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为什么一再延宕这个问题的解读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哪一篇论著都不可能完全解读《哈姆莱特》这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本文将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哈姆莱特人格的两个主要方面以及其复仇过程中的延宕,论证了哈姆莱特不同人格间的对话是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延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哈姆莱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廷宕。哈姆莱特为什么要延宕,在中外文学批评界争论和探索了几个世纪,没有定论。本文从宗教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阐述并论证了宗教思想是导致哈姆莱特延宕的关键因素;基督教义和《圣经》思想是他行动的指南,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和促进了他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3.
约翰·厄普代克的新作《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又名《哈姆雷特》前传)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但是该小说与之莎翁的戏剧截然不同,尤其是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被完全地解构。以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小说进行解读,通过与原作(《哈姆雷特》)互文性的比较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关于"第二性"的全新文本。  相似文献   

4.
《哈姆莱特》中存在的希腊神话隐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典故在表现主人公心理活动和暗示情节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哈姆莱特将自己与赫拉克勒斯对比,表现了自己不愿因女人受害的心态;他在与雷欧提斯的争吵中提到希腊神话中的一场神祗之战,暗示了叔侄之间即将到来的宫廷斗争。《哈姆莱特》的整个情节与阿迦门农之子奥瑞斯忒斯为父复仇的故事形成了互文性,凸显了《哈》剧的现代性和人文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哈姆莱特》译人中国。从该剧本诞生的社会语境、译人中国的时代语境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乃至译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哈姆莱特》译本在中国抗战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6.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文学史上一个解不开的谜。从对文本的细读发现老哈姆莱特的鬼魂出现、哈姆莱特受鬼魂之托复仇雪恨一事具有强烈的新教预定论色彩,“重整乾坤”便成为哈姆莱特命定的使命。然而一方面“重整乾坤”和哈姆莱特个人的价值追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肮脏、混乱、虚无的现实使他找寻不到重整乾坤的希望和生存的价值,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迫使哈姆莱特将自我流放到疯狂、自杀的边沿。  相似文献   

7.
莎剧《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线索是交织于复仇主线之下的一条副线。这条线索在情节发展上两次引发戏剧冲突,不可或缺地推动着戏剧情节的突转式发展,营造出强烈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以关汉卿《窦娥冤》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复仇剧中,基本形成了一个从复仇到团圆的特别审美模式。这与西方复仇剧中,“俄底普斯式”、“哈姆莱特式”的悲剧结局有着内涵上的重要区别。中国的传统悲剧往往打上了传统的道德伦理的烙印,传统的审美心理主张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直接促成了大团圆结局的产生。在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悲剧审美模式的同时,也不容忽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不列颠早期城镇化过程包含两个阶段。一是凯撒入侵至克劳狄征服不列颠。这一时期罗马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不列颠的政治控制、与不列颠的贸易互动以及罗马人向不列颠的移民等。其二是克劳狄征服后的罗马不列颠时期。这一时期引进罗马因素,推进城镇化政策,建立重要的要塞和城镇;罗马文化影响着不列颠,也促进不列颠城镇罗马化,使不列颠逐渐效法罗马。而在不列颠早期城镇化过程中,罗马帝国所坚持的原则是在减少管理成本获得收益的同时,也给予不列颠人获得好处的权利,从而达到了与不列颠的合作与共赢。  相似文献   

10.
《魔桶》是美国著名犹太马拉默德最有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它之所以受到批评家和众多读者的青睐主要缘于该故事在叙事手法上的与众不同,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将一系列信息的延宕和压制使故事不仅引人入胜而且还回味良久。该文将探讨作者是如何使用信息的延宕和压制到达自己的创作目的的。  相似文献   

11.
林威 《科技信息》2012,(23):245-245
Hamlet,the first of the great tragedies,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Shakespeare’s most popular play on the stage,for it has the qualities of a "blood-and-thunder" thriller and a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 of life and death.The play opens with Hamlet,Prince of Denmark,appearing in a mood of world-weariness occasioned by his father’s recent death and by his mother’s hasty remarriage with Claudius,his father’s brother.Shakespeare is good at describing the characters,controlling the languages,and he is a master to arrange the scene of drama,as well.He knows how to make use of an earlier scene in the later scene.I will explain it from the the death of Polonius and the scenes of Ophelia.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叙事学界关注的是民间故事、神话和小说的叙事,而忽视了戏剧的叙事。通过对《哈姆莱特》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戏剧叙事策略:首先,戏剧中多个叙述者的外聚焦视角叙事不仅能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而且还能造成一种特殊的叙事气氛,提高叙事强度并引导叙事发展;其次,作为“魔器”的“戏中戏”叙事是本剧叙事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最后,哈姆莱特国王的鬼魂是叙事的“国王”,主宰着全剧的叙事走向。上述叙事策略显示出莎翁独到的戏剧叙事艺术,同时还泽被后世,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悲剧发生以前的哈姆雷特王子睿智、英武,在遭受了人生的劫难,承受了亲情和友情的背叛之后,莎士比亚让哈姆雷特饱含诗人般的激情,用闪光华丽的辞藻来赞美自然和人类,而对复仇一再延误。他的忧郁,他的延宕,他迟迟而来的复仇使这个悲剧扑朔迷离。文章从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入手,分别从他经历了悲剧之后的蜕变、性格的转化、爱情的多变等方面来阐述王子的疯狂和忧郁的原因,以期对人物的延宕性格作一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里乌鸡国王被御弟谋杀的故事,受欧洲历史上关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传说影响。对《西游记》与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进行平行研究,有助于理解中西文化的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在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和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莎翁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形象。莎士比亚在创作哈姆雷特时的确是尽了他最大努力去真实地反映生活,但其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及其在时代影响下形成的个人性别立场决定了他的男权视角。正是那个时代对女性狭隘的认识,以及莎士比亚作为男人这一事实本身,使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限制、贬低,乃至歪曲。当我们怀着继承与批判的精神分析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时不难发现,她们身上深深地烙着时代印迹及莎翁自身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16.
考虑到犹豫模糊偏好关系更能全面地表征决策者的偏好信息, 将犹豫模糊偏好关系置于权重意义下, 定义了加权犹豫模糊偏好关系和乘性一致的加权犹豫模糊偏好关系,并设计了一种一致性调整算法, 用于检测和提高加权犹豫模糊偏好关系的一致性水平,最后给出基于加权犹豫模糊偏好关系(weighted hesitation fuzzy preference relation, WHFPR)的群决策方法, 并通过案例分析表明所提出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