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蠡县斜坡位于饶阳凹陷的西部,整体为SE倾向、NE走向的单斜构造。斜坡断裂十分发育,断裂走向多为NE或NEE向,与斜坡倾向大致垂直。断裂样式主要为雁列式阶梯状断裂和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构成的Y字型、反Y字型、树枝状组合断裂,反映所受拉张和张扭应力作用较强烈。斜坡由高阳、雁翎和西柳三个构造带组成,雁翎构造带多发育断块和小型断层鼻状构造,高阳构造带发育较大规模的断层鼻状构造,西柳构造带发育小型的地堑式断槽构造,断块和小型断层鼻状构造发育。斜坡发育期主要位于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期,喜马拉雅早期构造运动对斜坡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沙河街组中、下部沉积期属于深层古隆起构造背景上的继承性披覆发育期。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中三迭统层状—层控型铁矿床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中三迭统层状—层控型铁矿床,曾被传统地视为典型的接触交代型矿床。笔者研究结果表明,此类铁矿床应是中三迭统富铁沉积物经热液改造迭加的产物,并按其赋矿层位和铁的沉积相,可划分为若干亚类。中三迭统地层对本类型铁矿的形成起着以下主要作用周冲村组和黄马青组一段地层同生沉积的富铁碳酸盐及铁的氧化物,为矿床提供了重要数量的铁质,同时起着矿胚层和矿源层的作用;矿胚层可以成为晶茅层,因而最容易接受热液迭加;上述地层中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为铁质的活化转移提供了交代沉淀的有利岩性;周冲村组膏盐层的塑性形变作用既控制了闪长岩类的顺层侵位或底辟侵位,并为后期热液提供了促使铣质活化转移的Na、Cl、Co等矿化剂。本类型矿床的矿体附近均发育有热液迭加造成的强烈碳酸盐化蚀变带,它是较钠长石化更为近矿的一种找矿标志。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闪长岩中铁是在含有相当数量的CO的富钠溶液作用下活化转移的,并在碳酸盐化过程中沉淀;钠长石化与铁的萃取有关,而碳酸盐化则与铁的沉淀有关。铁在热液中可能呈羰基络合物Na_2Fe(CO)_4等形式迁移。  相似文献   

3.
甘肃北山地区晚二迭世陆相地层及其古植物群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最新地质资料,对甘肃北山地区的晚二迭世陆相地层作了初步总结。按沉积物性质,将北山地区的上二迭统分为南、北两个相带:北带为正常沉积岩,沿用红岩井群。南带为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新命名为方山口群。文中简略地分析讨论了北山地区晚二迭世古植物群特征,指出它是以安加拉区植物群为主体,并混杂有少量华夏区植物分子。根据化石组合内容及地层层序,论证了它属晚二迭世的理由,并与国内相当地层作了概略的对比。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纪沉积时期古构造平缓,具备"盆浅湖阔"的古地貌特征;古气候以干旱到半干旱为主,母源区物理风化强烈,为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同时,古水深约在10 m以内,相对湖平面变化相当频繁,水体来回动荡,说明柴西南区在古近纪具有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的古地理环境。总体岩性以中—细砂岩、粉砂岩、砾岩和含砾砂岩夹棕红色泥岩为主,粒度概率曲线多呈现两段式的特征,具有丰富的反映强水动力成因的沉积构造和生物遗迹化石。依据气候变化、相对湖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等方面的耦合关系,可以将研究区古近纪浅水三角洲砂体形态分为树枝状、坨状和席状3种,大致对应于下干柴沟组下段、下干柴沟上段和上干柴沟组的砂体形态特征。砂体的分布主要受七个泉、红柳泉、阿拉尔、昆北和XI号共5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坡折带及其派生的挠曲坡折带的影响,并将断裂坡折带分为逆源型和顺源型2种,在此基础上建立柴西南区古近纪构造坡折带控砂模式。  相似文献   

5.
