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仲辛醇的几种样品进行了色-质联机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精馏分离.利用精馏法对几种仲辛醇绘制了沸腾曲线,找出了影响萃钨有机相分相速度的关键馏分是仲辛醇中的高沸点物.分相性能差的仲辛醇经分离处理后能满足萃取的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溴化3–甲基–1–乙基咪唑([Emim]Br)离子液体中蓖麻油裂解制备仲辛醇的工艺条件,分别考察蓖麻油酸与离子液体的质量比、裂解反应时间、裂解温度以及蓖麻油酸与NaOH溶液质量比对仲辛醇产率的影响,得出优化工艺条件:裂解温度300℃、裂解时间90,min、蓖麻油酸和离子液体的质量比1∶1、蓖麻油酸与NaOH溶液(6mol/L)的质量比1∶1.5,最优条件下仲辛醇的产率为28.2%.此方法用离子液体[Emim]Br替代传统有机溶剂甲酚,减少了污染,属清洁生产,而且离子液体可以回收再利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溴化3–甲基–1–乙基咪唑([Emim]Br)离子液体中蓖麻油裂解制备仲辛醇的工艺条件,分别考察蓖麻油酸与离子液体的质量比、裂解反应时间、裂解温度以及蓖麻油酸与NaOH溶液质量比对仲辛醇产率的影响,得出优化工艺条件:裂解温度300℃、裂解时间90,min、蓖麻油酸和离子液体的质量比1∶1、蓖麻油酸与NaOH溶液(6mol/L)的质量比1∶1.5,最优条件下仲辛醇的产率为28.2%.此方法用离子液体[Emim]Br替代传统有机溶剂甲酚,减少了污染,属清洁生产,而且离子液体可以回收再利用.  相似文献   

4.
李清华 《甘肃科技》1999,15(4):32-32
1生产磺化蓖麻油磺化蓖麻油又称太古油或土耳其红油,在我国生产和应用较早,是消耗粗蓖麻油的一个大户,其生产工艺分为:浓硫酸磺化→食盐水洗涤→静置分层→碱液中和→成品。磺化蓖麻油生产技术在我国比较成熟,产品是一种简便易得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也被称为土耳其红油,它虽系50年代产品,但由于有极好的润滑性、乳化性和分散性,至今一直用作纺织匀染助剂、皮革加脂剂、也用于造纸、橡胶、金属加工等方面。2水解生产混合脂肪酸和甘油将蓖麻油水解生成蓖麻醇酸为主的混合脂肪酸和甘油有很多方法。工业上常采用科尔盖特伊米里高压…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环烷酸和仲辛醇的混合体系萃取钪的性能和机理。实验表明,在体系Sc^3+(-10^-4mol/L)/HClKcl(μ=0.2)/HA-ROH-煤洞 (HA代表环烷酸,ROH代表工业仲辛醇),仲辛醇未参与萃合反应。利用斜率法测得萃合物在有机相中的组成为Sc(OH)2A.3HA,并计算了室温下其萃取平衡常数lgK=5.5。  相似文献   

6.
以负载型铜、镍催化剂为加氢催化剂 ,液相加氢还原粗仲辛醇中的 2 辛酮制备高纯度仲辛醇。分析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类型及加氢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镍催化剂的加氢活性较高 ,加氢反应条件相对缓和。在适当的加氢条件下 ,采用浸渍法制备的镍催化剂和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的铜催化剂的加氢活性相当 ,2 辛酮的加氢转化率均可达 98%以上 ,加氢产物中仲辛醇的纯度达 98%~ 99% ,2 辛酮含量可降至 0 .2 %以下。负载型镍、铜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稳定性 ,是制备高纯度仲辛醇的高效、高选择性催化剂 ,具备一定的工业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7.
以负载型铜、镍催化剂为加氢催化剂,兴相加氢还原仲辛醇中的2-辛酮制备高纯度仲辛醇。分析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类型及加氢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镍催化剂的加氢活性较高,加氢反应条件相对缓和。在适当的加氢条件下,采用浸渍法制备的镍催化剂和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的铜催化剂的加氢活性相当,2-辛酮的加氢转化率均可达98%以上,加氢产物中仲辛醇的纯度达98-99%,2-辛酮含量可降至0.2%以下,负载型镍、铜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稳定性,是制备高纯度仲辛醇的高效、高选择性催化剂,具备一定的工业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用苯基荧光酮光度法测定用仲辛醇萃取锗前后溶液中锗含量来研究仲辛醇在不同条件下对锗的萃取率,并初步确定萃取剂的浓度、溶液酸度、萃取剂用量、萃取时间及助萃取剂对萃取效果的影响,找出最佳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9.
蚕蛹油是从蚕蛹中提炼出来的含有多种高级脂肪酸甘油脂的混合物,外观呈淡黄至褐色的透明的油状液体,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汽油、丙酮、苯及石油醚等有机溶剂。蚕蛹油一般可制造的产品有提取脂肪酸、环氧蚕蛹油PVC增塑剂、纺织印染助剂磺化蚕蛹油等多种轻化工业和医药工业用原料。江  相似文献   

