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计算Bc介子半轻子衰变,末态强子是P波Xc态或hc态的过程。利用势模型理论求解介子波函数和质量。强子矩阵元写成形状因子的形成,形状因子被表示为初态末态介子波函数的重叠积分。  相似文献   

2.
计算Bc介子非轻子两体衰变Bc→X+Y,末态强子之一X是P波Xc态或hc态过程的衰变宽度.强子跃迁矩阵元写成形状因子的形式,形状因子表示初态末态介子波函数的重叠积分,介子波函数采用势模型理论求得.  相似文献   

3.
计算 Bc介子非轻子两体衰变 Bc→X+Y,末态强子之一 X是 P波 χc态或 hc态过程的衰变宽度 .强子跃迁矩阵元写成形状因子的形式 ,形状因子表示初态末态介子波函数的重叠积分 ,介子波函数采用势模型理论求得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多相输运模型(AMPT)研究了相对论氘-金对撞中强子形成机制及随后的末态相互作用对强子产额的影响.如果考虑强子由弦碎裂产生并且引入末态强子散射机制,那么模型计算的反质子和π-介子增强幅度的比值与RHIC上的实验数据符合.对π-介子,K-介子,反质子,φ介子,Λ和Ξ重子对心碰撞相对于偏心碰撞的核修正因子(RCP)的系统研究表明,在中高横向动量区这些强子的RCP具有质量依赖性,这一质量依赖性起源于末态强子散射.如果强子由夸克重组产生,那么这种质量依赖性将会消失,强子的反奇异夸克组分对其增强幅度有较大影响.这一计算首次表明弦碎裂强子化和末态强子散射机制能够较好地描述RHIC能区氘-金对撞中Cronin效应的强子种类依赖性.模型预言的不同强子的相对增强幅度可供实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BESⅢ合作组最近开始双光子物理研究,主要源于强子light-by-light散射对缪子反常磁矩的贡献有很大不确定性,电磁跃迁形状因子作为实验输入是改善计算精度的需要。在BESⅢ探测器上获得的质心能量3.77 Ge V到4.6Ge V的数据使得我们能够测量轻赝标量介子的跃迁形状因子。在动量转移低于2(Ge V/c)2时单标记技术测量的结果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确,该区域对于αμ的计算十分重要,并且也首次开始了π介子跃迁形状因子的双标记测量。这是π~0跃迁形状因子模型无关参数化研究的第一步。另外,多介子末态测量也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6.
马伯强 《科学观察》2007,2(5):43-43
2003年在高能物理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多夸克强子态的探索,其中尤以五夸克态的探索更吸引人们的关注。传统夸克模型中的强子态都是两夸克系统的介子和  相似文献   

7.
对B介子对阈值以下的Υ(nS)粒子的两体非轻弱衰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n=1,2,3).考虑QCD对强子矩阵元的修正,利用非相对近似下的波函数计算了Υ粒子跃迁到B_c介子的形状因子,给出了相应过程的分支比,研究表明Υ(nS)→B_cρ过程的分支比较大,可以达到10~(-10)量级,有望在未来高统计量的重味物理实验中被探测到.  相似文献   

8.
采用微扰QCD方法,对基态矢量介子B_q~*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到末态是2个D介子的过程进行了唯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未被CKM因子压低的W玻色子外发射过程B_s~(*0)→D_s~+D_s~-,B_d~(*0)→D_s~+D_d~-,B_u~(*+)→D_s~+_u~0等,其分支比可以达到10~(-9)量级.这些过程很有可能在未来被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和超级B工厂SuperKEKB等实验探测到.  相似文献   

9.
计算了DDσ相互作用的形状因子和耦合常数. 为了把D0介子具有内部结构的效应考虑进去,用Bethe Salpeter振幅来描述重介子态. 夸克流在重介子态之间的矩阵元通过Mandelstam修正过的Gell Mann Low方法计算. 对于这一方法所要求的Bethe Salpeter不可约核,采用了最低阶近似. 在得到DDσ相互作用的形状因子后,计算了DDσ的耦合常数.  相似文献   