川东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发育特征及勘探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勘探突破表明茅口组储层在川东南地区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古岩溶纵向划分、地震反射特征分类展布研究及恢复古地貌等方法对茅口组古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茅口组灰岩古岩溶纵向上可划分为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深部缓流带,其中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岩溶相带。地震上发育"斜亮点"和"变振幅"两种古岩溶储层类型,集中分布在岩溶斜坡的隆盛及天堂坝—四面山地区。綦江—涪陵处于官渡岩溶高地的东斜坡,勘探领域广阔。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地区印支期正断层及其对沉积相和储层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关口断裂两盘沉积对比分析,认为关口断裂在印支早期业已生成,断裂性质属正断层;受印支运动正断层的控制,研究区岩相古地理在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具有东西分异的特点;以龙门山山前断裂为界,岩相古地理格局的东西部差异性明显,沉积水体在川西地区较浅,而在龙门山地区较深.中三叠统天井山组亦发育于此张性大地构造背景下的北东-南西向碳酸盐台槽内,沉积水体较深;晚三叠世马鞍塘期,龙门山地区继承性存在的一系列正断层发育,使得古地势西低东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学习和吸收国外近年来研究基底变形的最新成果,采用宏观和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多种手段,揭示了一系列从断层带边缘到中心的连续递进变形规律。提出:工作区前人所谓的“片理化带”,“挤压揉皱带”是韧性断层。对韧性断层形成的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之后,认为:该区韧性断层具有长期发育的特点。在地体不断抬升剥蚀过程中,依次产生韧性断层产物的转化及脆性断层的迭加,呈现出从塑性变形向脆性变形转化的总体演化序列。韧性断层是作为地史早期及地壳深部构造层次上的变形产物出现的,因此,本文的研究能为华北地台南缘断裂系早期演化提供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8.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地震、钻井、测井、薄片等资料,对珠江口盆地陆丰地区古近系恩平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构造背景、古地貌建立其沉积相模式。研究表明:陆丰地区恩平组裂陷Ⅱ幕发育4个三级层序,主要发育3类沉积相,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恩平组沉积早期,研究区发育的3个洼陷互不连通,洼陷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期,洼陷主控断裂活动强度由南向北增强,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逐渐向北迁移,洼陷相互连通,主物源区经历了由盆内基底凸起和东沙隆起向北部隆起带的转换,以发育大范围展布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滩坝为特色。沉积晚期,主控断裂活动减弱,湖盆淤浅萎缩,四周辫状河三角洲进积,发育薄煤层;主控断裂活动为沉积物提供可容空间,控制洼陷几何形态,一级断层转换带控制主物源方向,二级断层转换带分割主物源通道,影响沉积砂体再分配,沉积体系发育与砂体分布则与古地貌密切相关;滨浅湖滩坝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相带,其次是扇三角洲前缘水下辫状河道及河口砂坝,最末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砂坝。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风化壳古岩溶特征及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化壳古岩溶的发育是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获得新突破的重要因素。基于大量野外剖面、钻井岩心及薄片观察、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分析,在论证灯影组两套风化壳古岩溶发育的基础上,进行古岩溶相带特征研究及差异分析,进而建立相应的风化壳古岩溶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灯影组两套风化壳古岩溶均符合缓坡模式,但受古地貌坡降差异的影响,灯四段不整合面附近岩溶作用强烈,发育大洞穴及角砾、泥岩充填物,垂向分带结构以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为主;灯二段不整合面附近岩溶作用相对和缓,溶洞充填物主要由小粒径的角砾云岩、白云岩组成,盆地范围内其垂向分带结构以垂向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及深部缓流带为主。  相似文献   

10.
