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伴随着我国油气开采进程的不断加快,自从二十一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油田工作者通过自己组织科技团队,进行科技攻关。终于在油田深井钻井的新技术上有了一定的突破。逐渐的发展出来了很多种适合我国各个地区深井钻井的技术。同时我国也开始全面的开展了一些以提高机械钻速为目的的钻井新术的配套试验。所以在未来,深井钻井的速度将会不断的刷新,深井或者超深井的钻井技术将会逐渐朝着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就深井钻井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在各个地区的应用等做出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定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标准,超深井是指深度超过六千米以上的井。打超深井首先是为了勘探和开发深部油气藏。其次,因超深井钻穿的地层多,可为地球与地壳的基础研究搜集资料。  相似文献   

3.
针对吐哈第一口5000m以上的超深井——台参二井,在室内优选了钻井液体系——钾盐聚磺钻井液,对所钻遇的大段硬脆性泥页岩有极其特殊的防塌作用,确保了安全钻井,使吐哈第一口超深井─—台参二井顺利完钻.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文东斜坡带超深井的生产特点,文东斜坡带采油方式进行对比,同时结合超深气举井流体特点,开展工艺研究,摸索适合斜坡带超深井的举升工艺。气举工艺是斜坡带的主要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增加举深和延长气举阀井下使用寿命,为超深井采油方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深井高地应力围岩控制是深井支护的难点,应用FLAC3D软件对深井半圆拱巷道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围岩的弱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深井高地应力围岩塑性区出现不连续分布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塑性区逐渐增大,表明深井围岩属于非线性力学系统.同时,分析了不同侧压系数下的巷道围岩应力和位移,得到了在巷道纵向上和横向上两者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地应力对深井锚喷网加锚索协同支护效果的影响.提出深井高地应力围岩高强度、高刚度以及大范围的围岩控制技术,并对不同地应力情况下的支护效果进行监测,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长征 《科技信息》2011,(19):I0088-I0088,I0039
深井钻探技术是勘探和开发深部油气等资源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本文探讨了深部钻井技术的发展历史,并在分析目前我国深井钻井技术面临的主要难点的基础上,展望了深井钻井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钻井技术发展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加快我国深井钻井技术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超高温抗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国内外超高温水基钻井液高温稳定性及滤失性调控技术难题,研制出超高温抗盐聚合物降滤失剂HTP-1,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在胜科1超深井和泌深1超深井进行应用试验。HTP-1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黏土颗粒上的吸附量大并且吸附牢固,在化学环境和温度改变情况下吸附量变化小,二是改善钻井液体系中的颗粒粒径级配、降低滤饼的渗透率和改善其可压缩性;HTP-1抗温达240℃,抗盐超过20%,在各种基浆中的降滤失效果优于国内外同类处理剂,可以满足超深井超高温钻井需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煤矿开采逐步向深部发展,该文具体分析了深井煤矿开采支护技术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难点,探讨了相关解决方案,介绍了深井煤矿开采相适用的拱形断面及锚杆支护技术及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9.
固井是油气井建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井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油气产量和生产管理。这一点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深井超深井固井中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卡瓦内悬挂管柱弹性承载能力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井特别是深井和超深井的套管柱设计中,对卡瓦内悬挂管柱承载能力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提出了一种解析计算方法,将管柱视为薄壳,分别按照第三强度理论和第四强度理论计算了卡瓦内管柱的弹性承载力能力,并用有限元方法和原尺寸套管的实际试验分别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考虑相界面雷诺应力、拖拽力、虚拟质量力、气液物性差异等参数,创建井筒多相压力波速及压力响应数学模型,基于超深井环空多相压力波响应图版唯一性,提出压力波响应图版识别超深井气侵位置的新方法;考虑井口气体溢流量、回压、钻井液密度等边界参数,结合差分数学方法对其求解,该方法在超深井YS1井(8 680 m)验证,压力响应误差小于等于1.703 s,计算与实测误差小于等于6.15%。结果表明:随回压增大,井筒流体可压缩性减小,井筒压力波速增大,压力响应时间减小;随井口气体溢流量增大,环空空隙率增大,压力波速减小,井筒压力响应时间延长,井口气体溢流量从0.83 L/min变化至38.33 L/min,井底8 680 m处压力响应时间从10.127 s增至36.643 s,增大了261.83%;气侵位置识别结果不仅取决于井口压力及流量传感器准确度,也与压力波响应图版计算准确性有关;实践证明借助压力波响应图版识别超深井气侵溢流位置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2.
深井钻井具有高温高压及地层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间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极为狭窄的特点,这为在深井钻井过程中保持井眼系统的压力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针对深井钻井的特点,运用流变学、传热学和物质平衡的基本原理,建立钻井液循环和静止状况下的钻井液温度分布模式及高温高压密度模式和高温高压流变模式,应用这些模式和地层流体的PVT特性对一些实钻深井的溢流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井眼水力系统流体热力学模型对深井、超深井的压力平衡控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塔河油田是中石化在西部的主产油田,该区块具有超深、超稠等特点。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油藏的特点,在对稠油特性及深井举升工艺研究基础上,结合室内掺稀降粘评价,利用多相管流计算方法分析深井稠油掺稀降粘优化设计模型,对掺稀降粘工艺在塔河油田的应用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现场运用表明,掺稀降粘工艺是一种适合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开采的主要采油工艺和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井底受限射流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虑到深井、超深井中井底围压对射流流场有一定的影响,建立了井底受限射流流场的物理模型。采用κ-ε模型,并对模型的主要系数进行了优选,用有限元方法对围压条件下井底受限射流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高围压条件下射流轴心动压力、径向速度和轴心线上湍流动能等流场参数分布,并与零围压条件下淹没自由射流的参数进行了比较,得出了高围压条件下受限射流轴心动压力衰减规律的数学模式,进一步完善了钻井水力参数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井身结构设计必封点综合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库车地区深井超深井井下复杂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层岩性和地层压力等影响因素,根据已有资料,用随机理论方法确定发生井下复杂情况的概率密度函数,得出井下复杂情况发生的位置及可能性,提出新的井身结构必封点确定方法。应用实例表明,用随机理论方法确定井下复杂情况是可行和有效的,井身结构设计中必封点的确定原则并不惟一,设计者应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加以取舍。  相似文献   

