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独秀在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初期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将之一,是五四运动的实际领导人之一。他创办的《新青年》曾经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宣传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由于《新青年》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巨大影响和声誉,使陈独秀成为风靡一时的人物。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他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党  相似文献   

2.
"通信"栏目作为《新青年》草创时期的原设栏,以其舆论宣传的传播魅力与杂志共命运,是该杂志的名牌栏目。查检以往"通信"栏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通信"栏目自身的研究,二是从近代舆论空间的生成、传播史等角度出发的研究论域。"通信"栏文本的重读与阐释、对"《新青年》读者"群体的关注,及新文化史视野下阅读史、接受史、心态史等的考察,是该栏目研究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通过多元化路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包括组织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创办《共产党》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刊物;发表《社会主义批评》等多次演讲;开展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多场论战。这些传播路径为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新青年》的编辑出版拉开了新化运动的帷幕,《新青年》 先进的编辑思想使之成为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最集中使用"无产阶级"这一术语的经典著作,以《共产党宣言》在汉语语境中的翻译、传播为线索,对这一术语在汉语语境中引入、翻译、传播、接受、定名的概念史考察,追索这一术语的源流演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及中国化研究是基础性的工作.同时,这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术语及话语体系建构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的期刊之一,《新青年》在新文学方面的贡献除了熟知的思想启蒙的能指层面外,其所指的本体层面尚很少进入当下的研究视野。关于注音字母的讨论贯穿了《新青年》的办刊始终,这一过程与新文学相伴生,并对新文学发展有实际的奠基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真理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毛泽东同志对这一规律作了深刻的阐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论。马克思说过:“真理通过论战而确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第286页)列宁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时也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和巩固,必然使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攻击更加频繁,更加剧烈,但是马克思主义每次被官方“消灭”之后,反而愈加巩固,愈加坚强,愈加生气勃勃了。(《列宁全集》第一卷)马克思主义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新青年》杂志创办、编辑部的迁移、发表的宣言、杂志的文章四个方面,说明了陈独秀与《新青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刊物之一。这份由陈独秀创办、主编、并经常撰稿的杂志在十多年创办生涯中,其编辑部总是随陈独秀生活地点的变迁而转移,从南到北,从北往南、时而上海,时而北京、广州,使《新青年》的创办与陈独秀无论从“形”还是到“神”都合为一体,构成了近代文化史上极其感人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杂志一纸风行,成为引领国人思想的言论重镇.陈独秀的周围聚结了众多近代知识分子,而皖籍人士最为显眼.在《新青年》早期撰作阵营中,皖籍作者星光闪耀,阵容庞大,令人侧目.地缘关系、师友情缘、革命同道以及思想主张的相互吸引是这一群体聚合的主要缘由.地域情结固然是首要因素,但共同的思想支点才是群体合作和联动的情感纽带和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简称《常识》),第一课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课,是由三节课文和一个前言组成的。前言部分主要说明哲学和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密切关系。三节课文各有中心。第一节,在讲清什么是哲学的基础上,重点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从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角度,来论述"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其实,除了这一外部因素外,还应该涉及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能满足中国人的革命需要、近代启蒙运动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等因素。本文着重对马克思主义能满足中国人的革命需要、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同志,在短促的一生中,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和青年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以《教育史 ABC》、《新教育大纲》等重要著作,在我国第一个系统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同时,他所主编的《学生杂志》,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也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开创了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中,很多新思想相继出现,如:以文学革命为契机的美学变革、以戏剧改革为契机的文学改革、追求形式美学,它们颠覆传统,在本质上提升了中国的思想文化。《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文化史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以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产生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改造中国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李大钊是突出的代表之一。本文不准备评述李大钊的共产主义世界观,谨就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前的早期的唯物史观作一评述。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父母早亡,由年迈的祖父抚养成人。1907年考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这是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他后来回忆说:“我到天津进入北洋政法学校,六年的时间,深入调查研究了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科学”。这使他的政治见识迅速增长。 1913年,李大钊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开始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从事爱国活动,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1916年回国,作为《新青年》派的重要成员,立即参加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对于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最重视并首先接受的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指导他分析社会政治问题,唯物史观则为他探讨文化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一派唯物史观的要旨,就是说: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  相似文献   

16.
五四前期,《新青年》与《东方杂志》之问展开了一场中西文化论战。陈独秀和杜亚泉二人在东西文化调和论、传统文化“统整说”和普及教育等方面展开了辩论。这场文化争辩实质是双方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思考和忧虑而得出的两种不同文化取向。在急骤变动的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情境之下,《东方杂志》平静的学术立场终究无法摆脱无奈的命运,《新青年》顺应历史潮流,因而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刘半农在《新青年》创作前期的文学活动和《新青年》阶段其大量诗歌翻译和理论总结,分析其译诗活动对于新诗发展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作用。新诗的发展与形式、格律、内容之间的变革的双重关系,以及五四时期新诗代表刘半农译者和诗人的双重身份。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透过哈罗德·伊尼斯的《传播的偏向》一书,对西方文化的传播发展进行分析。以传媒的角度看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大众文化如何对其他文化产生影响。通过《传播的偏向》这本书,我们也能看到伊尼斯并不完全是"媒介决定论"的始端,他的理论更有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味道。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耶稣传》对否定传统基督教理论基础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理论的影响,认为在近代西方传统基督教神学、哲学处于向现代形态转化的过程中,《耶稣传》是一部转折性的著作。它及由它引发的费尔巴哈哲学终结了以神学批判为主要特征的欧洲传统哲学,把人们引向了直接地关注现实世界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理论道路。《耶稣传》是从黑格尔到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必经环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真理论述的基础上 ,联系当前人们对真理的有关看法 ,阐发了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