普定县境内中下三迭系碳酸盐岩地层广泛分布,岩溶十分发育。本文采用福克的结构分类对普定县三迭系碳酸盐岩进行分类,并根据碳酸盐岩的结构特点解释其沉积环境,以及根据该地区岩溶发育的特点和不同岩溶层位地下水的化学特征,阐明岩溶的发育与碳酸盐岩的化学成分,尤其与岩石的结构和构造有着密切关系。该地区三迭系碳酸盐岩体中的一系列较太型峰林、峰丛、溶洞及地下河等的发育均与生物异化颗粒亮晶鲒构、生物异化颗粒结构及异化颗粒生物泥晶结构等类型的碳酸盐岩有关;溶蚀孔隙、裂缝孔隙和白云石化孔隙等岩石构造。亦促进岩溶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一、概述分布在阿勒太地区北西向狭长带上的火山岩系中的铁矿床,其成因可能是不尽相同的。而本文仅只论述其中阿巴宫地段的磷灰石—磁铁矿床的成因。该矿床在阿尔太下泥盆统的火山岩系中产出。火山岩为石英角斑岩、火山熔岩和凝灰岩等,以及大理岩、石英云母片岩等变质岩。而且,后期岩浆活动频繁,发育酸性与基岩脉岩,以及浅成侵入体(微花岗岩)。该地区岩层直立,片理发育、折皱断裂均甚强烈。构造线方向趋向一致,为290~310°。岩石的区域变质一般为绿片岩相、个别可达角闪岩相。据观察,这阿勒太狭长成矿带实际上是在区域变质的基础上,再迭加热力变质和动力变质的一个带。这个带在阿巴宫宽约2Km。带的东北边为花岗岩体,南西为中上泥盆统地层出露区,而中上泥盆统地层为浅变质的板岩、千枚岩所组成。且岩浆岩和火山岩均不发育,岩层产状平缓。以此同前者成矿带成为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12.
塔河油田古岩溶储集体三维建模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对古岩溶储层建模方法适用性的分析,从加强古岩溶储集体发育模式在建模中的约束作用的角度出发,探索一套"垂向划带、平面分区、断裂优先"的古岩溶储集体三维展布建模方法,将此方法应用于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油藏三维建模,并说明该方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单井储集体识别与垂向划带,岩溶古地貌恢复与平面分区,地震约束数据的选用,建模算法与地质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垂向上可以划分为表层岩溶带、垂直渗流溶蚀带、径流溶蚀带及潜流溶蚀带,平面上可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洼地3类岩溶古地貌;古岩溶储集体发育与地震相干体具有较好的概率相关关系;基于"垂向划带、平面分区、断裂优先"方法建立的储集体三维模型与油田生产实践相符。  相似文献   

13.
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南部龙凤山次凹下白垩统营城组重力流沉积为研究对象,运用钻井取心资料,分析沉积物结构构造特征、搬运沉降方式及搬运介质流变学特征的差异,对不同古地貌单元下重力流类型、岩相组合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龙凤山次凹下白垩统营城组沉积时期主要分为东北洼陷带、西南断槽带和东南斜坡带3类古地貌单元,坡度自西向东逐渐变陡,西南断槽带中同沉积断裂活动所形成的断槽为研究区重要的输砂通道,为重力流砂体长距离搬运提供有利条件;凤山次凹营城组主要发育泥质密度流、低密度浊流、高密度浊流、泥质碎屑流和砂质碎屑流5种重力流类型;根据其触发机制和相序特征分为洪水型重力流岩相组合和滑塌型重力流岩相组合;洪水型重力流具有洪水涨水期(低密度浊流—碎屑流)、洪峰期(碎屑流—高密度浊流)、退水期(低密度浊流—泥质密度流)的重力流演化过程;滑塌型重力流发育滑动滑塌转化为砂质碎屑流、高密度浊流、低密度浊流和泥质密度流的重力流演化过程;西南断槽带受洪水作用的影响,碎屑物质沿断槽进入湖盆,形成扇三角洲相,扇三角洲前缘坡折带处滑塌形成湖底扇相,东南斜坡带受构造活动的影响,碎屑物质滑塌进入半深湖—深湖环境,形成近岸水下扇相。  相似文献   

14.
