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环境磁学研究及其若干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卫国 《世界科学》2005,(10):25-27
从磁学的观点,一切物质皆具磁性,总体上可将物质分为铁磁性、亚铁磁性、反铁磁性、顺磁性、抗磁性五种基本类型:环境物质(如土壤、沉积物)是由不同磁性质的矿物、有机质等组成,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物质所表现出的磁性特征,与其所含的磁性矿物类型、含量和晶粒特征等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质来源、搬运过程、成土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对称性破损方法, 研究了一种氮氧自由基Ag(Ⅰ)配合物的反铁磁性耦合机理. 通过磁性-结构相关性研究和单占据分子轨道分析表明, 氮氧自由基间存在通过Ag(Ⅰ)离子的反铁磁性超交换耦合, Ag(Ⅰ)离子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自旋集居数显示, 沿ONCNO-Ag- ONCNO链有弱的自旋离域, 同时也表明了其反铁磁性超交换耦合路径的存在. 研究还发现, Ag(Ⅰ)与氮氧自由基中氧原子的Ag—O键的确为具有明显离子特性的非典型共价键, 正是通过此键引发了氮氧自由基间的反铁磁性耦合.  相似文献   

3.
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印度洋西南部发现一种稀有的奇异海螺.这种海螺的甲壳中含有铁磁性物质,甚至能够吸住研究人员的铁制仪器.研究人员认为这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首种磁性动物.  相似文献   

4.
阎明朗 《科学通报》1994,39(14):1277-1277
近年来研究发现,由磁性材料和非磁性材料交替沉积而构成的金属多层膜和三层(Sandwich)结构系统中,非磁性层厚度发生变化时,相邻磁性层之间出现铁磁性耦合和反铁磁性耦合的交替变换,这种现象称为层间耦合的振荡.零场时若多层膜的相邻磁层呈反铁磁耦合,在外磁场作用下将导致多层膜电阻的大幅度下降,即产生巨磁电阻(Giantmagnetoresistance)效应.巨磁电阻效应最初在Fe/Cr多层膜系统中发现,随之在Fe/Cu,  相似文献   

5.
周仕明 《科学通报》1996,41(18):1657-1660
近年来研究表明,由磁性金属和非磁性材料交替沉积而成的多层膜或超晶格结构中,相邻磁层间磁矩通过非磁层的耦合,可以出现相互平行排列的铁磁态、反平行排列的反铁磁态,或互相垂直的90°耦合。当磁性多层膜中出现反铁磁耦合时,样品饱和时的磁阻R(S)小于零场时的电阻R(O),出现了所谓的巨磁电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e)效应,这一效应由于在磁头材料和磁敏感器件上具有广泛的用途而备受人们的关注。磁性多层膜的磁电阻比率一般要比  相似文献   

6.
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印度洋西南部发现一种稀有的奇异海螺。这种海螺的甲壳中含有铁磁性物质,甚至能够吸住研究人员的铁制仪器。研究人员认为这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首种磁性动物。  相似文献   

