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云森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2):13-15
通过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历史沿革的梳理,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缺席进行了政治界定和法律界定,阐明了对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法律界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5,(1):19-23
不动产征收中,公共利益的界定事关征收目的之合法性。依据现行法律体系,界定公共利益的明确主体包括作出征收决定的行政机关和个案审判中的司法机关。而公共利益概念上的复杂,以及与社会管理职能联系的紧密性,法院和行政机关均存在界定效能缺陷。为解决因公共利益界定引发的矛盾纠纷个案埋下隐患,在征收不动产的不同阶段,公共利益界定主体应当不同,这样既符合法律的规定,又符合国家政治治理的现实。应明确地方人大机构通过对政府计划和报告进行宏观审查履行界定职能;完善各级法院通过争议个案的审理履行界定职能;明确行政相对人诉请人大立法机构进行专题审查的事后界定职能。 相似文献
3.
雷香花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8):61-62
国内关于翻译主体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在研究中就翻译主体的定义产生了分歧。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关于翻译主体的不同定义来分析概念界定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厘定翻译主体这一概念,从而为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有机结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赖燕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6(3):59-61
和谐社会一定是法治社会,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了构建和谐社会法治的重要意义和重要方针,为实践中构建和谐社会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指明了科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付媛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2):35-38
当代中国法治社会中,存在着三种异质性法律文化,即马克思主义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这三种历时性的法律文化以冲突的形式和共时性的形态存在于当今意识形态中。应处理好这三种法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创造良好法律文化氛围。应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主导,立足于重视和发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解读,同时借鉴和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谱写法治中国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对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德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1):11-15
《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作了明确规定,但正当防卫的前提-不法侵害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说明,本文从不法侵害的含义及特征入手,以求对可以实施正当防卫的不法侵害作一科学的界定,并从主体上把不法侵害的主体分作个人主体与单位主体,并对二类主体的不法侵害的特征作出描述,明确指出了对二类主体的防卫行为应当加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从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进及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到西方的法治源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和良性互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市民社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它必将与法治国家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实现人类对自由价值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8.
9.
营造良好的农村法治环境是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尽管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预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村法治环境总体上并未有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对自由、民主、正义、公平等理性价值的追求,蕴涵多元、宽容、均衡、善治、秩序等基本理念。法治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制度安排,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在实践层面、目的层面、制度层面存在内在的契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弘扬法治精神,走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11.
西方法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良法之治”“形式法治”“实质法治”三个阶段。中国的法治建设应走实质法治的道路,但需要通过完善一系列形式性的法律制度来推动。 相似文献
12.
科层制的政府组织模式需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效果需要法治评估.理论上看,法治评估应该有三个主体:其一是法治的参与双方,政府和行政相对人;其二是第三方评估.法治评估引进第三方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变管理为治理推行合理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需要、是党执政能力提升的表现和根本方略.国外的法治评估一般采用过程参与的模式,中国则采用事后评估的模式,两者孰优孰劣还要经受法治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反垄断立法在制定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我们应借鉴他国先进成熟的立法经验.美国反垄断法在立法框架的构建、法律原则的确立、立法规制的内容及豁免范围和执法机关的选择等四个方面可以对我国反垄断法的制定起到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肖钢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
将依法治国的主体界定为“党和广大人民群众” ,其对象界定为“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的法理解释值得商榷。依法治国需要一个大前提 ,就是制定相应的行为法律 ,具体规定领导主体 (立法主体 )与执法主体 (职能主体 )的多层次性和隶属关系 ,具体规定执行主体 (职能主体 )与对象的交叉性和同一性 ,即各种执行主体 (职能主体 )具体职能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李店标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62-65
立法公开的范围是指立法机关公开信息内容的范围。确立我国立法公开的范围是建构我国立法公开制度的关键内容,应遵循公开为原则保密为例外、利益均衡和公正与效率相结合三项原则,采取三种规则并行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单位犯罪主体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访非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4(3):61-62
单位犯罪主体具有依法成立、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等特征。单位犯罪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相似文献
17.
立法根据问题并未引起我国学界的重视乃至分析、研究,而立法根据在现行立法例中的表述也是不妥当的。立法根据仅指立法者立某个法的法的根据,所谓的事实根据、理论根据、经验根据等都不是立法根据。因立法根据的功能仅在于从形式上表明所立之法的合法性。当立法根据指称的是“立法权源”时,表述立法根据是必要的,除此之外则是可以选择的。 相似文献
18.
刘席宏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2):64-68
我国地方立法的形成与发展、设区的市社会条件的变化表明,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确保立法的差异性和针对性、增强法律制度对社会结构分化回应的及时性、注重立法民主性、发挥立法对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应成为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法律思路。为了确保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有效行使,应完善相关法律,确立设区的市的立法主体地位;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明确设区的市立法权力的范围;增强立法的民主程度,提高立法质量,同时,还应注重对立法权行使的监督。 相似文献
19.
崔淑霞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5):37-39
信访是群众表达诉求的方式之一,目前信访引发的社会问题很多,各地政府及司法部门因信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律师应当参与到信访中来,应当在信访中发挥智囊团、宣传员、疏导员和协调员的作用,以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国家依法治国宏伟目标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与法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惠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科学论断。可见,“依法治国”与“法治”不能划等号,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