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对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的溶解性,IR及^13C-NMR的分析,结合Tg数据,证明该共聚条件下分子链段中有马来酸酐(MA)存在并呈无规分布,Tg范围为115-125℃,并发现其序列分布对Tg大小及△Tg宽窄也有一定影响,热降解温度为350℃,易吸水。  相似文献   

2.
用静态阻垢方法研究了ZPS-01膦基马来酸酐共聚物抑制碳酸钙垢的能力,探讨了共聚物浓度,Ca^2+浓度、HCO^3-浓度,溶液温度及PH值对其阻垢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ZPS-01膦基马来共物阻垢能好,耐高温,对溶液的PH适应范围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水为溶剂马来酸酐-丙烯酰胺共聚物对含CaCO3和CaSO4合成水的阻垢效果。探讨了在不同共聚物用量、Ca^2+浓度,溶液温度和pH值及含Fe^2+干扰时对阻垢率的影响,及共聚物与HEDP联用时的阻垢效果。  相似文献   

4.
聚丙烯固相接枝马来酸酐和苯乙烯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过氧化苯甲酰作引发剂,二甲苯作界面活性剂,通过固相接枝马来酸酐和苯乙烯对等规聚丙烯进行改性。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和单体比例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裂解气象色谱-质谱对接枝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双单体(马来酸酐和苯乙烯)接枝聚丙烯得到的枝枝共聚物其接枝率要明显于聚丙烯单接马来酸酐。  相似文献   

5.
采用过氧化苯甲酰作引发剂,二甲苯作界面活性剂,通过固相接枝马来酸酐和苯乙烯对等规聚丙烯进行改性.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和单体比例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裂解气象色谱-质谱对接枝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双单体(马来酸酐和苯乙烯)接枝聚丙烯得到的接枝共聚物其接枝率要明显高于聚丙烯单接马来酸酐.  相似文献   

6.
ZPS-01膦基马来酸酐共聚物对碳酸钙垢抑制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静态阻垢方法研究了ZPS-01膦基马来酸酐共聚物抑制碳酸钙垢的能力,探讨了共聚物浓度、Ca2+浓度、HCO-3浓度、溶液温度及pH值对其阻垢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ZPS-01膦基马来酸酐共聚物阻垢性能好、耐高温、对溶液的pH适应范围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超临界CO2为反应介质,用沉淀聚合法制备苯乙烯(St)和马来酸酐(MA)共聚物,研究单体配比及压力对聚合结果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仪和扫描电镜分别对共聚物的组分、分子量分布及形貌进行表征,考察共聚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超临界CO2中以沉淀聚合法成功合成了苯乙烯与马来酸酐共聚物,共聚物颗粒直径小于0.2μm,所得共聚物在极性较大的溶剂中溶解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水溶性共聚物SMA,SSMA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荧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荧光光谱配以通常的表面张力法,测定了水溶性苯乙烯-马来酸印共聚物(SMA)和磺化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SMA)的表面活性,研究了其与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DE_9)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由于具有高表面活性的SSMA与SDS、DE_9之间存在着强的增效作用,添加0.1%SSMA就可大大提高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效果。SMA与上述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增效作用比SSMA要弱。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液缩聚法,将合成的对羟基苯甲酸二聚体(DHBA),四聚体(THBA)接枝到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RSMA)侧链上,并在主链与刚性侧链之间引入一个CH2柔性间隔;讨论了侧链结构与聚合物液晶性的关系,结果表明DHBA和THBA与RSMA或RSMA-g-HOCH2COOH反应的产物均为接枝共聚物,都表现出向列型液晶行为;RSMA-g-DHBA和RSMA-g-THBA只出现一个玻璃化温度,并且比RSMA的Tg要高,RSMA-CH2-DHBA和RSMA-CH2-THBA共聚物中引入的CH2柔性间隔起去偶作用,减小了刚性侧链与主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共聚物表现出双玻璃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乙烯(S)和马来酸酐(MA)自由基引发共聚反应,生成共聚物SMA,是典型的交替共聚。本文介绍了在40t/a的苯乙烯类本体聚合装置试验生产SMA的流程,探讨了影响SMA本体引发连续共聚合工艺的因素。同时,通过对生成物SMA的性能测试,分析得出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的耐热性明显高于苯乙烯单体均聚物聚苯乙烯(PS),使得苯乙烯类树脂在耐热性方面扩大了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当用非水溶性的叔胺N235为萃取剂时,稀释剂会通过疏溶作用对叔胺N235萃取甲酸产生显著的影响。实验发现,稀释剂的极性越大,疏溶程度越小,以及形成有利于铵盐离子对溶剂化的各种专属化作用力,则N235萃取甲酸的能力越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十二烷基羧酸钠(sodium dichloroisocyanurate, SDC)与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dodecyl alcohol polyoxyethylene ether carboxylate, C12E3C)在水溶液和盐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并分析其与钠离子、钙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分子水平上解释两种表面活性剂的耐盐机理。结果表明在盐溶液中,钙离子与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盐桥结构,降低了表面活性剂的静电作用,使得胶束结合更为紧密;钙离子进入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头,改变极性头周围的水化结构。通过分析极性头与离子之间的均力势,发现阳离子与C12E3C结合所需跨越的能垒高于SDC,在宏观上表现出醇醚羧酸类表面活性剂的耐盐性要高于烷基类羧酸盐。  相似文献   

