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美国历史学家戈登·克雷格说:“德国人和犹太人这两个民族之相似是惊人的,在勤劳、节约和俭朴的习惯、坚韧不拔的精神、强烈的宗教意识、着重家族的观念以及对文字出版的尊重方面。相似之处是显然的。”实际上,除宗教意识之外,中国人和犹太人这两个早熟的民族也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2.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佛朗西斯·克里克(见图)日前在医学杂志《自然神经学》上发表论文,称他和他的研究小组通过大量实验已经发现了人类的“灵魂细胞”。克里克称,人的灵魂或意识根本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由人体大脑中的一小组神经元细胞产生和控制的。据《检察日报》援引《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自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被佛朗西斯·克里克和另一名科学家詹姆斯·沃森揭示后,1962年,两人同  相似文献   

3.
美国哲学家塞尔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意识问题的研究,90年代以来他提出了一种“进化论自然主义”的意识理论,并阐明了其意识研究的基本立场。本文认为,塞尔的“进化论自然主义”是一种非还原的唯物主义,它为科学地研究意识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平台,并成为对意识进行跨学科研究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4.
著名神经科学家埃德尔曼和托诺尼对以“世界之结”著称的意识问题作出了新的分析和梳理,从而使“谜团”转化成了既适合于哲学探讨,又有可能从科学上加以研究的清晰问题。基于大量实证研究,他们提出了再进入、动态核心、神经元群选择理论等新的范畴和解释模型,对意识的相关难题作出了新的解答,既否定了传统的二元论和极端的还原论,又得出了人无心、大脑活动无中心等新颖而耐人寻思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科技新讯     
DNA之父克里克逝世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揭示者之一、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2004年7月28日在美国加州圣迭戈市一家医院去世,享年88岁。和克里克一起揭示DNA双螺旋奥秘的詹姆斯·沃森在声明中说:“我将永远缅怀弗朗西斯,记住他高人一筹、专注于一点的智慧,记住他对我的友善和对我树立信心的帮助”。———文汇报丰田Porte小型车上市丰田汽车公司上市的新车型Porte为2003年10月举行的东京车展上展出的概念车“NLSV”的限量产款。其特点是:驾驶席采用旋转车门,副驾席采用电动滑动车门。滑动车门开…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代著名的动物保护倡导者,辛格从理论层面持续对物种歧视进行抨击。其学说认为,感受性(sentience)是一种动物享有利益,且其利益应当在道德上被平等考虑的充分条件。然而,因为辛格在定义和使用“感受性”概念时,没有严格区分痛苦(suffering)和疼痛(pain)概念,导致其理论存在一定的含混性。本文中,我们首先尝试对“感受性”的理论内涵做出更为细致的澄清,认为辛格所指的“感受性”应当被精确理解为“关于疼痛的现象意识”。其次表明了,辛格动物保护学说的理论基础还关涉到关于动物意识的探究。最后,借助当前关于动物意识以及他心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对辛格的动物保护学说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海底音乐会     
《科学大观园》2012,(4):F0002-F0002,I0001
美国的“海底音乐会”每年都在佛罗里达州的“凯斯国家海洋保护区”举行。届时,来自全美的几百名潜水爱好者会参加这场水下音乐盛会。据悉,水下音乐节的主题为促进人们的环保意识。音乐节组织者比尔·贝克说“尽管我们穿着搞笑服装,也制造了许多搞笑场景,但我们是为了传达一个严肃的信息——海洋生态系统需要保护。”  相似文献   

8.
如何处理意识研究中的"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神经生物学问题。但是意识经验具有独特的主观特性,即感受性。正是意识的感受性使得查默斯界定了一个意识研究的“难问题”。在坚持对意识现象的自然化解释中,我们确定了处理意识“难问题”的两个基本前提。在这两个前提的基础上。我们借助脑演化史、比较心理学、发生认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发现,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难问题”的出现不单纯是因为神经生物学的科学发展上的不足,它还涉及人们的一些认知观念,如人们对系统涌现的现象特性和经验意义的理解,以及对概念、范畴等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自然环境破坏程度的加深,生态价值观开始兴起,环境伦理的研究也真正开展起来。在对20世纪全球环境问题的大讨论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对立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千多年前的伊斯兰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意识,应该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和谐点。  相似文献   

10.
在“一统天下”的哲学王国中,引进曾被视为“对立面”的科学哲学,转眼已经十年。十年的时间虽不算长,但它给我国哲学界带来的变化却是惊人的。可以说,它是目前我国哲学界中最活跃、最富有成果的一个分支。如何看待这个一度被斥为“异吉“的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自然辩证法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二些韧步的者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