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首个用埃博拉幸存者的血液来治疗埃博拉患者的临床试验在西非拉开序幕,其目的是测试埃博拉幸存者向患者捐献的血浆或血液是否安全、有效,并能够减少疾病和死亡.采取这一疗法的理论依据是:幸存者体内的血液里可能已经存在埃博拉病毒的抗体,能够有效地对抗埃博拉病毒.  相似文献   

2.
<正>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首个用埃博拉幸存者的血液来治疗埃博拉患者的临床试验在西非拉开序幕,其目的是测试埃博拉幸存者向患者捐献的血浆或血液是否安全、有效,并能够减少疾病和死亡。采取这一疗法的理论依据是:幸存者体内的血液里可能已经存在埃博拉病毒的抗体,能够有效地对抗埃博拉病毒。以血为药的古老理念用幸存者的血液治疗患有同  相似文献   

3.
<正>当人类首次窥见埃博拉病毒的真身,就像是一束照进黑暗洞窟的手电筒光束。它深藏在雨林之中,沿着神秘路径演化而来,却集纳了病毒最为凶残的一面。2014年的西非海岸,埃博拉病毒肆虐。彼时,我正在美国芝加哥的一所医学院留学。尽管相距万里,美国民众却被埃博拉病毒闹得人心惶惶。当时,一名在利比亚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医生,被运回国内治疗,尽管最终痊愈重生,民众却  相似文献   

4.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布法罗大学的科学家成功揭示了埃博拉病毒的家族史。研究发现埃博拉和马尔堡病毒都是线状病毒家族成员,它们的祖先拥有悠久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1600万到2300万年前。科学家指出,这一发现不但有助于研制埃博拉疫苗,也改写了埃博拉的家族史。此外,这项研究加深了科学家对线状病毒的认知。专家们一度认为线状病毒在大约1万年前出现,  相似文献   

5.
<正>埃博拉疫情的持续扩散,将恐慌传至欧美地区。美国疾控中心主管弗里登甚至表示,"埃博拉疫情是艾滋病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需做好长期抗击准备。也有不少军事专家担心"伊斯兰国"(IS)将埃博拉变成生物武器。军事专家则担心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或许正在考虑把埃博拉病毒当成自杀生物武器对抗西方。1918年,一场由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全球范围爆发传染,一共夺去了最多可能是5000万  相似文献   

6.
埃博拉病毒2014年在西非的大爆发引起了全球高度关注,针对病毒的有效疫苗研发成为抵御这一灾难的关键。发达国家对这类"被忽视疾病"的研发资助不仅是出于慈善或人道援助的义务,而是一种全球正义的责任。然而,基于普遍人权论证的全球正义理论无法为涉及科学政策议题的埃博拉疫苗研发资助提供适当的道德基础。考虑到科学政策的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基础,基切尔的"良序科学"及其价值承诺,为全球正义作为科学政策的基本原则提供了一个具有前景的方向。在"良序科学"的基础上,一种基于功利主义平等原则和无国界差别原则的全球正义理念,将支持发达国家投入埃博拉疫苗的研发作为一种正义的责任而在道德上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7.
<正>WHO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在刚果此次埃博拉疫情中,病例总数已达2512例,死者中的确诊病例数为1582例,已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二严重的疫情。世界卫生组织(WHO)于7月17日宣布,刚果民主共和国日益恶化的埃博拉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这一举措的出台,人们再度担心该病毒可能会蔓延到刚果民主共和国国境之外。这份声明是WHO最高的警戒级别。该机构是联合国的一个分支机构,这是它第五次宣布全球进入  相似文献   

8.
战胜瘟疫:从诺贝尔医学奖看20世纪免疫学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各类灾害中,瘟疫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威胁巨大,危害深重。诺贝尔医学奖自1901年设立,在20世纪共颁发91次,其中仅免疫学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类传染病防治就获奖26次,占28.57%,足见其比重之高份额之巨。随着艾滋病、疯牛病、埃博拉病毒、猴痘病毒,特别是SARS这一新的传染病毒的出现,人类在确保自身健康,科学预防疾病以及有效治疗顽症的旅途中可谓任重而道远,仍需要团结协作联合攻关。  相似文献   