依据洞穴充填物岩性、孢粉化石、主元素、痕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探讨了川中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大型洞穴的形成时期和充填过程。洞穴充填泥中孢粉化石时代为石炭纪—早白垩世,泥质岩具有高 B 含量、低 Sr/Ba、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差别大的元素地化特征。认为龙王庙组洞穴主要形成于石炭纪—早二叠世古隆起大规模隆升暴露期,为风化壳喀斯特作用和顺层喀斯特作用叠加形成的,并经历了石炭纪—早二叠世的沉积充填和潜流携带古隆起高部位物质充填,及中生代—新生代构造活动期地表水携带溶解残余物沿断裂下渗充填过程。邻近龙王庙组尖灭线,受石炭纪—早二叠世风化壳喀斯特作用和顺层喀斯特作用影响的颗粒滩发育带为川中龙王庙组储层发育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5.
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长昌凹陷的3条典型地震测线进行平衡复原,揭示长昌凹陷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同沉积构造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古构造格架,通过对凹陷内次级古构造单元及其演化类型的识别,综合分析构造演化对层序样式的控制,构建研究区沉积层序综合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长昌凹陷的构造格局依次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断陷期、晚渐新世断坳转换期和新近纪坳陷期3个发展阶段,由此产生了3个具有不同古构造格架背景的盆地原型相互叠加。在裂陷Ⅰ幕和裂陷Ⅱ幕主要发育上倾坡脚型断裂陡坡带层序样式和多级陡坡断阶带层序样式,而裂陷Ⅲ幕发育下倾坡脚型断裂陡坡带层序样式和多级缓坡断阶带层序样式,在裂后热沉降阶段主要发育断裂型挠曲带层序样式以及少量下倾坡脚型断裂陡坡带层序样式,而裂后加速沉降阶段则发育简单挠曲带层序样式。与断坡带和挠曲带相关的大型低位三角洲、低位扇以及下切谷充填是长昌凹陷构造岩性或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发育区。  相似文献   

16.
黔中织金独店子茅口组生物礁的发现及其找气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锡奎 《贵州科学》1991,9(3):238-243
本文描述了最新发现的黔中织金独店子茅口晚期生物礁的特征,分析了其发展阶段,指出茅口晚期生物礁的发育与古断裂活动和沉积分异有关,其形成于“台块—台槽”格局的浅水型台块上。这一发现,不但对研究上扬子地台内部茅口组沉积相增添了新内容,而且对四川盆地下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牛山A、C洞穴的发育,除受可溶性岩石和地下水动力条件控制外,洞穴的发育、分布和形态主要受北西向断裂及其派生的构造裂隙和岩层产状控制。 区内发育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方向的断裂构造,可分两期活动:早期为早震旦世,受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作用,形成东西向挤压带和北东、北西向两组共轭断裂;另一期为晚侏罗世以后,受新华夏系南北力偶应力场作用影响,使早期东西向挤压带转化为右行压扭性,北西向右行压扭性断裂转化为左行张扭性,并形成了新的北东向左行压扭性断裂。构造机制的转化反映了两期应力场的迭加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岩心描述为基础并结合其他资料,研究了埕岛—胜海潜山带古喀斯特作用及其控制因素,讨论了古喀斯特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对于进一步研究该区的储层特征和孔隙演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槽滩磷矿含磷层假整合于震旦系上统白云岩古喀斯特凹凸侵蚀面之上,矿体厚度直接决定于古地形。采用回归法分析了矿体厚度与古地貌之间的关系,据统计研究,矿体厚度属随机变量。矿区深部构造为一系列走向北东,平行于主褶皱的次级褶皱。次级褶皱的发育使含磷层上升于侵蚀面之上,从而有利于开采。根据地质特点,对矿区外围远景作了预测,勘探结果已初步证实其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受多期次构造应力场叠加转变的影响,迈陈凹陷东部断裂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平面上断裂走向在古新统和始新统以NE向为主,渐新统转变为EW和NEE向,剖面上以T4反射层(涠州组底)为界可以划分为上下两套断裂系统,上下两套断裂系统继承与改造并存。针对这一问题,在地震、钻井岩心和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分析解释的基础上,对迈陈凹陷东部断裂系统的发育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正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迈陈凹陷东部在古新世—中始新世主要受控于NW向伸展应力场,以NE向断裂发育为主;晚始新世在NW向拉张的同时叠加了右旋剪切作用,近EW向断裂开始发育,部分早期发育的NE向断裂继承性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