13.
拉果错湖水5℃蒸发析盐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藏拉果错湖水,研究5℃恒温蒸发过程析盐规律,获得蒸发过程液相中各元素的富集行为和盐类析出规律,并参考Na+、K+//Cl-、24SO-–H2O四元水盐体系相图对结果进行分析,为以后该盐湖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实验数据.同时蒸发剩余卤水中Li+的质量浓度由初始0.281,g/L增加为4.938,g/L,形成了很好的提锂原料.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概况和含2-羟丙烯基和聚氧乙烯基的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指出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丁炔二羧酸为配体与金属盐反应,得到金属配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配合物C20H18ErN2O9中,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 21/c。a=0.9711(19)nm,b=0.9866(2)nm,c=2.2684(5)nm,β=94.55(3)。铒原子为八配位反四棱柱构型,并以丁炔二羧酸桥联构成了一维梯子链,且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6.
伊蒙混层水化导致井壁失稳的现象相当突出,蒙脱石的水化研究较多。为研究伊利石在无机盐作用下的水化机理及膨胀特性,通过分子模拟技术建立了1M-tv和1M-cv两种在油气储层中较常见的伊利石晶体模型,并进一步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伊利石层间粒子的微观分布和进入层间的无机盐阳离子的水化参数。结果表明,伊利石层间距随吸附水分子数的增大而增大,当水分子数为20时达到饱和状态; 1M-tv构型比1M-cv构型更容易发生水化膨胀; K+和Ca2+分别是一价阳离子和二价阳离子中水化数和水化半径最小的,且K+可以嵌入四面体片层的硅氧六元环中而难以发生离子交换,可有效阻止水分子进入伊利石晶体结构内部;实验结果很好地验证了KCl和CaCl2对伊利石水化膨胀的抑制性。该结果对于页岩的防塌机理研究和钻井液水化抑制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潜江凹陷盐间页岩地层是中国潜力巨大的高效烃源岩,在高封闭性、强蒸发、干湿气候交替环境下形成的。页岩油以吸附态在页岩地层中储存,潜江凹陷页岩油储量丰富,广泛发育的盐韵律层系为页岩油的开采造成较大困难,盐间页岩储层含盐量高,盐间页岩中的盐遇水后会发生溶解等强相互作用,导致孔隙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然而目前对于盐间页岩中盐的赋存状态及含量尚不清楚。深入研究潜江凹陷盐间页岩盐赋存状态,对实现页岩油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白云质页岩、钙芒硝质页岩和泥页岩3种盐间页岩油储层样品,通过肉眼、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测盐晶体的形态及分布特征,建立起一种定量评价页岩储层盐离子扩散能力的方法。结果显示,盐间页岩油储层中盐离子主要以晶体的形式分散于岩石内部,是岩石骨架结构的一部分。白云质页岩中盐晶体主要以团状聚集的形式存在,钙芒硝质页岩中盐晶体颗粒分布较为均匀,泥质页岩盐晶体主要充填于层理弱面中。浸没在水中的盐间页岩中的盐离子迅速溶解并扩散进入水中,溶液电导率从初始电导率G_0开始缓慢增加,初期增加较快,后期曲线逐渐趋于平缓。然而,溶液电导率与时间t的平方根的线性关系较差,这与盐间页岩盐晶体溶解影响了孔隙结构,进而影响到了盐离子的扩散速率有关。钙芒硝页岩盐离子扩散速率最大,约为白云质页岩的1.5倍,约为泥质页岩的3倍。此外,盐间页岩油储层的离子扩散速率大大高于海相、陆相页岩气储层,为15~45倍。理解盐间页岩的盐赋存特征对认识页岩油储层与水的相互作用和提高页岩油的产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用离子-分子相互作用势函数,以Li~+,Na~+,Be~(2+),Mg~(2+)和(OH)_2PO_2~-形成的金属阳离子-磷酸阴离子络合物为模型,研究金属离子与核酸的相互作用。计算的相互作用能表明,由于金属离子对磷酸阴离子电荷分布的极化,使核酸构象发生改变。其阳离子作用顺序为Na~+相似文献   

19.
稀土金属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对稀土铽离子的荧光敏化增强效应.首次用敏化荧光法确定了铽离子与BSA的结合位点类型和结合位点数,表明铽离子与BSA至少有2类结合方式,第1类结合位点数为2;以铽离子为探针,测定了其他稀土离子对Tb2BSA体系敏化荧光的猝灭,发现稀土离子与BSA的结合呈现“四分组效应”,钇离子的位置向轻稀土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20.
环戊二烯基羰基铁衍生物[C_5H_5Fe(CO)_2CH_2COOR]的质谱表明该衍生物可以从两条途径碎裂,最后降解为裸露的铁正离子(Fe~+),且C_5H_5Fe~+离子还可以脱去C_2H_5形成C_3H_3Fe~+离子。从铁配位化合物的质谱中观察到的足够亚稳离子确立了从分子离子到裸露的铁离子的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