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治·爱略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对道德的关注一直是其作品的一条主线。本文以爱略特的道德标准为视角,通过分析其作品和个人生活,阐述她在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表现,从而论述爱略特的道德选择。  相似文献   

2.
身体的病残在为作家带来身心痛苦与孤独的同时,曼重要的是使作家同生存、生活和生命所展现的时空关系发生了变化,从而借助其职业的敏感性体验,将这种情感变化表达出来,以缓解作家的消极情感,进入健康的生活世界.病残作家表现在其作品中的.是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真实展现和对于疾病、孤独和死亡等人生问题的形而上的思考.就其作品的价值来说,在不断丰富文学对病残这一题材的感性书写,使文学作品具有思想史的意义的同时,也提供了人类社会对于病残状态行为真相的珍贵精神样本.  相似文献   

3.
正成功的戏服代表着一类文化、一种艺术形式,甚至还是不同时代的缩影。今年的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了5部作品,分别是《灰姑娘》《卡萝尔》《丹麦女孩》《疯狂麦克斯》和《荒野猎人》,其中《疯狂麦克斯》的服装设计师詹妮·碧万凭借其奇诡、后启示录般,却又完美展现故事末日灾难景象的风格设计摘走了这项桂冠,这也是她自第56届奥斯卡凭借《看得到风景的房间》获奖后的又一次夺冠,此外她还曾8次入围奥斯卡提名。  相似文献   

4.
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亨利·卡文迪许(1731-1810),出生于法国尼斯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英国公爵的后裔,因为他的母亲喜欢法国的气候,才搬到法国居住。由于早年丧母,使他形成了一种过于孤独而羞怯的习性。  相似文献   

5.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1902-1992),一生中几乎是在孤独中度过的。90年的孤独生涯中,她既在科学领域里享受到了孤独的甘美,又在人世间品味到了孤独的酸楚…… . 1902年6月16日,芭芭拉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她的出世使本  相似文献   

6.
《已故上校的女儿》是英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曼斯菲尔德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主要描述了一对姐妹在独裁专政的父亲死后所过的彷徨孤独的生活。曼斯菲尔德用作品表达了从二十世纪初到二次世界大战前混乱的西方社会中对个人命运的关切。本文分析并探讨了导致姐妹俩悲剧生活的根源,指出小说的悲剧主题及独特的写作技巧使其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保持醉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三维解读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他早期的童话作品却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夜莺与玫瑰》以其深刻的主题、纯美的意象、诗化的语言和戏剧化的情节使它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其作品的艺术美、精神至美和美文思想又使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他对生死和人生的哲理思考也在作品中有深刻的反映。所以,只有从文学、美学和哲学的三维视角才能比较全面地解读王尔德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8.
老舍受到了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熏陶,亲历了五四文化传统影响,在英国的时候对西方文化又有了切身体会。特殊的思想资源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本文从着重分析英国文化尤其是狄更斯等英国作家对老舍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为批判中国国民精神;语言简练,风趣幽默的“京味儿”风格;对下层市民小人物的怜悯和同情。  相似文献   

9.
孤独情绪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体验,网络文学作品中的孤独情绪与现代社会的现状紧密相关。在网络文学作品体现出了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孤独来自于缺少交流、友谊和真挚的爱情,以及社会大环境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失衡。  相似文献   

10.
爱·摩·福斯特与弗吉尼亚?伍尔夫都是20世纪英国文坛的伟大作家。二者同时是兴起于20世纪初引领英国文学界的"布鲁姆斯伯里"的重要成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者作品中的主题运用,剖析两者的现代主义观:一个委婉中庸,一个激进彻底,表现了现代主义这个庞大的理论框架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1.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代表作品。作者通过莉丽对女性自身从遗弃到反省再到超然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在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的困惑艰辛,从而道出只有拥有双性理念才能彻底解放的女性主义核心。而同样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的《守望灯塔》,是简妮特.温特森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小说记录了银儿从学会讲述故事到发现爱,并成长为双性同体艺术家的历程,文章同样时刻贯穿女性主义核心。其小说非线性叙述和互文性的角度凸显了温特森多维交织的叙述特质。  相似文献   

