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哲学阐释学与后结构主义观点的相似并非只是偶然的殊途同归,实际上,哲学阐释学与作为反人本主义而存在的结构主义在某些程度上有其共同的哲学来源。而在结构主义走向后结构主义之路中,哲学阐释学更起到了异常重大的作用,它为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提供了非语言学性质的哲学依据,使之在某种程度上才拥有了哲学性质。哲学阐释学关于历史性的阐释的循环理论与艺术真理观都对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后结构主义是利用哲学阐释学才拯救了被结构主义压制与抛弃的读者。  相似文献   

2.
何炳松是民国时期学贯中西的史学家。他把西方“新史学”的阐释学方法与中国传统史学的义理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义理阐释方法。这一方法的主要内容有:标举推想工夫、心理阐释与境遇体验、“先考字义,次通真意”、“别识心裁”与“曲证旁推”、“纵通”与“横通”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是由我主持申报并获立项的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西方现代接受美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参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对中国古代文论中蕴涵着的极为丰富、极有价值的接受诗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清理和阐释,对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发生、演进的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规律作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对中国古代接受诗学所蕴含的理论价值和现代意义进行深入的发掘,为建构有民族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艺学寻找有价值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刻与复杂是学人公认的,他凭着敏锐的艺术知觉感知与再现了许许多多当时乃至今天人们理性和意识形态所无法尽释的人性内涵。依据现象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相关理论,阐释了《威尼斯商人》情节建构中“一磅肉”及“三匣选亲”等零星的叙事元素所透射出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成一个跨语言、跨文化动态阐释的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强调翻译的交际性、动态性与阐释性的本质特征。这与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对话性、历史性与相对性等特点不谋而合,因此关联翻译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哲学阐释学与后结构主义观点的相似并非只是偶然的殊途同归,实际上,哲学阐释学与作为反人本主义而存在的结构主义在某些程度上有其共同的哲学来源.而在结构主义走向后结构主义之路中,哲学阐释学更起到了异常重大的作用,它为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提供了非语言学性质的哲学依据,使之在某种程度上才拥有了哲学性质.哲学阐释学关于历史性的阐释的循环理论与艺术真理观都对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后结构主义是利用哲学阐释学才拯救了被结构主义压制与抛弃的读者.  相似文献   

7.
叶海霞 《科技信息》2008,(9):163-163
本论文主要引用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视界融合”的理论,展示文学翻译中译文的形成是译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在“效果历史”中实现的融合。揭示了文学文本意义的自律性和开放性,文学文本阐释的动态性和循环性,给文学翻译及其评判标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译文和原文一样,是意义存在的方式,是一个提供交流和对话的不可能被穷尽的意义世界,译文是在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中重新再现了原文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阐释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阐释学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引入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同时也是一种阐释。文章认为,翻译的动态过程应是:译者在原作制约下,积极调动“先结构”,在阐释过程中填补空白,形成格式塔结构,从而完成对原作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不仅带有其宗教学意义上的理想人格观,也有对于人生错综复杂矛盾的诠释。在这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对德米特里这一带有典型的“卡拉马佐夫式的性格”的人的审判中,人性的各个方面得到了近乎完美的展现,而检察官和法官对于同一事实的完全对立的阐释则含有人类生存的阐释学这一隐喻。本文试从检察官和法官的演说中探讨陀氏的带有宗教性的人类生存悖谬。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以其“心性”论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不仅首创性地提出了理解活动中阐释者主体意识的问题,而且将理解规定为阐释者与诗人之间人伦心理的会通,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意义生成方式。这一命题在后世的经籍阐释特别是文学阐释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多个层面上具有和当代文学解释学理论对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诠释学思想与教学理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传统诠释学视域中的教学理念由于对原意的片面强调,强调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因素,从而将大学英语教学引入以教师中心论的泥潭。在当前此起彼伏的英语教学与考试改革的思潮中,大学英语教学新理念应从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出发,借鉴哲学诠释学思想消解传统教学理念中的二元对立,以理解本体论为基础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通过视域融合构建师生之间的多元对话,立足实践诠释观探索多元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哲学诠释学的思想推动了教学理念的更新,为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解释学是一种客观主义解释学。它认为文本意义的确定性,解释者必须消除并超越其自身的前理解历史性,才可以达到对源语文本客观准确的理解。这种观点和传统"忠实"的翻译原则相一致。当代解释学强调解释者的前理解、历史视阈在理解中的作用,它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以此为基础,一些译论者质疑翻译的"忠实"原则。在翻译中,源语文本中作者本意和文本本意是相对确定的,译者的阐发、创造是有限度的,夸大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夸大译者的作用会导致随意翻译。  相似文献   

13.
阅读观念的更新是接受者知识更新的前提。阅读现象的研究成为信息时代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文学解读学从美学和哲学的高度奠定了一般阅读理论的基础。与传统释义学奉书本为经典的还原主义导向不同,当代解释学认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本身集中体现着还原与创新、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这种意义的生发与意象的再创造活动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的哲学方法论是将现象学与解释学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存在论解释学。第一,作品存在决定了器具因素、物因素,而不是从物到作品的传统思维路径,这奠定了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地位。第二,作品存在的本质是真理的显现,发生方式是:建立“世界”,制造“大地”。“世界”是意义呈现,“大地”是物质栽体,形上形下的抗争是真理的开显。第三,作品的存在决定了创作和接受是一体两面的,它们共同构成作品的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15.
 中医针灸学有着不同于现代医学的特殊性,其基本概念均植根于传统中医理论。通过对针灸核心概念如经脉、腧穴、针刺、艾灸等的起源、发展、演化以诠释学与历史观的考察与分析,提出:针灸概念的产生均有其具象的身体结构基础或直观感受基础,不断发展为用以表达特定的人体体表刺激效应的抽象规律。  相似文献   

16.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以及现象学的主体性原则的同时,又批判了它们对主体性原则的过分强调。伽达默尔从客体或对象出发理解主客体的关系,客体或对象不断发展变化,吸纳主体对它的解释,在解释活动中主客体融为一体,由此消除了传统上主客体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7.
徐复观在具体的思想史和艺术史阐释中所运用的方法具有解释学的理论意义,他的解释学核心是"追体验"."追体验"契合中国思想的"内在性"特征,它强调理解作为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主客观融合的意味生成过程,这与伽达默尔解释学建基于逻各斯中心基础上、以文本为中心的哲学解释学不同.它一方面吸收了中国古典理解观中"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则以"意义"和"意味"的区分避免了此种解释方法的主观化倾向.在"意义"的指引下,"意味"在作者和文本对读者的理解召唤中生成,化解了"解释学冲突",带来对解释学循环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表,提出了在现代文献学中增设“文献现代诠释学”的建议,设置了新的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表。  相似文献   

19.
中、西诠释学理论在其各自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不论是董仲舒的“诗无达诂”说,还是王夫之的“诗无达志”说,都与西方以加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艺诠释学理论有惊人的一致,唯一不同的是西方现代艺诠释学更多地显出形而上的哲学性。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认识论看来,理解主体所拥有的"前见"是一种主观性产物,是认识真理的障碍,因此,必须加以铲除.然而,解释学理论却赋予"前见"以一种合法性,认为"前见"是理解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从而与传统认识论区别开来.本文将系统分析"前见"合法性的解释学内涵,并结合以波普尔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和后经验主义,如库恩的科学范式理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劳丹的研究传统等思想,进一步确证"前见"的合理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