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造卫星上天为标志而兴起的空间天文学,是继十七世纪伽里略开始的光学天文、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诞生的射电天文之后,天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它给古老的天文学带来崭新的面貌,使天文学产生一次新的飞跃. 空间天文学是在大气外层空间探索宇宙奥秘的.这种独特的天文观测环境使它具有地面天文观测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突破了地球大气的屏障,直接探测天体的辐射、宇宙高能粒子和行星际介质样品,开拓电磁波的观测波段,使天文学有可能进入全波天文时代. 这种内在的优越性使得空间天文学在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正>宇宙空间很奇妙。空间探测器是人类宇宙空间探索的侦察兵和先行者。如果想对地球进行天文观测,天文卫星就可以将地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天文卫星只能围绕地球运行,虽观测地球还是胜任的,但要观测其他星  相似文献   

3.
天文学是一门观测科学,如何取得更多、更好的实测资料乃天文研究之头等大事。空间天文学的诞生,打破了天文观测囿于在地面上进行的传统方式,大大推进了天文学的发展。人们并不满足于此,仍在寻找更为理想的天文观测基地,目光直指月球。  相似文献   

4.
射电天文手段,是现代天文学研究的三大手段之一,另两种手段是空间天文手段和地面上的天文手段.这三种手段相互配合又竞相发展,促成了当前天文学突飞猛进的局面.1984年10月,我国天文学工作者在密云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架用以观测银河系以及遥远星系的“密云米波段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使我国在天文观测手段和技术方面又取得一大成果.《米波段射电望远镜》一文结合这一成果从射电天文技术和方法的角度介绍了米波段射电望远镜的作用、结构、设计思想和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5.
哈勃空间望远镜"入主"星空后,不断给人类带来价值连城的宇宙信息,使天文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进展。它再次充分表明,天文卫星对天文学乃至人类文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星星不仅能点灯天文卫星是对宇宙天体和其它空间物质进行观测研究的人造地球卫星。传统的天文观测均是在地  相似文献   

6.
利用航天器在宇宙空间进行天文观测,可克服地球大气对天体辐射的干扰和阻挡,对天体进行“全波”观测.通过卫星姿态控制,可使卫星上的探测仪器对准太阳作空间太阳观测,或使仪器按预定方式扫描天空作大气外巡天观测.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就已利用气球、火箭获得空间太阳观测的初步成果;人造卫星上天后,利用卫星、深空探测器和“天空实验室”  相似文献   

7.
中国天文研究水平总体而言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天文研究设备太差.天文设备成为中国天文研究长期竞争力和原创能力的主要瓶颈.长期以来中国的射电天文研究1一方面依靠杰出天文学家利用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取得一些(但不是很多)有影响的成果;另一方面是靠自己发展设备,建设一些中小观测平台.  相似文献   

8.
《科学通报》1965,10(12):1102-1102
一引言计划中的北京天文台是一个近代化的、以天体物理为主的综合性天文台。一个现代化的天体物理台,必须建立在天文气候条件好、基本建设快、与科学中心联系方便的地方。天文气候条件是决定观测质量的主要客观条件。天文气候,也就是影响天文观测的大气条件,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1.可观测的晴日(夜)数; 2.大气宁静度;  相似文献   

9.
正打开卫星地图,贵州平塘的地貌好似布满褶皱的大象皮肤。"天眼"的落户,是平塘人的骄傲。早在1995年平塘县接待射电天文国际学术会议考察活动期间,县城街头就曾拉起欢迎各国专家的横幅。在当地还流传这样一个段子,平塘为"平躺"观星,意思是平塘得天独厚的地貌帮助"天眼"安逸地"躺"着观星。在观景台俯瞰"天眼"的壮观、在天文体验馆体验FAST的模拟观测、在球幕飞行影院享受飞跃非洲的刺激、在天幕商业街眺望星空……如今在平塘县航龙天文小镇,处处透着天文气息。  相似文献   

10.
封面说明     
正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简称国家天文台)组建于2001年,是由中国科学院天文领域原四台三站一中心撤并整合而成,主要从事天文观测和理论以及天文高技术研究,并统筹中国天文学科发展布局、大中型观测设备建造运行和承担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以及科研工作宏观协调、优化资源和人才配置. 20年来,国家天文台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基础上,积极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钟忻 《科学之友》2006,(9):47-47
未来5年,中国将空间科学目标锁定在空间天文和太阳物理、日地空间物理、太阳系探测和研究、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五大领域,主要内容包括将自主研制发射天文卫星、围绕“夸父”项目概念开展预先研究等诸多方面。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博士向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提交了《中  相似文献   