10.
§1 引言在1966年北京基本粒子理论组的同志们,根据当时核子电磁形状因子的实验资料和对实验中发现的大量强子用SU_3群分类的成功,提出了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认为强子是由层子构成的,介子是一对正反层子的束缚态,重子是三个层子的束缚态。这种图象所给出的介子和重子的分类,是与实验符合的。在这个模型中,认为层子质量比自前所发现的强子的静止质量大得多,层子之间存在超强相互作用,介子和重子都是层子越强作用的束缚态。超强作用具有SU′_3?SU″_3的不变性,目前所发现的强子都是SU″_3群的单态,在层子运动速度很低时,(v/c?1),超强作用具有SU_6的对称性。层子仍然服从费米统计法则。并且认为,仍然可以用场论去描述层子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1.
重到轻跃迁形状因子是非常重要的参量,它在B介子衰变中起重要作用.在光锥QCD求和规则中,形状因子的计算结果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光锥波函数,twist-2, twist-3的波函数是主要贡献的波函数.现在仅有twist-2的波函数被系统地分析并较精确地确定下来.然而,对twist-3, twist-4的波函数确定不够好.但twist-3波函数对形状因子的贡献与twist-2波函数贡献相当,Twist-4波函数贡献很小,这样twist-3波函数给计算结果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为此,通过构造手征流关联函数,消除了twist-3波函数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用改进的光锥QCD求和规则计算B→π跃迁形状因子,与标准的光锥QCD求和规则的结果基本吻合,从而更能精确地抽取CKM矩阵元|Vub|.各参数对计算结果f(q2)的不确定度的影响范围是:Borel质量参数M2的影响为±(3~5)%,光锥波函数±10%,高扭度波函数的影响不超过5%.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近年来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在阻性管道消声器理论方面研究工作的进展。文中概括地阐明了消声器消声系数随一些重要因素变化的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定量或半定量的结论,其中很多是作者根据理论分析与实验测试所得的第一手成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微扰理论方法,详细地研究了非线性弹性杆中纵向应变孤波在有限形变和线性粘弹性阻尼作用下的演变规律.发现有限形变和线性粘弹性阻尼对纵向应变孤波的主要影响是:a.孤波发生形变;b.孤波的传播速度减小;C.孤波的能量发生耗散;d.孤波后面会生长出一条振荡形状的小尾迹.当忽略有限形变和线性粘弹性阻尼时,应变孤波的能量是一个常数,这种能量的聚集可能导致杆的非线性结构断裂.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非线性偏微分b-方程类在两种情况下的精确行波解.首先在b=3,c=1时,对于有色散项的Degasperis-Procesi方程,根据它所对应的行波系统,利用Riccati方程有更多新解的特点,借助Mathematica软件,采用齐次平衡法构造了该方程的一些具有双曲正切函数形式的多孤子解和三角周期解.其次用积分的方法研究了b-方程类在b=2c情况下的行波解,并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给出了部分尖峰孤波解的图形.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信号在小波Mallat算法条件下表现形式,采用小波阈值方法对经过小波变换后的重力异常信号的高频部分进行处理.分析了3种小波阈值选择规则,并将其应用到海浪波动等背景干扰因素引起的海洋重力异常畸变消除中.根据重力异常状态方程,采用通用阈值选择规则、最小最大准则阈值选择规则和无偏风险估计阈值选择规则进行了海洋重力异常数据仿真处理.理论分析和仿真处理表明:采用通用阈值选择规则、最小最大准则阈值选择规则和无偏风险估计阈值选择规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海洋重力异常畸变,但在相同背景条件下,通用阈值选择规则和最小最大准则阈值选择规则的性能优于无偏风险估计阈值选择规则.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波运动假说” ;运用“波运动守恒律”证明了物体质量对速度的依赖关系m =m0 / [1- (v2 /c2 ) ]1/2 ,并根据这个关系证明了任两个有静止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必须小于作为常量的绝对速限c ;推论光子的静止质量并不为 0而为无穷小 ,光子的速度并不绝对等于c而是无限逼进c ,不同光子的速度并不完全相等 ;指出光子频率的红移或蓝移正是以另一种量纲 (超量纲 )的形式表现出的光子的速度的变化 ;认为相对论实质上是引入了波运动效应的牛顿力学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由单片机系统构成的波形发生器的原理和电路设计 ,该系统可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锯齿波以及由用户输入的任意波形 ,能实现波形的叠加 ,并能使输出波形达到一定的幅度和频率要求  相似文献   

18.
关于Camassa-Holm方程尖孤立子解的扩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任意的参数k和波速c,使用动力系统分支方法求出了Camassa Holm方程有形如u(x,t,c,k)=(k c)·exp(-|x-ct|)-k的尖孤立子解.以前文献中有关该方程的尖孤立子解变成了本文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9.
利用假设待定法,求出了非线性波动方程的具有双曲正割函数分式形式且渐近值不为零的精确孤波解和余弦函数周期波解,并分别讨论了它们的有界性,揭示了行波波速改变对钟状孤波解与余弦函数周期波解波形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观测到的一个在较长时间存在的滩角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常浪条件下滩角的变化过程。选取其代表性的凸部和凹部剖面数据,应用经验特征函数分解的方法,结合现场观测的地形动力要素和现象,得到滩角地形变化的时空特征:①滩角的凸部是滩角形态的控制因素,对外动力的响应最为敏感。凸部的顶点是凸部形态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凹部的形态变化表现出一种线性特征;②常浪条件下,近岸水下沙坝运动过程对滩角变化起主要控制作用,表现为海滩的蚀积变化;③滩面冲流变化过程和波浪变化过程是滩角地形变化的次要模式,将水下沙坝带来的泥沙在滩面上重新分布,促使滩角地形不断地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