10.
分别用P2O5、H3PO4作磷酸化试剂研究了摩尔比、温度、时间等反应条件对仲辛醇磷酸化产物的转化率及单、双酯含量等的影响,测定了仲辛醇磷酸酯钾盐的表面张力、泡沫、cmc、润湿力、抗静电性等性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复合物[Zn(C10H8N2)3][HPMo12O40(VO)2],用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及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该复合物在仲辛醇选择性氧化制己酸中的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物是由1个金属有机配离子[Zn(C10H8N2)3]2+和1个多金属氧酸阴离子[HPMo12O40(VO)2]2-构成的,二者之间通过静电引力结合,该复合物对仲辛醇氧化制己酸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油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可用于制造多达2000种以上的化工产品。下面介绍菜油脚、棉油脚和制革工业下脚油脂利用的技术开发。 1.制革厂下脚油脂制备混合脂肪酸 下脚油脂可先制备混合脂肪酸,然后再开发其它精细化工新产品。 制备混合脂肪酸的过程为先皂化再酸化: 工艺要点: 1.根据下脚油脂的皂化值确定皂化过程所需用碱  相似文献   

13.
化学系助剂研究室研制成功的 PVO 热稳定剂——蓖麻酸盐类、氢化蓖麻油脂肪酸酯和非钯催化歧化松香及其钾皂等三项应用科研成果1988年5月下旬在长春分别通过省级技术鉴定。用蓖麻酸盐类作 PVO 热稳定剂,在日本与美国早已应用,我国迄今尚无生产。化学系助剂研究室根据我国特别是吉林省蓖麻油产量大,过去只是外售蓖麻油,便少进行深加工开发的实际,从1987年5月开始研制蓖麻酸盐类,1987年12月未获得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流变学方法测定含辛醇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溶液的标准摩尔潘化吉氏自由能△_r~≠G_m~■、标准摩尔活化熵△_r~≠S_m~■、标准摩尔活化焓△_r~≠H_m~■,研究辛醇对Triton X—100溶液球型胶束向柱型胶束转化及非球型化轴比a/b的影响,同时探讨伯辛醇、仲辛醇、叔辛醇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中碳酸甘油三酸酯(Mediuna Carbon Triglyceride,简称MCT)是一种新的营养药物油脂。油脂,无论是动物油或植物油,都是由1个分子甘油和3个分子的脂肪酸组成的缩合物,而MCT的脂肪酸,则主要是8个碳原子的辛酸和10个碳原子的癸酸组成的。辛  相似文献   

16.
蓖麻秆酸碱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确定蓖麻秆人造板的制造工艺,研究了蓖麻秆及其不同部位的pH和酸碱缓冲容量。利用SAS软件分析了蓖麻秆的酸碱性与抽提物含量、灰分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蓖麻秆不同部位及整秆的pH、酸碱缓冲容量和缓冲容量都不相同,与蓖麻秆的抽提物和灰分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随抽提物含量和灰分含量的变化而变化。蓖麻秆整秆的pH为(5.26±0.01),呈酸性,酸缓冲容量为(19.5±1),碱缓冲容量为(48.5±1);蓖麻秆与木材的酸碱性较接近,适宜以脲醛树脂为胶黏剂生产人造板。  相似文献   

17.
将5种脂肪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分别与1,4-丁二醇和甘油进行酯化反应得到一系列中长碳链脂肪酸酯.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不同碳链的脂肪酸酯的PB值,磨斑直径和摩擦系数.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脂肪酸酯中,脂肪酸酯的PB值随着脂肪酸碳链的增加都有显著的提高,且脂肪酸丁二酯的承载能力要优于脂肪酸甘油三酯;在长磨试验中,低载荷下,随着脂肪酸碳链的增加,脂肪酸甘油三酯的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均呈下降的趋势;在中等载荷下,脂肪酸甘油三酯要比脂肪酸丁二酯容易发生卡咬;在高载荷下,脂肪酸丁二酯的摩擦性能要好于脂肪酸甘油三酯,其中肉豆蔻酸丁二酯具有良好的抗磨减摩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2,2-二氯-1,3-苯并二氧口恶茂与一系列以1:1摩尔比混合的伯醇与2-巯基乙醇的混合溶液反应,结果表明:丁醇、异丁醇比2-巯基乙醇的反应活性大,相应的生成氯代产物的转化率比2-巯基乙醇高;异戊醇、仲戊醇、辛醇的反应活性比2-巯基乙醇小,相应的生成氯代产物的转化率比2-巯基乙醇低。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合成8—壬炔酸和1—十六炔酸由癸二酸经单酯化,脱羧、加溴提纯后再脱双分子溴化氢得到8—壬炔酸。用相似的方法由1—十六烯烃为原料得到1—十六炔。  相似文献   

20.
利用微量热仪、表面张力仪、接触角测量仪等仪器,研究了KJ复合药剂对煤泥的作用效果,进行了煤泥浮选实验,考察了添加不同用量的KJ表面活性剂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比较了KJ复合药剂与煤油、仲辛醇的浮选效果。结果表明,KJ复合药剂的浮选效果优于煤油、仲辛醇,当KJ表面活性剂添加量为2%时,KJ复合药剂的浮选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