12.
季江徽 《科学通报》2019,64(23):2369-2373
<正>2014年9月,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高原上新建成的阿塔卡马毫米/亚毫米波阵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ALMA)进行了仪器测试,开展了持续的天文观测项目.ALMA是用干涉方法进行天文观测的射电天线阵,由66个天线构成,总长度达到16km.ALMA是一个国际合作建设的天文工程,由来自欧洲、北美和东亚等的各国(地区)合作运行.天文学家利用ALMA拍摄了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月2日,飞行已久的美国星尘号彗星探测器在绕日进行第三圈飞行时以6.1千米/秒的相对速度与怀尔德2号彗星交汇,因而受到航天界和天文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4.
王博  尹志强  韩延本 《科学通报》2012,(22):2043-2050
介绍了天文时间和纬度观测资料的残差在地震前出现短期异常波动现象的发现及多年来开展的相关研究的进展,分析了不同地区天文时纬仪器的时纬残差异常变化与其周围地区地震的关系及残差异常变化的特征.论述了地方铅垂线的震前异常变化造成的天文时纬残差的异常波动,以及天文时纬观测监测垂线变化的意义及对其开展深入研究的重要性,讨论了该现象发展成为有效的强地震短期前兆的可能性和深入该研究目前面临的情况和应当注意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研制新型高精度自动化天体测量仪器在地震多发区布设试验观测网,以深入发展该研究并优化观测及提取异常信息用于短期地震预测的方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曹文达  季凯帆  宋谦  刘威卫 《科学通报》1997,42(21):2303-2306
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给当今社会提供了广阔的信息资源和应用空间,在天文领域也不例外。随着INTERNET在世界各地的不断延伸和这项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相关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提出了“天文远程遥在观测”概念。它是观测者利用自己本地的计算机,通过INTERNET网络等通讯媒介,向观测地计算机发送指令以实施观测的一种新型的观测方式。目前,欧洲南方天文台通过卫星信道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远程观测站,使异地观测成为可能。德国Heidelberg天文台也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在国内,云南天文台探测器实验室一直从事这方面的探索,并于1995年12月25,26日首次进行了北京—昆明之间的两点远程遥在观测实验。在此基础上,于1997年3月6日,7日,进行了昆明—北京—佛罗里达—犹他—弗吉尼亚—多伦多—南安普敦等多点跨洲际的联合天文远程遥在观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近十几年出现的电子观测仪器。这些仪器为人类进行天文观测创造了真正的科学手段,尤其是电子学中的新秀CCD技术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更是给天文观测带来了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7.
高空科学气球是进行高能天体物理实验和其他多种学科空间观测的重要运载工具。经过近几年我国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高空科学气球系统已开始投入实用。我国高空科学气球的发展速度及所达到的水平受到了很多外国科学家的关注和高度评价。《我国的高空科学气球与高能天文观测》一文介绍了我国高空科学气球的研制和空间高能天体物理实验观测的现状和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张培瑜 《科学通报》1995,40(16):1535-1535
在利用古代天文观测记载从事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研究中,古代天象(如日食、月食和月掩星等)的纪时观测与记录是可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靠的记录含有极为有价值的地球自转变化信息,特别是来自古代天文学和计时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记载.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不仅由于历代皇帝视某些天象与朝代兴衰有关,更由于颁历与占星学的需要,因此对日月食观测极为重视,观测和记载的历史悠久.中国古代的计时技术具有较高的水平,且纪时观测多为历代的专业天文史官所为,因而观测和记载资  相似文献   

19.
《科学通报》2021,66(11):1385-1398
自宇宙大爆炸结束,中性氢广泛分布于宇宙,为研究从宇宙黑暗时代、宇宙黎明与再电离时期,直到再电离之后的宇宙历史、精密测量物质分布提供了重要探针.但是迄今为止,由于灵敏度的限制,中性氢观测还主要局限于近邻宇宙.要进行更高红移的观测,必须在比其强几个数量级的前景中将21 cm信号提取出来,这对观测设备的设计和数据处理分析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很多针对21 cm的观测实验, 21 cm宇宙学正处在突破的前夜.我国也开展了21 cm宇宙学的探索性实验.本文介绍了暗能量射电探测关键技术实验(天籁实验阵列)和绕月超长波天文观测阵列(鸿蒙实验)的基本情况和研究进展.天籁实验阵列位于新疆巴里坤县红柳峡观测站,是用于试验中红移的大尺度结构21 cm强度映射的关键技术.鸿蒙实验则拟发射一个线形编队的卫星阵列,环绕月球飞行,进行全天频谱和干涉成像观测.这将打开一个新的观测窗口,并探索宇宙黑暗时代和宇宙黎明.  相似文献   

20.
许梅 《科学》2005,57(6):12-12
据2005年9月14日英国New Scientist的网站报道.一国际天文观测小组发现一例显得无宿主星系的孤独类星体HE0450—2958。该小组是通过哈勃空间望远镜和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大口径望远镜发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