于《尚书》,《尚书·顾命》篇曰:“赤刀、大训、宏壁、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按后来汉人所作之注,《尚书》本有在“河图”一词之下加上“洛书”二字的,所以河图、洛书之词的出现,最早  相似文献   

6.
《人间词话》研究已有百年历史,在词学理论发展史上,对一部词学著作如此“关怀”尚属罕见.王国维及其《人间词话》的研究成果丰硕,适时总结其研究成果,有助于研究者把握学术动向,进行学术创新;梳理《人间词话》的研究史,可以窥探学术史发展之一隅.对于已然处于研究“末期”的《人间词话》而言,要想取得新进展必须寻求新的研究理路.学术的生命力在于材料与方法的综合运用,加之研究视域的转变,《人间词话》的研究尚有一片空间.《人间词话》百年反思将从版本、学术论文两个方面入手,探索版本的衍生过程,评估学术论文的理论价值,关注未来研究的动向.  相似文献   

7.
黄河在汉代以前称“河”,那时人们普遍用“川”来泛指一般的河流。《尚书·禹贡》里“导河积石”的“河”和《史记·高祖本纪》里“泱河之限”的“河”都是指黄河而言的。所以,汉以前古书只书“河出昆仑”。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历史学家班圃所著《汉书》:“使黄河为带,泰山为厉。”但是黄河一词在当时尚未广泛采用,直到宋代,人们才普遍使用黄河名称并简称为“黄”。  相似文献   

8.
中国源于古代的“明”一词在近代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是英语Civilization的译词。新义“明”根源于西洋,但直接来自东洋。19世纪末20世纪初“明”在中国时兴起来。《时务报》中所出现的“明”一词的涵义及使用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西学在近代中国的兴盛情形、日本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以及近代知识分子欲“变法图强”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9.
夏丐尊先生很早就提倡计划生育。虽然他没有使用“计划生育”这个词,但他在《生殖的节制》一文里,已把这个问题谈得较为透彻了。《生殖的节制》一文作于1922年,发表在1922年4月26日《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第38期上。夏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人口问题在社会问题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如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教程》第三册“The Odour of Cheese”(《奶酪的气味》)一文中,先后出现了“Srnell”、“Odour”、“Flavour”、“Scent”等词表示奶酪的气味。这几个词同义,但相同相异之点相互交织,用法复杂。然而,课文作者准确地把握了这几个词的细微差别,恰到好处地运用它们展示了自己对奶  相似文献   

11.
《人间词话》“境界”说析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间词话》“境界”说析评李新灿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首句即已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并以五代北宋之词为例来证实这一命题.“境界”说并非王国维首创,在王国维笔...  相似文献   

12.
晏几道是北宋著名的小令词人,在他的《小山词》中使用了非常丰富的色彩字目良,尤其是“红”与“绿”,这些色彩词的使用不仅仅是客观的事物再现,更多的是和词人的主观情绪相联系,特别是在表现词人的悲苦和凄凉情绪方面,因此,研究词中的色彩艺术,可以更好地了解晏几道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在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歧路灯>词语汇释》补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路灯》是清李绿园用河南方言创作的一部长篇白活小说,书中记载了丰富的河南方言口语词汇,河南大学张生汉教授出版了阐释《歧路灯》方言词汇的专著《〈歧路灯〉词语汇释》,收词较完备,但小说中“古董”、“费气”、“厮跟”等词在今洛阳等地方言中仍频繁使用,张教授的专著中却并未收录,现试做补充.  相似文献   

14.
《汉语大字词》与《辞源》、《辞海》和《汉语大字词》并称我国四大辞书,《汉语大字词》的出版结束了我国“大国家小字典”的历史,文章探讨了《汉语大字词》第一卷的部分释放问题,旨在八卷本的修订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墩笃”考     
“墩笃”一词在古文献中常记作“敦笃”。翟时雨先生在《重庆方言志》中对“墩笃”一词释为“男性长得帅”。有待商榷。本文通过考察一组同源词,对该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证,认为以“敦”为声旁的一组同源词在意义上都有“厚实、敦实”之意,即可证“墩笃”解释为“”男性长得帅”义欠妥。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藏文“宗(rdzong)”一词所含内容和《格萨尔》部名上“宗(rdzaong)”一词在《格萨尔》部名上所含内容、确切地说“宗”一词在《格萨尔》部名上实际所起作用之比较分析,认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既不能和过去作为西藏地方政权机构——行政区域治所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也不能与作为过去有别于普通民宅的特殊建筑物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提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类似于汉族长篇小说的叙述法“篇”,是一种便于记忆和说唱史诗而采取的该文学作品形式上的一种程式法或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所谓拼词是指提取非固定短语的部分汉字拼舍而成的临时性词语。拼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已有的某个词语“形”同“神”异,一类“神”、“形”俱新。在拼词的衍生过程中,缩略、谐音、重新解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应吸收比较优秀的拼词,权威性传媒当在拼词的使用方面做出表率,语言文字管理部门要做好相关调控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应做好语言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胡敕瑞关于“叉手”一词的释义提出置疑,通过同经异译词语比较中“叉手”与“合掌”对应现象的分 析,考察出“叉手”一词在佛经中的具体含义,并肯定了《汉语大词典》释义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一、冬烘“冬烘”一词,辞书解释不尽相同.新《辞海》释为“懵懂浅陋”,新《辞源》释为“糊涂,迂腐”,《汉语大词典》则综合此两种解释为“过迂腐,浅陋.”至于该词为何会有此词义测均付诸阙如.“冬烘”一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据说当时有个叫郑薰的侍郎主持一次科举考试.他误把一个叫颜标的考生当成了鲁公颜真卿的后代,并将他取为状元.时人作诗嘲讽他说:“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八《误放》、十三《无名子谤议》)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为我们创造了很多宝贵财富,“求同存异”的提出及运用即为其一。求同存异是周恩来的创新求同存异是当今人们常用的一个词,但查一查权威的《辞源》和《辞海》,里面没有收集这个词,可见它是后来产生的新词。最通俗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词的解释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新华成语词典》将其作为一个成语解释为:“寻求共同之处,保留不同意见。指不因个别分歧而影响在主要方面求得一致。”1986年11月出版的《汉语大词典》对这个词的解释及举例是:“找出共同之处,保留不同之处。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