7.
马脾铁蛋白磁性纳米颗粒的低温磁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兰香  曹长乾  刘青松  潘永信 《科学通报》2010,55(23):2312-2320
系统地认识铁蛋白内核磁性纳米颗粒的磁学性质, 对于建立和完善以铁蛋白为基础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及环境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马脾铁蛋白具有反铁磁性的纳米内核. 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和低温磁学测量技术, 研究马脾铁蛋白内核的磁学性质与温度、外加磁场大小、内核粒度以及观测频率之间的关系. 在5 K 下, 等温剩磁获得曲线(IRM)和直流退磁曲线 (DCD)的交点(R=0.46)表明铁蛋白颗粒间具有很弱的静磁相互作用. 磁滞回线、磁化率和剩磁结果都一致地表明, 室温条件下铁蛋白纳米颗粒表现为超顺磁性, 在低于其阻挡温度Tb(~12 K) 时, 由于纳米颗粒表面出现未补偿自旋磁矩或者由于内部晶格缺陷而产生未补偿磁矩, 铁蛋白会呈现出寄生铁磁性和反铁磁性两种特征, 因而具有载磁能力和磁滞现象, 出现稳定单畴(SD) 的性质. 超顺磁性铁蛋白的热弛豫过程遵循Néel-Arrhenius 方程, 通过频率(AC)磁化率计算获得马脾铁蛋白颗粒的平均有效能垒Ea 为(5.52±0.16)×10−21 J; 磁各向异性能常数Keff 为 (4.65±0.14)×104 J/m3; 前指数频率因子f0 为(4.52±2.93)×1011 Hz. 这些新结果对于深入理解纳米尺度的反铁磁性颗粒的磁性机制以及在医学上的潜在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冰岛东南地区两个土壤剖面为例, 利用环境磁学参数变化特征,研究了火山灰的磁学特征, 探讨了利用磁学方法进行火山灰地层对比的可能性. 研究结果发现, 冰岛火山灰的主要磁性矿物是以磁铁矿为主的亚铁磁性矿物和以赤铁矿为主的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 并含有大量顺磁性矿; 磁性矿物的颗粒大小为似单畴和多畴. 利用数学统计方法, 并根据火山灰地层的相对位置和火山灰的颜色等物理特征, 能够实现利用环境磁学手段进行不同剖面火山灰地层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以金属配合物为基础设计合成“分子磁体”化合物,已成为无机化学领域的热点之一。一般,先制备一种具有铁磁性的分子链或片,然后再让其以自旋平行的方式堆积成三维的铁磁性物质。金属之间往往以电子传递性好的共轭体系为桥,以保证分子内的自旋相互作用,以便进行更好的磁偶合。当然不同的金属及桥基的配搭对磁性有重要影响,同时分子本身结构也是重要因素。因此,首先合成出具有磁性的分子晶体,并给出明确的结构和一  相似文献   

10.
铁磁性流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引言铁磁性流体(ferromagnetic fluids),也称铁磁流体或磁流体(magnetic fluids),是由美国帕佩尔(S. S. Papell)于1965年开发的新型液体材料,因此又称磁性液体。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将其用于宇宙飞船和宇航服上,此  相似文献   

11.
针对Science创刊125周年之际公布的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是否可能制造出室温下的磁性半导体?"进行了解读.主要从传统电子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出发,介绍了磁性半导体的基本概念、与普通半导体的区别以及在信息技术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磁性元素掺杂的Zn O和Ga N为例介绍了实验中观察到的室温铁磁性的可能机制,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关于典型磁性半导体(Ga,Mn)As的研究进展.最后针对室温下的磁性半导体研究进行了总结及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用磁控溅射法,在加热到400℃的Mg O(001)基片上,得到25 nm厚的A1相Fe Pt软磁薄膜,经过热处理使之发生不同程度的A1→L10相转变,在450℃继续生长50 nm厚的Fe Rh,并在相同温度连续保温24 h,使Fe Rh层转变为有序的B2相,得到具有热致反铁磁-铁磁转变性质的Fe Pt/Fe Rh双层复合磁性薄膜.结果表明,Fe Pt层和Fe Rh层都有(001)取向;在生长Fe Rh层之前,如果Fe Pt层没有或者未完全转变为硬磁的L10相,可以使Fe Rh层的反铁磁-铁磁转变温度由100℃提高到200℃;沿垂直于膜面的方向施加磁场,双层薄膜的室温磁化曲线呈方形,矫顽力可达到7.4 k Oe;升温使Fe Rh层转变为软铁磁性,反磁化过程的磁化强度在2个特征磁场附近发生跳跃,显示双层膜中形成了磁性弹簧,矫顽力可下降一半以上.Fe Rh反铁磁-铁磁转变温度升高的原因在于有适量的Pt从Fe Pt层析出并扩散进入Fe Rh层,用于制作热辅助复合垂直磁存储介质,有助于提高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含稳定氮氧自由基的C60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磁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志强  李玉良  葛忠新  朱道本 《科学通报》1999,44(24):2628-2631
自由基具有净磁矩,含有稳定氮氧自由基的化合物具有一定磁性质,用二酮、α-氨基酸及C60利用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C60吡咯烷衍生物,用间-氯过氧苯甲酸室温上对其进行氧化得到含稳定氮氧自由基的C60吡咯烷衍生物,并利用ESR和SQUID对其磁性质作了研究,研究表明,这一新的含有稳定氮氧自由基的C60衍生物具有反铁磁性。  相似文献   