16.
套管磨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套管磨损在深井,超深井,大位移井和水平井的钻井和修井期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引起套管柱磨损的因素很多,本文着重概述了钻杆柱的旋转及起下钻,井壁狗腿严重度和泥浆成分等几种主要影响因素;指出套管磨损的主要形式是月型磨损,介绍了月牙型磨损对套管的抗挤毁,抗内压强度的影响,并提出了两种磨损预测公式以及减少套管磨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石油钻井技术中,钻井介质的性能对复杂地层深井、超深井及特殊工艺井油气的钻探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对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钻井液的研究、改善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现就目前应用比较广泛、技术相对成熟的泡沫钻井液的稳定性、以及使用卓越性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8.
针对抗高温高密度钻井液体系及应用工艺对超深井、深井成功钻探至关重要,国内外抗温200℃、密度达2.30g/cm3的水基钻井液体系的研究应用报道较少,且国外在此条件下多选择油基钻井液体系的问题。通过优选磺化类抗温处理剂、加入高温稳定剂等途径建立了抗温200℃、密度达2.30g/cm3的淡水钻井液体系和含氯化钾体系。该体系热稳定性优良,高温高压下流变性合理,具有一定抑制性。对深井、超深井钻井液的选择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耐温型碳纤维拉挤复合材料连续抽油杆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国内石油开采的抽油杆长期耐温使用的需要,研究了4种不同树脂基体的碳纤维拉挤复合材料的抽油杆样品,采用DSC分析了4种树脂基体的固化特征,通过力学性能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了所得的4种碳纤维抽油杆样品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并初步进行了碳纤维抽油杆的动态服役和实验室模拟的介质腐蚀静态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种具有不同耐热等级的碳纤维抽油杆,可满足国内深井和超深井石油开采的抽油杆的耐温要求,具有良好的力学和耐温性能。  相似文献   

20.
对于超深井水基泥浆最主要而又不可避免的问题是高温的影响。高温不仅大大改变泥浆性能,使它难以满足超深井段井下的实际需要,而且严重的影响以致破坏泥浆性能的稳定。低温卞泥浆中各组份以及各组分之间原本不易发生的变化、不激烈的反应,不显著的影响,都可能因高温而引发、激化、显著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