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脑何时接通电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人与机器的结合是科幻小说中最具诱惑力的情节之一 ,但在现实世界中它们毕竟尚未出现。对于可能出现所谓的一种“中间系统” ,即人脑与计算机的联系件———人脑将与计算机直接相联。届时计算机可以阅读到人的脑电波 ,并从中了解人的所有思想  相似文献   

2.
情感计算机     
人工智能领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不久的将来人们有望见到善解人意、有人情味、能和人类自然沟通的“情感计算机”。人们能通过向机器提供更强的逻辑能力而使人工智能领域获得下一个重大突破,而提高情感能力也同样奏效。“感情”通常设有和无生命的机器联系在一起,但《感情计算》的作者罗莎琳德·皮卡得(RedndRca!d)却认为情感可能正是计算机有效工作所必需的东西。马萨诸塞技术协会的计算机技术教授皮卡得说,计算机需要人工感情以便更好地理解用户并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改进。科学家越是对作为计算机模型的“湿件”——人脑及神经系…  相似文献   

3.
<正>一、人就是一架机器机器工作时需要能量,所以人得吃得喝,物理上叫做能量守恒,这是热力学第一定律。人这架机器还带个高级计算机。从简单意识到逻辑思维,人脑计算机运行起来也需要能量。郁闷纠结极费脑力,霸占了好多处理器,使人脑不能正常工作,就是俗话说的伤神。心平气和是人脑计算  相似文献   

4.
机器能取代人脑吗?有的科学家说可以。这么肯定的回答来源于2011年2月举行的最新一期人工智能秀。瓦特森是IBM生产的计算机。作为一台问答式机器,他或者它,与两位人类冠军同场角逐。这场表演被称为电脑与人脑的竞技。肯·詹宁斯和布拉德·巴特尔是美国智力竞猜电视节目《危险边缘》的两位最  相似文献   

5.
人脑·计算机·模糊数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运动创造了人脑,人脑又创造物质与精神的文明。在物质与文化两类人造产物中最有特色的东西恐怕有两个,一个是电子计算机,一个就是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子计算机是数学的一种物化,它是人脑的廷伸。现在,计算机正从人脑的外向辅助工具转变为对人脑的内向模拟。提出了机器智能的问题。这个转变引起了数学上的变革,数学,在把客观世界清晰化,把人脑思维绝对化的前提下曾经谱写了何等美妙的乐章,今天却要求她重新摩写人脑智慧中最生动、最有特色的另一侧面——非清晰、非绝对化的一面。这似乎是与数学本身不相容的一种要求,然而,历史的辩证法却显出了一颗奇特的种子,这就是模糊数学。模糊数学,或者,非清晰性数学,是信息革命的重要工具,是软科学的语言。机器智能不可能等待人脑黑箱完全打开以后再搞,也不可能完全抛开这个黑箱去搞。人脑是思想的器官,就必有便于思想的结构,在其物质的结构之中,必然蕴藏着一定的数学形式结构和规律。思维科学—非清晰数学—计算机科学将形成机器智能发展的一个新的轴心。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能够进行记忆、运算、推理、判断,拥有人脑的部分功能,所以被誉为“电脑”。从它诞生后不久,人们便试图挖掘它的“智能”潜力,看看电脑有多聪明。50年代兴起的“人工智能”新学科,便是研究如何利用机器(计算机)来实现人的智力功能。在人工智能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便是研究计算机同人的对弈问题。 从那时起,许多计算机专家、人工智能专家,都在不断努力设计更快、更聪明的计算机,梦想“征服”世界级的国际象棋大师。最近美国IBM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专家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对一些人们觉得易如反掌的事,计算机处理起来却显得十分笨拙,甚至无能为力。例如,出生不久的婴儿能够准确无误地识别母亲的音容,但这件事若要让计算机来代劳,就麻烦得多了。这是因为人的许多知识具有所谓不确定性。要想用机器模拟人的思维,使计算机成为真正的“电脑”,就有必要讨论这种具有不确定性的知识的表示方式和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广角镜     
大脑随人一起长人们一般都认为,人的智力与生俱有,即所谓“天资”。然而,最近在《自然》杂志上。美国一个研究小组发表了他们多年的研究绪果:人脑直到青春期还在发展,“年轻人的行为决定了他们的智力情况”。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巩大学和加拿大的科学家,使用磁共振扫描仪,对3到15岁的试验者进行了三维摄影,观察他们脑部的变化。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如此详细地研究人脑的发展变化。观测的时间从两周到四年。他们主要观察连接人脑两半球的中间部分的形状和大小的改变,因为这个部分是人脑其他区域活动的指示器。科学家观察到,在人脑的某…  相似文献   

9.
能“移植”的电脑将人脑和电脑合二为一,一直是科学家所追求的梦想。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将芯片安装在人脑壳底部神经中枢之外,神经束通过芯片与人脑发生联系,人脑所产生的每一次思维,都会在大脑的500多亿个神经细胞中留下电子活动轨迹,而这些轨迹又都会在电脑芯片上反映出来,从而形成人的思维与物质世界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可“穿戴”的电脑所谓可穿戴式电脑(WEC),通常包括一条特制的腰带或背心(电脑主要运算部件夹层)、无线语音处理器、供电系统和头盔式液晶显示器等,与人的身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功能上讲,它具有全语音操作和实时…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能真正地思考呢,还是永远只能具有人工的智能呢?为了回答这令人困扰的问题,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Alan Turing)于1950年设计了一种简便而天才的模仿测试(图灵认为让某人提出问题,分别由人和计算机来回答,如果辨别不出回答者是人还是机器,则可认为这部机器具有智能——译者注)。他还预言,思维机器将在世纪交替之前出现。去年晚些时候在波士顿的计算机博物馆有史以来第一次举行了这种所谓的图灵测试。  相似文献   