12.
孤独者是生活盛宴的局外人。孤独是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中,孤独是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主题。结合弗洛姆的心理分析,以《心是孤独的猎手》为例,阐述了卡森·麦卡勒斯在这部作品中对孤独的理解和对孤独情感背后意义的找寻。  相似文献   

13.
早在20世纪初,英国作家D·H劳伦斯曾就现代文明对自然过度榨取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生存危机等方面的问题做过论述。他从生态与哲学的角度探索社会生态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又怀着对人类生存的忧思,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渴望回归自然的原生态、期盼人与人之间建立友爱以达到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表现出了其对物与人的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这实质上就是劳伦斯作品中所体现的生态意蕴。  相似文献   

14.
《已故上校的女儿》是英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曼斯菲尔德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主要描述了一对姐妹在独裁专政的父亲死后所过的彷徨孤独的生活。曼斯菲尔德用作品表达了从二十世纪初到二次世界大战前混乱的西方社会中对个人命运的关切。本文分析并探讨了导致姐妹俩悲剧生活的根源,指出小说的悲剧主题及独特的写作技巧使其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保持醉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李民 《皖西学院学报》2004,20(1):125-127
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消极浪漫主义大诗人,“湖畔派”的主要代表。本文通过对其作品《孤独的刈麦女》从主题、意境、意象和语言等方面分析,揭示了他的文艺主张和回归自然的意愿。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和风格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纪元,给当代与后世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剖析了许地山作品中的孤独意识.许地山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一种孤独者,而这种孤独却是与生俱来的,有很强的命定性,因此他们不被别人理解,同时也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因为这种孤独就是他们的根本存在方式,是他们的命运之网.他们生存的意义就在于寻求这种孤独意识,而在面对这种孤独的时候,他们没有丝毫的伤痛感,反而表现出一种怡然自得、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7.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曾多次荣获诺贝尔奖提名,并于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莱辛一生创作颇丰,文学界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分析,但对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女性传统角色的回归却鲜为提及。本文试图通过多元化的文本诠释方法重新解读莱辛后期作品《简·萨默斯的日记》,期待新的批评导向能使当代人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女性在家庭中扮演好各个角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华兹华斯1770年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的坎伯兰湖区(Cumberland)。他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的一个领袖人物。大自然是他诗歌歌颂的主要主题,他因此也被誉为“崇尚自然主义者”(“Worshipper of Nature”)。他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真切的爱,他认为大自然除了给人以感官之美外,还给人带来智慧和力量。1797年诗人华兹华斯与塞·特·克勒律治共同出版了《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尽管黑格尔对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评价很高,但是从古希腊悲剧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和近代英国资产阶级的悲剧作品之间的差距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黑格尔悲剧理论的拥护者和莎士比亚剧作的研究专家,布雷德莱在继承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同时对其进行了一番重新包装,使其在解释莎翁悲剧时能够自圆其说,从而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0.
《特别响,非常近》是关乎9·11创伤之佳作,亦是关于家庭、亲情与成长之作品。小说以9·11事件为背景,弗尔却旨在关注九岁男童奥斯卡在骤失父亲的巨大创伤后如何重建亲情,重新与他人沟通,以走出创伤之阴影。至真至纯之亲情不仅消融奥斯卡的创伤,而且也使他与家人更近了;重建与他人之联系则使他们相互间之关系更近,既使奥斯卡重拾信心,又使他们共度不幸或危机所带来之创伤;最终,奥斯卡重构生活图景,从创伤中成长而获新生———成为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这正是弗尔在后9·11时代对生命与死亡及其意义所进行的哲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