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模拟酸雨对鹤山赤红壤风化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鹤山赤红壤进行模拟酸雨野外淋溶实验的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pH≥3.0的处理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淋滤液pH在全过程中可保持pH≈6.0。土壤系统对K^+、Na^+极强的净吸收作用导致二者淋失浓度在处理的中、后期为负值,显著低于Ca^2+及Mg^2+。在pH≥3.5处理下,土壤次级缓冲体系可使盐基离子总淋失浓度维持在一定水平。铝仅在pH≤3.0处理时溶出,在淋滤液pH≈4.5时溶出明显,可能的缓冲机制来自土壤对SO4^2-的吸附、次生矿物风化缓冲作用等。硅的淋失在pH≤3.5处理下差异不大,说明矿物风化缓冲机制在处理的全过程中都起了作用。鹤山赤红壤尚处在SO4^2-吸附阶段,对酸沉降仍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模拟酸雨条件下土壤及粘土矿物与砂矿物的风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时间范围内,pH<3.5的模拟酸雨可引起土壤矿物风化速率的明显增大,土壤矿物风化速率的变化特点是先快后慢.不同土壤类型的风化速率取决于发育程度和易风化矿物的质量分数.发育程度较低的土壤,盐基离子的释放主要来源于砂矿物组,而发育程度较高的土壤,盐基离子则主要来源于粘土矿物组.  相似文献   

3.
该文在前人全省农业分区的基础上,从计算每年进入各农业区土地生态系统的太阳幅射能开始,逐步计算出各农业区土地生态系统粮食作物生产的光合潜力、光温潜力和气候潜力,进而得到全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总量.在分析江西省粮食作物生产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挥江西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南方酸性红壤5种典型土地(马尾松、杉木、竹林、茶园、稻田)利用的土壤对Cu、Pb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1)在Pb~(2+)、Cu~(2+)最大初始浓度(100 mg·L~(-1))条件下,Pb、Cu的吸附量表现为稻田(2 254.35、1 254.63 mg·kg~(-1))﹥杉木林(2 237.33、732.81 mg·kg~(-1))﹥马尾松林(2 010.66、581.94 mg·kg~(-1))﹥竹林(1 730.47、470.56 mg·kg~(-1))﹥茶园(1 574.01、322.69 mg·kg~(-1)),这与土壤中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opaeifg,CEC)大小顺序一致。(2)Cu和Pb的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对Pb的吸附强度(1/n)表现为稻田(0.711 7)杉木林(0.695 3)马尾松林(0.647 9)竹林(0.533 4)茶园(0.462 5),对Cu的吸附强度(1/n)表现为稻田(1.061 7)马尾松林(0.839 6)杉木林(0.537)竹林(0.517 7)茶园(0.421 7)。(3)在实验最大吸附量条件下,马尾松、杉木、竹林、茶园、稻田土壤Pb的解吸率分别为4.85%、2.72%、6.07%、5.47%、1.45%,Cu的解吸率分别为27.31%、25.95%、35.09%、52.82%、14.89%,Cu的解吸率远大于Pb的。(4)当Pb~(2+)、Cu~2共存时,Pb的竞争能力大于Cu的,不同土壤Pb和Cu的竞争作用表现为稻田﹥杉木林﹥马尾松林﹥竹林﹥茶园。茶园土壤Cu的解吸率较大,外源Cu易被茶树吸收,影响岩茶品质;且研究区内降雨量大且集中,Cu~(2+)随径流向区域内水体流失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5.
贵州和田玉的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晶体衍射等手段,对贵州和田玉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与不同产地的和田玉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贵州和田玉的主要矿物成分是透闪石,次要矿物是以SiO2为主的石英以及斜硅石,并含有少量的ZnO。在贵州和田玉中还发现了类似青海和田玉水线的带状分布结构。  相似文献   

6.
该文阐述了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现状,重点介绍了该区水土流失防控的主要技术,主要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封育措施,并指出该区今后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应加强深入研究的方向,旨在为该地区今后水土流失防治和土地开发、利用、保护与整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8.
福建连江溪利伊利石为火山热液蚀变产物.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化学成分分析、XRD、DTA、TG、IR等研究,说明该处伊利石属于2M1+1M型,性质介于绢云母与伊利石之间,与水云母较相近,属于水化程度不高、结晶程度略高的云母类矿物  相似文献   

