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涉诉信访这一问题在其概念提出之前就实际存在,并且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我国涉诉信访量一直居高不下。造成涉诉信访问题主要有法院方面、当事人方面、社会方面、制度方面的原因:而为了解决涉诉信访问题,我们就必须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司法宣传与促进观念更新、完善相关体制、加强法官队伍素质、拓宽纠纷解决渠道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涉法涉诉信访是信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好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对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推进法治化进程、理顺社会关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具体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总结经验教训,探索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新思路、新对策,对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涉诉信访案件虽在数量上有所下降,但其总数仍旧居高不下,给法院系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重复访、闹访及集体访等非正常访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影响到社会稳定,还对司法产生了一定的损害。这些都使涉诉信访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文章通过全面调研宁波市两级法院的涉诉信访情况,指出了当前涉诉信访工作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涉诉信访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涉诉信访化解机制对于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涉诉信访化解机制以被动防控为工作方式,而不是以善治为价值取向,在运行中存在诉访并行、多头交办、程序空转等问题。为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应建立集系统化预防、立体化受理、精准化处置、多元化解纷、科学化评价于一体的善治式涉诉信访化解机制,使人民法院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实现司法公信力与信访制度人民权益保护属性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信访作为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公民寻求权利救济和民怨表达的一种重要机制。本文主要对当前的涉法涉诉信访进行宪政层面的反思,探讨信访的宪政功能及其定位、其与我国目前的宪政体制诸如政党、人大、司法体制等各方面的的冲突与协调,在此之余,就我国信访制度的完善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欧树军 《世界博览》2009,(18):18-18
2005年5月,全国公安部门开始大接访,各级政府、各政府部门纷纷仿效。2009年8月中旬,中央政法委员会发布改进涉法涉诉信访的文件,接访的形式更为多样:比如向上访大省派接访组、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上级带案下访、政法机关联合接访、利用信访信息系统接访等。除了创新接访,还首次在中央层面建立涉法涉诉信访终结制度,在地方层面建立矛盾化解机制。前者很快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引发不少评论。然而,更为基础性的信访制度创新或许在于后者。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相对突出,利益主体多样化及司法公正的相对性、个体法律意识的差异性,成为农村涉诉上访的成因。对此,本文提出从源头上大力提高公民依法维权的意识与能力,从制度上完善信访制度,健全人民调解制度,是化解涉诉上访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涉诉信访制度与英国监察专员制度虽属于不同文化地域内的纠纷解决制度,但其初衷都是相同的,既是一种民意表达机制,又是维护公民个人权利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9.
李立 《广东科技》2013,(14):19+13
为了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要求和具体内容,实现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互融共促与协调统一是非常关键环节,这也是最终能够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以及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涉劳信访是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放在政府、企业、社会保障部门以及人力资源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重点分析信访体制的完善措施和信访维稳工作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进一步分析信访维稳工作的应对办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信访工作中涉检信访案件增多,引起学界重视。其形式多样,内在原因复杂。对此原因的分析有助于为涉检信访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依据,进而解决涉检信访中之问题。涉检信访是有关诉讼案件以及其他与人民检察院有关的情况在相关人员不满原判决、裁定的情况下所采取的补救性措施。包括举报、控告、申诉或因其他有关机关问题而向检察机关信访的情况,原因很多。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某中院处理的行政涉诉信访案件57宗,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公安、国土三个领域,当事人的信访诉求多数表现为信件和直接投诉甚至闹访。这既有经济基础、司法体制、文化传统、法律制度等深层次的客观原因,也有当事人自身对法律的误解、执法人员不注意工作方法等浅层次的主观原因,其解决需要紧紧依靠党委领导、人大监督和政府配合,努力培养法官的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做好协调和解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审判公开,建立健全信访终结等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与公立高校的涉诉问题日渐增多,呼唤高校实现依法治校;厘清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是依法治校,正确处理涉诉问题的基础;要针对高校不同管理行为引发的涉诉问题适用相应的法律。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诉调对接纠纷解决机制的内涵。介绍了我国各地法院诉调对接机制的主要模式,具体包括人民调解室模式、律师参与调解模式、特邀人民调解员模式、南通大调解纠纷调处中心模式、"四合一"纠纷处理模式。认为各地诉调对接纠纷解决机制在操作方式上虽有一定差异,但在本质追求上基本一致,即力求建立一种科学的社会调解与法院司法权对接的"双向流转"诉调对接模式。最后提出从建立调审分离制度和诉前强制调解制度入手,从明确适用调解前置的案件范围、明确人民法院引导或委托调解的程序规范等8个方面具体完善诉调对接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4.
孙杰 《科技信息》2011,(20):I0072-I0073
信访作为我国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多民族地区,它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重要社会制度。然而在多民族地区,由于信访制度的运行成本高、语言的差异等因素造成了信访渠道的堵塞,信访渠道不畅通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要实现民族地区的和谐快速发展,社会的长治久安,应着力解决当前信访渠道不畅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司法实务在处理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案件面临着诉讼请求类型不确定、裁判主文表述不统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制度上表现为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与案外人和债务人之间的物之诉讼的合并审理的问题。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与物之诉讼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可分关系",根据司法正义的要求,合并审理为"最优性"的选择。法院对案外人提出的排除强制执行、确认实体权益、交付执行标的物的诉讼请求应当合并审理,合一裁判。  相似文献   

16.
通过揭示信访、信访问题、信访治理、问题信访等信访主题词的内涵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澄清信访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并勾勒出信访制度变迁的两条轨迹:一条是信访用来解决信访问题,达到信访的治理;一条是信访逐渐“问题化”,异化为问题信访,成为治理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通过揭示信访、信访问题、信访治理、问题信访等信访主题词的内涵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澄清信访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并勾勒出信访制度变迁的两条轨迹:一条是信访用来解决信访问题,达到信访的治理;一条是信访逐渐“问题化”,异化为问题信访,成为治理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单位社会结构逐渐解体过程中,底层社会的形成与社会的原子化动向使得数以亿计的非正规就业人群难以依靠组织的力量来寻求低成本的权利救济,从而涌向成本低廉的信访部门,逐渐形成信访洪峰。在刚性稳定思维下,政府部门由于缺乏以往那种依靠单位而形成的有效治理而产生了该群体是不稳定因素的幻象判断,于是上访制度和上访人群成为被治理的对象,法院出于"讲政治"的需要,对信访洪峰的形成与纠纷解决难度的加大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建设法治国家的努力与法律体系内部的冲突也常常使得信访案件数量大增。因而,信访制度的解困之道就需要从前述各个环节入手,而非仅仅依靠信访制度本身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信访制度是我国一项十分重要的民意表达制度,作为联系公共权力与普通群众之间的纽带,有效地调节着公权力机关与民众的关系。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模式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展开的人民司法.这既决定了我国司法与西方式司法模式的重大差别,也决定了作为执政党充分利用中国本土资源发展出的联系群众的基本方式之一的信访必将与由西学东渐而来的近代司法方式发生碰撞。“涉诉信访”这一概念的提出,即是这种“碰撞”尖锐化的一个标志,从长远角度看,真正对我国司法制度构成危险的既非所谓“信访大潮”的冲击,亦非对所谓“正当程序”的干扰,而是其背后所隐含的非制度化因素对于我国建立本土化的有效司法模式的阻碍。  相似文献   

20.
金亮 《科技信息》2010,(31):I0394-I0394,I0382
关于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执行的监督,从2001年我国立法机关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强制执行法》开始,民事执行制度的建构问题就成为民诉法学界、法院和检察院等实务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