9.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铺设血管内部的细胞上的"糖码"在血液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胚胎发育时,血液干细胞是从血管内皮细胞中获得的,这些血管内皮细胞排列在发育动脉的血管壁上.从内皮细胞向血液干细胞的转化受到高度调控,并在短时间内限制在一小部分内皮细胞内.调节这一转变的机制也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0.
埃博拉病毒     
<正>世卫组织2014年8月28日发表的通报说,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四国已经有3069人感染埃博拉,其中1552人死亡,这几乎是埃博拉1976年首次出现以来死亡人数的总和。世卫组织说,实际感染的人数可能是己报告病例的数倍,患者总数可能超过两万人。该机构负责紧急行动的助理总干事艾  相似文献   

11.
<正>这份《旅乌华侨华人及中资企业预防埃博拉知识问答》,由中国驻乌干达使馆组织中国援乌公共卫生专家组和中国援乌医疗队编写,内容详尽,指导性强,可供国人参考。据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网站消息,2019年6月11日,乌干达卫生部发布埃博拉疫情。为了帮助旅乌华人华侨及中资企业进一步认识埃博拉,及时采取恰当的预防与防范措施,切实保障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工作和生活秩序,根据大家关心的问题,中国驻乌干达使馆组织中国援乌公共卫生专家组和中国援乌医疗队,编写了《旅乌华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出现的"在奥密克戎病毒面前躺平"的论断,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不赞同. "躺平"即意味着放松警惕、麻痹大意,这对于疫情防控来说最为致命.部分人认为,奥密克戎传播迅猛且感染者多为轻状甚至无症状,类似于流行感冒,不如直接"躺平".这种观点十分片面且不合理.  相似文献   

13.
利比里亚发生埃博拉病情后,仿佛一下子到了世界末日,什么药都不管用,什么医生都无能为力.更可怕的是,医生、护士只要接触到了病人和病毒,也有去无回. 利比里亚与塞拉利昂共和国两国感染人数可能高达55万至140万人之间.病人被上帝遗弃,人人避之不及,像是躲避“瘟神”一样,利比里亚当地医疗人员闹罢工,许多医院已经关闭.亲情荡然无存,人性没办法提及.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虽然外表和正常人一样,但他们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皮肤粘膜破损或炎症溃疡的渗出液里都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乳汁也含病毒,有传染性。唾液、泪水、汗液和尿液中也能发现病毒,但含病毒很少,传染性不大。已经证实的艾滋病传染途径主要有三条,其核心是通过性传播和血传播,一般的接触并不能传染艾滋病,所以艾滋病患者在生活当中不应受到歧视,如共同进餐、握手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1)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肛交、口交有着更大的传染危险。(2)血液传播包括:①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  相似文献   

15.
人类会面临生存危机吗?在反恐战争、科技进步和环境灾难的背景下,这已经成了我们这个年代的特色问题。当政治家提醒我们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时,查尔斯王子却在担心小型机器人会把世界变成灰胶。同时,健康饮食运动的推行者一会儿告诫说,如果不种植转基因作物,我们就会挨饿;一会儿又警告说,如果种了,我们就没什么时间留意关于“非典”的警告了,这些警告认为,“非典”只是一场可怕瘟疫的彩排:与这场瘟疫相比,埃博拉病毒(会引起高热和内出血,1976年在扎伊尔和苏丹首次发现)简直与普通感冒没什么区别。在对事实和无由的恐惧、科学和假设进行了…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04,(10):60-61
现在的计算机病毒基本上都是针对计算机漏洞与网络的。这里,我们来谈一谈哪些软件容易受到病毒的攻击,并且提供一些安全建议。1.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之所以容易受到病毒攻击,主要是因为操作系统设计复杂,会出现大量的安全漏洞。如2003年8月份全球泛滥的“冲击波(Worm.Blaster)”病毒就是利用了系统的RPC缓冲区漏洞才得以大面积传播与泛滥。漏洞是指操作系统中的某些程序中存在有一些人为的逻辑错误。这些错误隐藏很深,一般是被一些程序员或编程爱好者在研究系统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这些发现的错误公布后很可能被一些黑客…  相似文献   