9.
山地红壤在云南分布较广,但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红壤相比,其物理化学特征上有差异;认识和区分它,对合理开发利用山地红壤,研究提高其生产力很有价值。作者提出了增加有机质,加强排灌设备、合理施用磷肥、石灰等改良红壤措施。  相似文献   

10.
贵州软玉的岩石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贵州软玉和其他产地典型软玉的取样,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RD、WDXRF等手段对矿物组成、化学成分以及岩石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表明贵州软玉的矿物成分主要以透闪石为主,次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和方解石,此外还夹杂了少量类质同象替代物;而铁的混入是影响贵州软玉颜色的关键因素,与其他典型产地软玉类型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钾肥对皖南红壤烟叶含钾量及烟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皖南植烟红壤的烟叶含钾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烟株成熟期根系附近土壤速效钾、交换性钾含量与烟叶含钾量呈明显正相关.增加钾肥用量可以降低烟叶钙含量,提高烟叶K/Ca值.烟叶氮和烟碱含量随施钾量增加有下降的趋势.施钾量与烟叶还原糖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对大量磁测和化学分析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红壤的磁性均与弱晶质氧化铁矿物的含量有密切的关系,而强磁性矿物Fe_3O_4,r-Fe_2O_3则在磁性较强的红壤中有明显的作用.据此,提出了各种氧化铁矿物在数量上的积累和结晶程度的变化,是红壤磁性演变的基本原因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方红粘土工程属性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红粘土主要分布在南方,是性质复杂且变化范围较大的特殊土类.讨论中国南方红粘土工程属性的变化规律,对中国南方红粘土进行分区;对剖面性质变化规律进行总结,以便在工程实践中更好地利用和改造红粘土.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及其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土壤是碳酸盐类岩石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经风化残留或经短距离搬运而形成的。它的形成深受母岩类型、喀斯特环境及生物富集作用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成分及演化过程。本文主要从成土条件、喀斯特作用过程、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和淋溶特征(包括粘土矿物的风化强度)等,探讨喀斯特地区土壤的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与喀斯特地貌演化过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沂蒙山区红色旅游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沂蒙山区是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建立的主要根据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理想区域.但是由于缺乏认识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等原因,本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发展红色旅游是沂蒙山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并且能够保证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对沂蒙山区红色旅游发展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法测定贵州一些土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据此研究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土壤及其母质类型不同,但是其稀土元素分布还大体上保护母质中的分布模式特征。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存在特殊稀土的活化分异现象。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我国地学数据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地学数据整合与集成应借鉴的原则和地学数据率的建库内容,对我国地学数据建立与功能提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热带亚热带部分长石风化产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应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境、透射电镜及偏光显微镜等技术,研究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花岗岩和片麻岩风化壳中的长石风化现象。研究区内的长石风化形式主要为化学风化,所形成的风化产物有07nm埃洛石、高岭石、水云母类矿物、三水铝石、硅铝质凝胶等,其中以07nm埃洛石分布最为广泛,三水铝石仅见于个别地区。07nm埃洛石的形成经历了非晶质硅铝凝胶等中间相;高岭石的形成经历了水云母类矿物中间相;三水铝石的形成经历了非晶质硅铝凝胶或07nm埃洛石等中间相。风化壳内部水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湿热的气候条件及母岩性质是影响风化产物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赤红壤对模拟酸雨缓冲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酸雨的淋溶实验,引入绝对缓冲量和相对缓冲量的概念,分析了赤红壤对酸性降水的缓冲能力及其变化.认为赤红壤本身酸性较强,主要通过阳离子交换反应和氢氧化物的溶解反应发挥缓冲作用.对pH3.5以上的酸雨具有稳定的缓冲能力,淋入酸雨pH3.0以下时,对土壤的缓冲机制有一定损害,使缓冲能力逐渐下降,但下降的速率随淋溶程度的加深而趋缓.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黄料赤泥在溶出过程中发生膨胀的行为,发现絮凝剂过量、泥浆处理时间长将导致黄料赤泥膨胀加剧;提出了快速分离的方法;赤泥高效分离沉降槽的工业实践结果,证明了采用快速分离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