11.
<正>通过电学、光学、声学、磁学和遗传学开发的脑机接口技术,尽管听起来有些疯狂,似乎并非不能实现。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和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都在进入"半电子人"开发快车道时,我们知道,人脑与机器的结合——脑机接口(BMIs)即将实现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科幻小说里经常可以看到的脑机接口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当  相似文献   

12.
由于很大一部分科幻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都是未来,因此对于未来的可能性和思考也就融进了科幻小说。 既然是对未来进行预测,那么就会有乐观和悲观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许多科幻小说当中,对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及其对人类社会的不良影响多有强调,因而产生了许多“灾难”题材和“反乌托邦”题材的科幻作品。比如英国作家福斯特在《大机器就要停止运转了》中就表达了人类对自己所研制的“大机器”的深刻忧虑,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的《造房子!造房子!》则  相似文献   

13.
数十年来,科幻小说作家们一直在梦想着这样一个世界,其中话语是人和机器之间最常用的交流手段。这部分是因为我们强烈希望计算机具备像人一样的行为。但还不止于此话语是天然的交际手段——人人都是先学会说,再学会读和写。话语的效率也很高——大多数人说话的速度为打字速度的5倍,或许为写作速度的10倍。话语也是很灵活的——我们进行谈话时无须触到或看到任何东西。  相似文献   

14.
电子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虽然其应用方式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少不了“计算”。如所周知,“计算”这概念是先于计算机而出现的。然而到底什么是人类所能进行的计算?机器计算是否与人类所能进行的计算相同呢?本文以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来回答上述问题。一、有穷自动机的能力和机器计算对可作为计算机模型的有穷自动机的功能曾进行过不少研究。R.W.Ritchie定义了  相似文献   

15.
下一代计算机一般认为是非诺埃曼型的计算机。但是,并不是说已找出代替诺埃曼原理的原理。下一代原理的范例,一般认为是人脑,但对人脑的原理也还存在很多不太明瞭的地方。若要作为下一代计算机的范例,就需要探讨探讨人脑的原理。诺埃曼型“计算”机的极限若用一句话来说诺埃曼型计算机,可叫它是程序内藏式,二进制数字计算机。如把它和人脑进行比较的话,人脑不可称作数字计算机,人脑所使用的“数”又不是二进数也不是十进数,人脑的程序因为  相似文献   

16.
英国黑子和宇宙论的奇才——R·赫金(R.Hawking),被他的一些同事誉为当今在世的,是自爱因斯坦以来一位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最近他惊人地宣布,“如要预测目前飞速发展的计算机”,他说“很可能它会取代理论物理学。因此也许现在的理论物理学家们未必能见到其前景,但就理论物理学来说是可见到的。毫无疑问,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计算机要优于人脑,但理论物理学却与众不同。赫金研究的理论物理学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是一项名符其实的创造性活动;它具有真正的思想。思维是人脑特有  相似文献   

17.
一个目不识丁的平庸之辈只需在脑壳中植入一粒胡椒籽大小的微芯片便会一跃成为一位博古通今、智能超群的奇才。这种人们过去只能在科幻小说中才能看到的神话,不久的将来便会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这就是人脑与电脑"联机"后出现的奇迹。实际上,作为一种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斯华龄  张立明 《科学》2004,56(1):20-2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一种能模仿脑功能的电子或机械系统.19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解决了人脑的逻辑思维问题,它的功能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人类的逻辑思维.人脑还具有独特的形象思维和智能,当前的计算机不论发展得多先进,都很难代替人脑,尤其是在目标、物体和人的识别方面.  相似文献   

19.
神经计算机     
作为第五代计算机的神经计算机,其历史可以上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数学家提出的神经细胞模型理论。近年来,随着神经电路网络模型、反馈方法之一的逆传递学习法及网膜细胞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理论的相继出现,已使超级神经计算机的诞生为期不远了。神经计算机突破了现有四代计算机的界限,它具有并行处理、模糊逻辑、智能学习等独特功能。神经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类似人脑,人脑由100—15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每个神经细胞又和数千到数万个神经元和神经键相结合,神经计算机正是利用这种与人脑非常相似的神经网  相似文献   

20.
创造的火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爱的读者,请您想象这样一种情况:先让一台计算机和一组人员分别完成同一个任务,随后由独立的专家们对计算机的创意和人的创意进行评分,结果计算机的得分高于人的得分。这时,您是赞叹“具有创造力的计算机”的设计者所取得的成果呢,还是探询为什么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复杂的认知难题的人类智能居然会不敌电脑?也许,您甚至还会怀疑自己对创造力概念的理解。实际上,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我们运行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用以生成一些创意,并让评价小组把这些创意与测试人群形成的那些创意进行了比较,结果就发生了“电脑胜人脑”的情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