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是在日常所从事的上海磁浮商业示范运营线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高速磁浮在区域经济中,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交通方式。从高速磁浮交通的技术特性和安全特性出发,介绍了高速磁浮车辆、线路轨道、牵引供电、运行控制等子系统的运营安全保障,以沪杭线磁浮项目为案例,探讨高速磁浮在中长线交通中的运营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马千里 《科技资讯》2014,(35):14-15
该文主要介绍了虚拟机技术,阐述了准虚拟化技术和泛虚拟化技术的工作原理,并针对这两项技术进行了对比。在此理论基础上,着重描述了虚拟化技术在上海磁浮线上的应用。与一般情况下使用虚拟机技术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不同,上海磁浮线虚拟机技术应用完全是为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硬件和软件兼容性问题。该文以上海磁浮线升级改造项目作为一个实际案例,为虚拟机技术的实际应用拓宽思路,也为遇到类似问题的企业提供一个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上海磁浮运营线跨径为24.768m的轨道梁有单跨简支、简支变连续、双跨连续三种结构体系,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了高速磁浮单跨简支轨道梁、双跨连续轨道梁的自振特性,并分别对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垂向动力响应进行了仿真分析,从而得到轨道梁在磁浮车辆不同行驶速度下的垂向动力时程响应.数值模拟可为高速磁浮车桥耦合振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关于京沪高速线方案的科学比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自1998年6月2日朱基总理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中提出了京沪高速线为什么不采用先进的磁悬浮技术的问题以来 ,我们积极进行了有关研究、调查、论证工作 ,先后发表了一些文章 ,提出了一些建议[1]—[4]。2002年底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举行通车典礼后 ,我们又在多年来积极促进我国发展高速磁浮列车体系的工作基础上 ,论述了上海线的建成已为京沪线决策采用磁浮方案奠定了良好基础 ,以及京沪线采用磁浮方案的重大意义 ,提出了“京沪线应决策采用磁浮方案 ,近期先建沪宁、京津段”的工作建议[5] ,得到了多方面关注。2003年5…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交通、城市化、能源、环保多方面的统一,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在我国未来综合交通系统中,应大力发展节油洁净的电气化交通。上海磁浮示范线的建成与顺利运营,宣告了作为人类第六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磁浮交通已经诞生,它将在我国综合交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从开拓应用、推进产业化与加强技术的研究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在我国积极发展磁浮交通的有关战略性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邓爱华 《科技潮》2009,(9):26-29
朱其杰 原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任职期间,领导、组织过很多国家和铁道部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其中包括原国家科委“八五”攻关“低速磁悬浮列车研究”项目。曾担任“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后评估”专家组组长,“沪杭磁浮支线(上海机场联络线)可研报告评审”专家组组长。  相似文献   

7.
自1998年6月2日朱镕基总理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京沪高速线为什么不采用先进的磁悬浮技术的问题以来,我们积极进行了有关研究、调查、论证工作,先后提出了一些建议。2002年底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通车后,我们又论述了京沪线采用磁浮方案的重大意义,提出了"京沪线应决策采用磁浮方案,近期先建沪宁、京津段"的工作建议,得到了多方面关注。 2003年5月温家宝总理做了重要批  相似文献   

8.
高速磁浮上海示范线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慎重决策未来中国高速地面客运交通系统,我国政府反复研究后决定在上海建设高速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以获取高速磁浮系统与高速轮轨系统技术,安全,经济性的详细对比数据,介绍了建在上海的世界第一条高速磁浮列车商业运营线的工程概况,建立进展和一些重要技术问题,着重介绍本工程建设中结合中国实际在德国TR线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若干技术改进,并探讨了高速磁浮交通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简称"示范线")生产系统维护管理与计算机化的维护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指出了磁浮所有生产系统的维护特点,介绍了生产系统维护管理和维护管理系统(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MMS)的应用架构与主要功能模块,论述了MMS对支撑示范线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和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nterprise Assets Management,简称EAM)应用的重要发展,介绍了MMS研发工作以及在示范线实施MMS的成功经验,以期为轨道交通企业维护管理与核心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帮助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根据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 ,提出了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以枢纽 /辐射结构、干支分离、网运分离为特征的营运模式 ,并分析了该营运模式下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对中国现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格局的调整、优化和改善作用 .最后探讨了高速磁浮的市场前景 .  相似文献   

