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程与建设》2006,20(3):278-278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其中10项最主要的“世界之最”是.  相似文献   

2.
三峡工程能否上马,关键是国力能否承担。不论是以复利形式计算到工程末期“放大了”的投资数,还是贴现到当前“缩小了”的投资数,两者是等价的,都不是本质问题。问题的本质是三峡工程的实际工程量、所需物资和工时的消耗。物价上涨,投入与产出的变化同步,同样不是本质问题。在干、支流水库产出相当时,缓上的恰恰应当是支流而非三峡工程。缓上三峡工程,以1988年价格计算,缓建5年,由于移民费增长将损失48.11亿元。如一缓再缓,最终将导致因代价过巨而不得不放弃这一水利资源。  相似文献   

3.
泥沙问题是长江三峡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简要评述了三峡工程论证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特别是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泥沙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针对三峡工程投入运用后的新情况,就三峡工程“十一五”泥沙研究提出应实现从预测性研究为主向、以原型观测资料的分析和研究为中心的转变,重视和加强大坝下游河道演变问题的研究,将泥沙问题纳入生态与环境范畴,注重整治工程的实际需要,重新列入国家科技攻关序列,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分工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得很广,但如提供决策参考却还不够广;研究得很深,但如提供决策参考却还不够深。这么一个“国内第一”、“世界少有”的超大型多功能枢纽工程,正式勘探选定三斗坪坝址是在1979年。许多重要问题研究得还不够而急于要求提前上马,正反映对这项超大型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工作量还估计不足。主要的问题至少有十个: 1.水库蓄水位问题这是决定三峡工程规模的依据,不只是发电多少,上马早晚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三峡工程能给社会带来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贡献在于:(1)洪水控制,(2)发电,(3)导航系统的改善。然而,我们必须同时意识到三峡工程可能会引发着多方面的问题;这其中包括人口迁徙问题,文物破坏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焦点停留在三峡工程的社会问题上,非常遗憾的是,三峡工程的技术问题没有得到媒体应有的关注。事实上,大量的历史事件告诫我们:技术问题才是引发工程失败和导致生命财产流失的直接原因。客观地讲,在每一个看似不重要的技术问题后面都隐藏着一场灾难。一个看似宏伟壮观的大坝可能因为一个微小的技术缺陷而引发一场浩劫。从技术管理者的角度探讨了三峡工程的技术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三峡工程科学研究项目概况三峡工程是一项涉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门类的复杂系统工程,规模巨大,影响深远;而科技工作是整个三峡工程的先导和基础。三峡工程的科研项目主要是工程前期科研项目,其中有:国务院“重大办”安排的“三峡工程重大装备的研制”;国家科委安排的“六五”、“七五”、“八五”攻关课题;8个单项技术审查科研项目;长江水利委员会安排的“设计科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安排的国家基金重大项目“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几个关键问题的应用研究”;“九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国产化项目中的三峡水利…  相似文献   

7.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永恒的。但是科技要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必须与客体紧密结合,也需要机遇。世界级巨型工程——三峡工程的兴建给湖北宜昌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样为科技提供了一显身手的特大舞台。 (一) 宜昌市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长江与焦柳铁路交汇处,是长江从东到西第三个大型水陆联运的交通枢纽。全国闻名的葛州坝水利枢纽工程建在城区上首,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也已在市域  相似文献   

8.
关于“传统”,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从时间上来看,它好象是一条长河,从古至今,前波后浪,奔流不息,虽然在不同的流域(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一般都不是根本性的;从空间上来看,传统又好象是一座山峰,具有主次的不同的“面”,你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它,它就会显示出某些不同的面貌,然而从本质上讲这些不同的“面”又有其一致性,而且其中的“主面”最能体现这座山峰的本质特征。传  相似文献   

9.
从回顾过去的角度来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从正视现实的角度来看,它是从更高的层面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和先进性作出的新的科学概括;从展望未来的角度来看,它是解决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两个历史性课题的战略思考;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建方面的理论创新的角度来看,它提出了六个新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利枢纽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基本完工长达90年.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第一次提出修建三峡大坝,装机2 240万kW;1944年9月美国萨凡奇博士规划在长江三峡修建225 m高坝,装机1 522.5万kW.1956、1957年毛泽东、周恩来先后提出修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40年来历经反复规划论证与设计,于1992年4月3日经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三峡工程从此进入实施阶段.三峡工程论证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充分论证三峡工程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与经济、财务上的合理性;其方法是列出论证专题,成立专家组,通过现场勘测、规划,专家与群众相结合分析、论证;最终提出论证结论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三峡工程论证是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典范,它凝聚了从孙中山到萨凡奇,从毛泽东到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凝聚了广大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智慧.三峡工程的兴建,长江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将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相似文献   

