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中国人传统孝道观的形成过程中,孔子在《论语》中对"孝"的阐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孔子的孝道观在某些方面逐步显示其历史局限性和一些消极影响,但有关养亲、敬亲、安亲、顺亲、谏亲、葬亲、继亲、悌亲和孝治的一些孝道观在现代社会仍有其积极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将人类的孝行为加以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的第一人,孔子的孝道思想由"秉持尊敬、善事父母","尊重长辈,广敬博爱","尽忠尽职、报效国家","立业扬名、以显父母"等多重内涵构成.注重敬爱之心,这是孔子孝道观之精华所在.孔子孝道思想不仅仅是一种伦理价值观念,实际上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习俗、心理素质乃至民族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 孔子孝道思想经过创造性价值转换, 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仍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佛教报恩观和佛教孝道观有着各自的伦理规范。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就联系而言,佛教的报恩观与孝道观基于相同的佛理教义,佛教报恩观是佛教孝道观的理论基础,是广义上的佛教孝道观。就区别而言,佛教报恩观围绕孝亲——敬众生——忠国——信佛法的人生理想而展开,孝道观围绕人子的社会角色而展开;佛教报恩观关系人生理想,孝道观关系社会伦理;佛教报恩观宣扬报恩得善报,孝道观多宣扬不孝遭恶报。  相似文献   

4.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继往开来 ,给予孝道新的诠释 ,从物质层面、观念层面、情感层面、社会层面四个层次上 ,对“孝”进行了详细地阐发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的孝道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 :体现的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出现了孝道的提倡与不孝行为并存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在于孝道研究偏重阐发孝道的现代价值,而忽视了孝道实践理论的研究。孝道实践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于揭示孝对子女的必要性。孔子的人性论和董仲舒的宇宙论在现代社会逐渐失去了效力,唐君毅从形上学角度论证了孝道对现代人的必要性,虽然他的观点偏于孝的绝对性而忽视了孝道中权力与责任的对等性,但对孝在现代社会的调适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出现了孝道的提倡与不孝行为并存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在于孝道研究偏重阐发孝道的现代价值,而忽视了孝道实践理论的研究。孝道实践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于揭示孝对子女的必要性。孔子的人性论和董仲舒的宇宙论在现代社会逐渐失去了效力,唐君毅从形上学角度论证了孝道对现代人的必要性,虽然他的观点偏于孝的绝对性而忽视了孝道中权力与责任的对等性,但对孝在现代社会的调适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孟子继承孔子之道,捍卫礼乐的价值,并顺孔子的仁学继续发展,建立了以心性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为孝道思想确立了义理根据。孝道具有内在和超越的特点,它一方面作为普遍性的规范要求,人人须无条件遵守;另一方面,它又是通过具体的内在行为表现出来。孟子希望通过遵守孝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进而达到"天下平"的理想社会,孝道畅行,君主实行仁政。  相似文献   

8.
颜回对孔子孝道理论的道德实践,是对德丧道失的黑暗时代的正面回应和无声抗诉,也是儒家孝道理论在道德实践可能性论争中的圆满胜利。颜回是孔子孝道理论的道德追随者、信仰者和实践者,作为一个时代的道德符号,颜回的孝德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对于当代道德建设仍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儒家的孝道观和原始佛教的孝道观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佛、儒孝道观的融合带来了很大阻碍。最终,佛教依靠它的圆融性,儒家也凭借它的包容性,使两种孝道观相互融合。这种矛盾和融合在目连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新编粤剧《目连救母》依旧沿袭了目连戏“孝”的主旨,但是这部戏较其他地方剧种对孝的表现力度更大。其中佛、儒孝道观的矛盾和融合的也体现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孝道”是封建社会的人伦观 ,其中有许多消极成份 ,但中国传统“孝道”也蕴含一些积极因素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孝道”进行了批判性地继承 ,形成了科学的人伦观  相似文献   

11.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兰盆经》作为影响力很大的佛教经典孝经之一,其中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孝感素来以孝闻名,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独占三席,又是我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城市。孝感以"孝"为名,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昔日孝子的嘉奖赞许,更是中华孝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孝在今天仍然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然而,当前社会出现了孝道式微的现象,不孝行为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孝道失去了存在的经济与社会基础,传统孝道自身的缺陷与孝道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孝道危机的重要因素.解决当前孝道危机的实现路径主要是:对传统孝道进行现代转换,广泛倡导新的孝道观念,切实加强孝道教育和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初形态的儒家从孝德的层次和境界、行孝的标准和原则以及孝德与仁德、孝与忠的关系角度入手,将"孝德"从个人、家庭领域扩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从而使它成为一个丰富和完整的伦理概念。从孔子到董仲舒,"孝德"思想在理论层面上,由伦理向哲学转变;实践层面上,则由道德规范向意识形态转变。与此同时,它也遭到了不同方面的批评。对儒家孝德思想进行合理诠释和定位,不仅需要正确认识上述的两种转变,还需要从孝德自身的内在逻辑中来对其进行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5.
对韩国“孝”伦理思想进行了回溯性的历史探源,并以家族式企业为例对“孝”伦理思想在韩国社会中发挥出的巨大文化张力及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孝”伦理在韩国社会中产生的强大社会功能给我们的启示:要促使“孝”等传统伦理的回归,教育是基础,科学的扬弃是前提。  相似文献   

16.
汉代“以孝治天下”不再是纯理论的探讨,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忠孝观念是其思想基础;《孝经》是其理论基础;天子在孝道方面应为榜样;用人方面实行举孝廉的制度;在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就前三个方面谈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7.
曾子不仅影响了以后的思孟学派,其弟子乐正子春也是孔门后学较有影响的一派。该派以孝为核心,发展出一种“泛孝论”思想,其与重视仁的思孟学派存在既对立又有联系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汉代“以孝治天下”不再是纯理论的探讨,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忠孝观念是其思想基础,《孝经》是其理论基础,天子在孝道方面应为榜样,用人方面实行举孝廉的制度,在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文章就后两个方面谈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9.
梁涛 《孝感学院学报》2006,26(2):5-10,104
曾子不仅影响了以后的思孟学派,其弟子乐正子春也是孔门后学中较有影响的一派。该派以孝为核心,发展出一种“泛孝论”思想,与重视仁的思孟学派存在既对立又有联系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内涵直接被历代统治者纳入法律规范,用以维持社会秩序,实现政治统治。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和现代法律精神相抵牾,而传统法律中体现的"孝"的价值取向,为孝文化与现代法律的交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有益的路径探究。现代法律吸纳传统孝文化的精髓,这既体现了现代法律对传统孝文化的积极关涉,又推动了孝文化的新发展,符合和谐社会的价值指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