11.
上海磁浮线在经过9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和列车试运行后,今天起正式投入营运.首列上海磁浮列车冠名权被上海新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2090万元拍得,昨天,冠名"新湖明珠号"的磁浮列车进行了首发"处女行".  相似文献   

12.
磁浮隧道比较少见,开挖方式及衬砌型式也没有相应的参考规范,因此很有必要对磁浮开挖方式及衬砌型式进行研究.以长株潭磁浮隧道、张家界磁浮隧道方案设计为依托,在满足磁浮隧道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对明挖法、矿山法、盾构法等3种磁浮开挖方式及对应的衬砌断面型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明挖法一般用于城市隧道,矿山法用于山岭隧道,而盾构法往往用于水下隧道;明挖法断面型式为矩形框架结构,矿山法断面型式为三心圆拱形结构,而盾构法断面型式为圆形结构.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磁浮轴承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并与传统机械轴承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磁浮轴承的先进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论文综述了磁浮轴承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对磁浮轴承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提炼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针对非线性磁浮轴承转子系统的具体特点,用数值积分和庞加莱映射方法对刚性磁浮轴承转子系统进行稳定性研究,得到了系统在某些参数域中的时域波形、频谱图、相图、轴心轨迹以及庞加莱映射图,并给出了系统产生混沌运动诱发失稳的参数域。为更好控制磁浮轴承转子系统运行状态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建设和发展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科学发展应该遵循三方面的基本要求,即统筹交通运输发展全局,将磁浮交通系统纳入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和实施,促进磁浮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推动磁浮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促进磁浮交通系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季国庆 《科技信息》2012,(8):350-350
本文阐述了磁悬浮交通技术在我国的研究水平,分析了上海磁悬浮运营示范线路的特点,归纳总结了磁悬浮系统的耦合动力的分析模型,并提出了磁浮研究中尚未解决的大跨度轨道问题。  相似文献   

17.
建设和发展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科学发展应该遵循三方面的基本要求,即统筹交通运输发展全局,将磁浮交通系统纳入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和实施,促进磁浮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推动磁浮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促进磁浮交通系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徐鹏 《科技信息》2009,(16):189-189
本文讨论了磁浮专网建设优化项目在实施时的沟通管理问题。磁浮列车专网是保障地面高速轨道中进行移动通信的专用覆盖网络。随着中国高速轨道交通建设步伐的日趋加快,对于高速轨道的通信保障需求日显急迫,如何利用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高速轨道的通信水平,已经成为时代赋予信息化建设的使命。在上海磁浮列车线建成通车的背景下,磁浮专线建设和优化正式提上了日程。本文中首先提出了磁浮专线建设优化项目实施过程中沟通管理中的重点与关键,指出把建立沟通管理计划,内部沟通注重文档化和尽早沟通、主动沟通原则融入沟通管理的具体措施,探索了一条对新型复杂信息系统项目进行有效沟通的路子。最后,提出在沟通过程中设计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绩效报告有利沟通完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超导磁浮交通具有无接触摩擦磨损、运行速度高、环境友好、安全可靠等优点,是先进轨道交通技术的典型代表。基于钉扎效应的高温超导磁浮列车与以超导磁体作为车载动子的电动磁浮列车是超导磁浮交通的主要形式.文中分别详细介绍了高温超导磁浮列车与电动磁浮列车各自结构原理及发展历程,并总结了这两种典型超导磁浮交通形式的主要优缺点.目前超导磁浮交通总体朝向"高速"方向发展,结合真空管道的高温超导磁浮以及利用高温超导磁体取代低温超导磁体的电动磁浮将是未来高速交通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20.
正不久前,世界首套时速600千米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是我国高速磁浮交通领域取得的创新突破。发展高速磁浮技术有效填补了航空和高速轮轨之间的速度空白,可以助力形成高效、灵活、便捷的多维立体交通构架,丰富我国交通运输速度谱系,提高轨道交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使同城化交通、城际化交通、走廊化交通等构想成为现实,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