11.
大型水利工程截流龙口护(垫)底的试验研究及工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长江上已实施的3次大规模截流工程的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和原型截流的工程实践;分析讨论了在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的不同截流特征条件下,截流龙口护(垫)底的特性、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历时两年,由水电部负责组织的三峡工程的论证已经结束。据报纸报道,论证的领导小组将于今年春天向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小组提交一份可行性报告。论证的详细内容似乎没有公开发表,至少在海外没有见到。海外关心中国发展的人士却广泛的对这一工程的巨大影响表示忧虑。面对如此复杂的、牵涉到国家命脉的巨大工程计划,要就上千科技人员历时两年写成的,有各种不同意见的技术报告,来作宏观的决策,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分析到最后,决策的依据也只有执其大端。在这“执其大端”的基础上,我们虽未见到最新的详尽的论证报告,根据我们以前对这一工程计划的了解,也还是可以作些判断的。我们的结论是:五十年内不造三峡高坝。下面谈一谈这一结论的根据。首先,我们要指出,三峡工程的规模及影响是无与伦比的。这绝不是一个局部地区的单纯工程计划。因此论证的命题必须要从全中国的大局着眼,而且其利弊也必须与其他所  相似文献   

13.
三峡水利枢纽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建筑物,混凝土总量近2 800×104 m3,除满足稳定性要求外,还需要满足泄洪、发电、航运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具有结构复杂、施工强度高、技术标准高等特点。通过10年的工程实践,三峡工程建设管理初步形成了具有三峡工程特色的管理模式。为保证混凝土优质快速施工,研究和决策了若干新技术和新工艺,论述了三峡工程的管理模式和三峡工程混凝土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4.
1989年4月,国务院召开记者招待会,有记者问及三峡工程,姚依林副总理(当时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主任)答复时,曾正式宣布:“三峡工程主张上马的有道理,反对的也有道理。反正五年内上不去,现在不必花很大精力去争论,五年以后再考虑。”现在上马之声紧锣密鼓,报刊电台一齐宣导,人们都在议论,三峡工程大概就要上马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我校利用学科优势 ,以科技为手段积极为三峡工程及库区安置服务 ,相关科技项目达 10 0余项 ,总研究经费达 10 0 0多万元。李建林博士等的“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关键技术”研究是三峡工程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性技术之一 ,目前该项目技术有些已在三峡工地运用。蔡德所博士后、何薪基教授主持的“大坝裂缝和温度监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与运用”研究成果已在三峡工程、古老洞电站、清江隔河岩及高坝洲等电站得到应用 ,深受用户好评。刘德富博导 ,保长汉、罗先启博士研究的“三峡库区常见复发型滑坡地质模型与监测模型建模”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学术界对“例如”该归入动词、介词还是连词的争论可谓多矣,但是不论将其归入哪个词类,都有于理不合之处。其根本原因在于“例如”尚未取得词的资格。从结构上来看,“例如”可以扩展成“例又如”;从意义上来看,“例如”是“例”和“如”语索义的简单相加而非融合。这都符合当前学术界对于词组的判定。  相似文献   

17.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陈良惠最近在南昌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论坛上指出,在当前世界和我国能源形势日渐严峻,特别是国内较大面积的电力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固态照明节电是最有效的环保工程和节电手段,仅用三峡工程5%的投入发展固态照明,就能再造一个"绿色三峡工程"。 固态照明就是用固态的发光作为  相似文献   

18.
水电工程投资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目前在建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工程永久船闸的工程变更为案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变更发生的客观必然性,说明了影响工程发生变更的主要因素及工程变更对水电工程投资控制的影响。结合我国已经加入WTO和国际建设工程管理的要求,说明了规范水电工程建设市场的迫切性及与国际工程管理接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三峡工程宜放慢进度、控制规模、适时调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峡工程于1994年12月正式开工,1997年11月第一阶段大江截流任务完成,目前已转入第二阶段工程建设。到2003年汛前,大坝将浇到140m高程,初期蓄水135m高程。第二阶段工程是“三峡整个工程的高峰期,也将是创造世界工程纪录的高峰期”。在进入“高峰期”之前,提出放慢进度、控制规模、进行调整,似乎不合时宜。但笔者以为及时进行调整,十分必要,为时亦尚不晚。如果一旦木已成舟,则无法再作追改了。一、调整之所以必要的理由首先,三峡工程风险极大,有些重大问题还有待作出更加充分的严谨的综合评价与科学论证…  相似文献   

20.
 《科技导报》1999年第5期刊登了鲁家果署名文章《三峡工程宜放慢进度、控制规模、适时调整》(以下简称“鲁文”).鲁文在第2节“三峡工程的风险绝不能低估”中论及了地震灾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