17.
我们现在在媒体上常常能见到“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那么H和N又是什么意思呢?它们是一些物质的缩写:H是血凝素Hemagglutinin的缩写,而N是神经氨酸酶Neyramidinase的缩写。这两种物质在病毒的入侵细胞、传播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血凝素H是病毒入侵的“开路先锋”,它能和细胞膜上的蛋白结合,在细胞膜上打开一个通道,使得病毒能进入细胞。这样病毒就能在细胞里胡作非为,利用细胞的物质进行自我复制,制造出一群新的病毒。当新病毒要钻出宿主细胞的时候,进入细胞的“功臣”H却偏偏还要和宿主的细胞膜“纠缠不清”,这时候就需要依靠神经氨酸酶N来解决问题了。N就像一把刀,通过“水解”的方式切断病毒和宿主细胞膜的最后联系,使病毒脱离宿主细胞,再次去寻找感染下一个目标了。现在著名的“达菲”,作用原理就是不让这把“刀”起作用,使新的病毒无法脱离宿主细胞,从而抑制病情。依据H和N的化学排列的不同,病毒也就有所不同,人们也就用字母后面标出数字来区分它们,其中H有15个类型,N有9个类型。病毒的种类虽然多,但也有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之分。在我们已经发现的流感病毒里,目前还只有H5和H7是高致病性的,其他则没有那么危险。 (庞子文摘自《读者》)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20,(5):18-19
正曾经阻击过非典、抗击过埃博拉病毒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员陈薇,此刻带领团队又出现在武汉,成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中的先锋队。2月2日,北京大雪。而进驻武汉第8天的陈薇和她的团队正在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中忙碌。这个实验室刚刚运行3天,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这是解放军医学科学院专家组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取得的一项重要应用成果。因为夜以继日地工  相似文献   

19.
朊病毒(prion或PrP)是医学生物学领域中至今尚未彻底弄清,与病毒和类病毒都很不同的一种蛋白质传染病原。最早提出“prion”一词的是1982年美国加州大学Prusiner等人,当时他们将该病原描述成蛋白性传染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有时也描写为蛋白酶抗性蛋白(proteinase resistant protein)。在此之前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名字,如:非寻常病毒、慢病毒、瘙痒病伴随纤维(scrapie associated fibrils,SAF)等。多年来大量的实验说明,这是一组至今不能查到任何核酸、对各种理化作用具有很强抵抗力、传染性甚强、分子质量在27000~30000道尔顿的蛋白质颗粒,它们能在人和动物中引起可传递的海绵脑病的特殊病因。我们实验室**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多以慢病毒(slow viruses)、亚病毒(subviral agents)、非寻常因子(unconventional agents)、非寻常病毒(unconventional viruses)等不统一的名词来描绘这种特殊病因。80年代后期我们改用朊病毒。在多年来的实践中,我们已习惯于称它们为朊病毒,而并无不恰当之感觉,这是因为:1.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prion本身不含任何核酸成分,由分子量为27000~30000道尔顿膜蛋白组成。2.它们与感染性成分一致。3.在正常细胞里,既有朊病毒的前驱蛋白质,细胞朊蛋白(PrPc),或朊病毒的异构体(isoform),又有编码正常细胞朊蛋白的基因。我国已克隆了人和动物的这种基因,并在体外表达出相应的细胞朊蛋白,经动物免疫获得抗朊蛋白的抗体。4.Prusiner等人用纯化和转基因动物等方法已证明由细胞朊蛋白(PrPc)转化为朊病毒(PrPSc)发生在蛋白质产生之后即翻译后变化(post translational change),因此,就出现了构型变化和构型疾病(transformational diseases)的提法。* 洪涛院士是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病毒名词审定组组长。**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形态研究实验室。  相似文献   

20.
俄国的斑疹伤寒抵挡了拿破仑的长驱直入,拿破仑自己屁股上的痔疮,则使得他终究不能称霸欧洲,关键时刻的某个小毛病,或许真的足以令世界历史的进程发生戏剧性的改变。埃博拉病毒继续肆虐,弄得全世界人心惶惶。想起好些年前的非典,忽然觉得有时疾病就像是一种提醒———提醒乖张的人类,这世界未必总是由我们做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