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代表作品。作者通过莉丽对女性自身从遗弃到反省再到超然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在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的困惑艰辛,从而道出只有拥有双性理念才能彻底解放的女性主义核心。而同样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的《守望灯塔》,是简妮特.温特森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小说记录了银儿从学会讲述故事到发现爱,并成长为双性同体艺术家的历程,文章同样时刻贯穿女性主义核心。其小说非线性叙述和互文性的角度凸显了温特森多维交织的叙述特质。  相似文献   

2.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最出色的意识流小说。作家通过象征手法的使用,结合诗人的语言、散文家的抒情和小说家的构思,在主题、结构、人物、场景等方面都达到诗化效果,并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揭示了文中物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本质的重新审视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沃尔夫在其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以她独特新颖的艺术审美视角,独具匠心地创作了小说结构的象征以及大量的实物象征意象,揭示了这些新颖物象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各自多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充分地展示出和谐平衡的辩证诉求。  相似文献   

4.
曾秀烨 《科技信息》2007,(11):147-14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作家,《达罗威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重大的意识流作品。本文以《达罗威夫人》为例,通过对其作品的解读,探究其作品中的生、死主题。  相似文献   

5.
陈静 《南昌高专学报》2003,18(4):38-39,42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被誉为"诗化小说"或"一首心理诗".小说中大量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描写让人心醉.小说的诗化性体现在情节的淡化上和三个独立而又有联系的故事结构上.小说还充分地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对理性真理的某种对立.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思想崇尚柔性,认为坚持柔性就是回到了生命之根。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与老子的尚柔思想不谋而合。这一思想具体体现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拉姆齐夫人的柔性,二是灯塔之光体现出的柔性,三是景物描写所折射出的柔性。“柔”在小说中贯穿始终,发挥了关键作用,帮助所有的人物实现了内心的和平、精神的升华,并最终到达了“道”。  相似文献   

7.
易平 《科技信息》2012,(16):202-202
伍尔芙的《论现代小说》体现了她的现代主义小说观,对传统的创作方法提出了挑战,阐释了小说的生活性。伍尔芙不仅对现代小说的改革和意识流小说的理论发表了独特的论点,还指出了作家的使命就是无拘无束地记录人们真实的精神感受和意识活动。  相似文献   

8.
正如萨特在其著名的探讨时间的论文中所指出的“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时间哲学可以看作是20世纪美国意识流小说作家威廉·福克纳构思《喧哗与骚动》的哲学基础,而与时间哲学相对应的时间意识则是贯穿这部作品的主题与结构基础。无论是小说的结构和意识流写作技法,还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赋予了作者独特的时间意识。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时间意识,使这部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溢着痴人说梦式的喧哗与骚动,从而折射出美国南方没落世家人性价值的失落及其深刻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9.
一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美国现代文学中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194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获得者。他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和英国乔依斯的《尤里西斯》、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一起被誉为是意识流小说的三部经典著作。他  相似文献   

10.
郑兰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71-1376
《墙上的斑点》作为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而倍受关注。作为女性主义思想家的伍尔夫,致力于用写作来争取女性话语权。《墙上的斑点》通过对叙述视角、关键词及幻象进行精心修辞设计,成功传达了女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中期,受特定社会环境、存在主义、弗洛伊德学说、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意识流创作技巧在西方小说和电影创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文章通过对比小说和电影再现人物意识流手段的差异,结合西方典型意识流电影《广岛之恋》,探讨意识流手法在中国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中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代表作家之一.本文以《达罗卫夫人》为例,从伍尔夫的“主观真实论”出发,对作品进行由浅入深的读解首先梳理作品中人物的意识流程,从人物意识流程透视人物痛苦、绝望的生活态度;其次分析作品中人物对生活绝望的深层原因,揭示二十世纪初西方人的异化感和末日感;第三阐述作家如何利用意识流技巧展示人物灵魂的挣扎和心灵的呐喊.同时,本文也阐明了意识流小说并不仅仅只有技巧,它还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是作家在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的表现。但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生活才是对文学起最终决定意义的核心因素,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依赖生活才产生的。伍尔夫曾在《奥兰多》中说:"一个作家的灵魂的每一个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体验,他精神的每一种品质,都赫然大写在他的著作中。"通过伍尔夫的作品去理解她和她作品中的女性,能够体验意识流小说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14.
在《达罗卫夫人》和《到灯塔去》两部小说中,伍尔夫探讨了现代人有效的生存状态,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的同时,主要人物都不忘回归自我,任意识随意流淌,展现完全真实的内在自我,在自我宣泄和与他人交流中达到平衡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5.
从《邱园记事》看伍尔夫的诗化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尔夫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意识流作家,她提倡创作一种诗化小说,使它具有诗歌、散文和戏剧的特征。《邱园记事》是她早期对诗化小说的一次尝试,她撷取生活的片断,捕捉瞬间的印象,折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在具有“意味”的场景中渗透丰富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6.
《喧哗与骚动》出自于世界著名的意识流大师福克纳之手。在该篇小说中,福克纳创造性地使用了意识流手法,非常现实地描述出小说中四个主人公各自看待事物的视角。本文对《喧哗与骚动》这篇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进行认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名作《到灯塔去》中进行了成功的人物塑造。本文在阐述伍尔夫的人物塑造观的基础上,分析了《到灯塔去》中人物塑造的特色: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来刻划人物性格,淡化故事情节,但借助外界事件展示人物内心活动。  相似文献   

18.
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接受不是简单的"移植",在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进程中,在中国本土文化和作家文化素质的制约下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于西方意识流文学的中国特征。中国意识流小说很少表现西方意识流小说所表现的人的精神空虚、沮丧、偏执的病态和歇斯底里。相反,它以塑造健康的灵魂为己任,人的意识流动更多地受到理性的主导。而且,中国的意识流作品表现出对外部世界更大关注和更强的情节性。  相似文献   

19.
曼斯菲尔德和伍尔夫是现代小说的大师,同时又是女性作家的代表,她们对现代主义叙事技巧的娴熟驾驭及个性化创新在短篇小说中彰显无遗。从曼斯菲尔德的《布里尔小姐》与伍尔夫的《邱园》的比较和分析中可以看出两位女性作家对主题、人物和叙事结构的处理和对意识流技巧顿悟的处理上的异曲同工之处;两作家在短篇小说中以存在瞬间为其叙事中心:曼斯菲尔德围绕闪耀的时刻,伍尔夫聚焦重要瞬间,各自尽显叙事风采和魅力。两者又都以自己的方式凸现现代小说的艺术特征、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在艺术手法上两作家相互照应、相互承托。  相似文献   

20.
肖楠 《科技信息》2007,(5):57-58
《赫索格》是美国当代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他采用了意识流手法,将主人公的信件、思想及电影蒙太奇式的回忆交织在一起,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受到沉重打击,精神处于崩溃边缘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与迷惘,追寻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