14.
徐未名 《科学通报》1997,42(3):259-262
当Fe浓度在18≤x≤25范围内时,Cr_(100)-x_Fe_x合金从顺磁经铁磁态重入自旋玻璃态.重入自旋玻璃态的机制目前主要用以下两种非常不同的物理图象来描述.一种用Hecssen- berg自旋玻璃的平均场理论得出:系统在T_c下产生了共线的铁磁相.但在温度T_(xy)下,每个自旋的横向(xy)分量随机地冻结在xy平面上.这样一个系统可以看作在z方向纵向的铁磁性,而在xy平面上是自旋玻璃态.另一种图象是,有限、无限大团簇在渗透浓度上共存.铁磁相自然是由无限大团簇产生的.但由于有限大团簇的存在,这些有限大团簇在一定温度下可以与无限大团簇成反铁磁耦合,从而破坏了无限大团簇,导致了自旋玻璃态的产生.由于Cr-Fe合金中反铁磁交换相互作用较弱,实验中在18(?)x浓度范围内未能观察到反铁磁耦合的存在.在Cr-Fe合金中加入少量的金属Mn可以大大提高合金的Nair温度.在Cr-Fe-Mn合金为研究系统中铁磁、反铁磁交换相互作用的竞争,进而弄清该合金重入自旋玻璃态的机制提供了可能性.本实验利用M(?)ssbauer谱,磁测量等手段对Cr_(73.5)(Fr_(0.83)Mn_(0.17))_(26.3)合金的磁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干细胞在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干细胞体内移植后分布、活性、分化方向、作用机制等认知的缺乏成为制约干细胞治疗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干细胞体内示踪技术的发展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利用磁性物质对干细胞进行标记后,结合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以实现体外无创、安全、持续、动态的示踪观察,示踪的效果取决于细胞内所携带磁性物质的含量、不同的磁性标记方式、细胞活性的维持.本文将对干细胞磁性标记的不同方式、磁性物质的胞内代谢及对干细胞的影响等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并结合现有的标记技术对如何提高干细胞磁性标记效率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蔺何  段海明 《科学通报》2006,51(8):903-907
运用原子团模型研究了稀磁半导体GaN掺Cr的局域电子结构和磁性, 计算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离散变分方法. 计算结果表明Cr原子的磁矩随掺杂浓度有明显的变化, 变化趋势和实验结果吻合. 在包含两个Cr原子的体系中, Cr原子之间是铁磁性偶合, 每个Cr原子的磁矩与相同浓度下掺杂一个Cr原子的磁矩相近. 对于不同的掺杂浓度, Cr原子与最近邻N原子之间均为反铁磁偶合, Cr原子的3d电子与N原子的2p电子之间有很强的杂化, 这与晶体的能带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人类对于物质磁性的认识,在历史上经过漫长的过程,但是磁性的丰富内容和重要作用却是现代磁学研究的成果。本文首先介绍了古代物质磁性的发现和应用。接着概述了古代和近现代关于物质磁性来源的认识,其次阐述了当代磁学研究的两项重要成果:物质磁性的普遍性——无物不有的磁性与无处不在的磁场和多样性——种类繁多的原子(电子)磁矩和核磁矩的有序磁结构(序磁性)。  相似文献   

18.
无载体Fe—Mo系催化剂的超顺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自强 《科学通报》1983,28(19):1173-1173
物质的超顺磁性在有关的磁性材料,特别是催化剂的研究中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视。这是因为超顺磁性的研究不但可以说明物质的磁性特征,而且还可提供有关物质的分散度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沈保根 《科学通报》1986,31(6):416-416
一、引言 非晶态合金的电子输运性质已有广泛的研究。由于非晶态合金的结构无序,一般地说,其电阻率比晶态合金高,但电阻温度系数小。非晶态合金中的电阻极小现象,不仅可以出现在磁性原子稀释的合金中,也可以与铁磁性共存。为解释非晶态合金中的电阻率反常现象,  相似文献   

20.
杂多金属氧酸盐的磁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长文  许林  王恩波 《科学通报》1998,43(12):1234-1241
综述了近10年杂多金属氧酸盐(HPOMs)的磁特性研究进展。含有磁性原子的杂多金属氧酸盐离子[M4(H2O)2(PW9O34)2]^10和[M4(H2O)2(P2W15O56)2^16-[M=Co(Ⅱ),Zn(Ⅱ),Cu(Ⅱ),Mi(Ⅱ)]以及新近合成的[GaW9O37M3(H2O)3]^n[M=Fe(Ⅱ),Cu(Ⅱ)Co(Ⅱ)],显示出铁磁性或反铁磁性。有的多阴离子和有机π电子给予体TT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