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群落水平上传粉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强  黄双全 《科学通报》2014,59(6):449-458
同地开花的植物共享传粉者,传粉者通常在多种植物上觅食,这些事实激发人们在群落水平上开展传粉生态学研究.与以单种植物为对象的传粉研究相比,从群落水平研究植物与传粉者、植物与植物之间的互作,有利于阐明传粉者与植物间关系的演化、探讨传粉过程在群落构建中的作用.对植物与传粉者互利关系的研究,已经从访问网络的结构动态,深入到网络的构建机制和对群落植物繁殖的切实影响上.从群落水平研究传粉者对花部特征的选择,分析共存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可为花部特征演化提供更有力的证据.植物与植物之间由传粉者介导的互作研究,已经由成对或者少数几种植物之间,发展为在群落内的多种植物之间进行.由于传粉者对植物雄性和雌性功能的影响不同,植物之间互作表现出不同规律.相关研究从传粉者效率、植物柱头的花粉干扰和传粉过程的花粉丢失等多角度研究传粉者对植物雄性和雌性功能的作用.传粉作为一项基本生态服务,受到了多种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尤其是外来物种入侵、生境破碎化等因素的不利影响.群落水平的传粉生态学研究在我国已有开展,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在不同时空尺度上进行多层次调查和实验性工作,才能深入研究植物与传粉者、植物与植物的互作模式,从更大尺度揭示群落的构建机制、种间关系和花部特征演化.  相似文献   

2.
白书农  谭克辉 《科学通报》2001,46(9):788-792
根据近10多年来从事水稻光周期敏感核不育研究的经验,对该领域中研究思路和结果的发展与变化进行了概要地回顾。并根据该领域研究中所出现的新现象和新数据,对长期以来在植物光周期现象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开花素假说及其思维方法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发现在开花素学说及类似的对值物光周期现象的研究思路中,忽略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对叶片信号物质所引起的开花现象是否一定应该具有专一性,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在植物光周期现象的叶片信号与茎端形态建成事件之间,叶片信号不具特异性,光周期反应中茎端形态建成主要由茎端决定。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植物物种是雌雄同株,它们在同一朵花上,既有雄性生殖器官,又有雌性生殖器官。雌雄同株植物可能由于增加或减少它们专用于生产花粉(雄配子)或种子(雌配子)的能量的数量而改变它们的性别。在植物界中占少数的植物物种的大多数植物,它们的性别象大多数动物一样,分成不同的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性别分离的植物物种称为雌雄异株物种。生物学家通常认为,雌雄异株植物的个体的性别是由它的基因型决定的:具有一种基因型的个体成为雄性,具有另一种基因型的个体成为雌性。但  相似文献   

4.
罗耀武 《科学通报》1975,20(10):439-439
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中,利用植物雄性不育获得杂种优势是一项重要途径。我国生产上普遍种植的杂交高粱,就是利用雄性不育系获得杂种优势的明显事例。世界各国利用不育系获得杂种优势以提高作物产量的,还有玉米、洋葱、甜菜、油菜、大麦等。此外,还有很多植物都已发现了雄性不育,正在试验研究中。对植物雄性不育性问题的研究,无论在生产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先谈谈现有对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几种看法,以及已有的几种主要作物获得雄性不育系的过程,而后再对植物雄性不育性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雌性生殖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东  祝诚 《科学通报》2002,47(24):1841-184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同源二聚体糖蛋白,是血管内皮细胞高度特异的有丝裂原,能诱导内皮细胞增殖,刺激内皮细胞迁移并抑制细胞凋亡等,VEGF参与排卵、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胚胎植入胚胎发育等多种雌性生殖过程,对先兆子痫和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生殖疾病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结合本实验室多年来对雌性生殖过程中血管发生及其相关因子的研究,综述了VEGF在雌性生殖系统中的作用,并展望其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许多物种依赖其他物种而生存,通常情况下是一种物种利用另一种物种,但有时两种物种也可能在生存竞争中同心协力。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对动植物,它们“合则皆旺,分则皆亡”:植物离不开它的寄生虫,失去了虫的寄生,它就将断种;而全由植物哺育的这种昆虫“知恩图报”,大部分的雌性成虫专为植物传粉效力,传粉以后怀着满腹的虫卵死去。  相似文献   

7.
河南义马中侏罗世两种银杏目的雌性生殖器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志炎 《科学通报》1988,33(3):216-216
近年在河南义马中侏罗世义马组采集植物化石时,发现两种属于银杏目的雌性生殖器官,均为未见诸文献记载的新分子,且对了解现今植物界中茕茕孑立的银杏目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化石材料极为丰富,除了许多雌性生殖器官外,还有许多保存在一起的叶、枝、分离的种子和花粉。它们不仅外形完整,微观构造也保存较好。本文为一初步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和烟青虫杂交子一代幼虫的精巢和染色体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汤清波  阎云花  赵新成  王琛柱 《科学通报》2005,50(11):1103-1108
雌性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和雄性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 Guenée杂交(正交), 其杂交子一代在成虫期可分为可育的雄性个体和生殖器官畸形的不育个体. 雌性烟青虫和雄性棉铃虫杂交(反交), 其杂交子一代在成虫期雌性和雄性都可育. 反交子一代5龄2 d期幼虫没有精巢的个体为正常雌性, 有精巢的个体为正常雄性, 其精巢的长和宽与亲本的精巢没有显著差异(P > 0.05). 正交子一代5龄期幼虫的每个个体均可观察到精巢, 但是根据幼虫精巢发育正常与否, 可把他们分为明显的2类: 第1类幼虫个体的精巢长和宽与亲本精巢的差异不显著(P > 0.05); 第2类幼虫个体的精巢长和宽显著小于亲本的精巢(P < 0.01). 脑细胞染色体有丝分裂观察显示, 正交和反交子一代幼虫的脑细胞有丝分裂中期Ⅰ双倍体染色体均为2n = 62, 数目与其亲本的相同; 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表明, 正交第1类幼虫和反交雄性幼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数目与其亲本的相同, 证实其单倍体染色体n = 31; 正交第2类幼虫没有观察到任何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相. 联系成虫期杂交子一代的特征, 可知正交子一代第1类幼虫发育为正常可育的雄性个体, 第2类幼虫发育为畸形的不育个体. 推断正交子一代中第2类幼虫不育的直接原因是精巢发育异常和精母细胞不能够进行减数分裂, 从而不能产生正常的精细胞.  相似文献   

9.
过去科学家们一直认为,为达到成功生育之目的,动物之间的婚配一直遵循着这样一条原则:雌性专一,雄性乱交。其实,许多关于单配偶动物尤其是雌性对爱情忠贞不二的说法源于达尔文时代,当时达尔文和其他自然学家在野外对单配偶动物进行观察时,对它们的交配行为做了许多假设性推测。近年来对动物DNA的研究表明,这一假说是错误的,实际上雌性乱交现象往往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发现而建立起来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成功以后又一个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途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雄性育性转换是受到幼穗分化期环境光温调控的孢子体阴性核基因控制的.用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有利条件是,配组自由容易选配到强优势组合,育种程序简化、育种周期缩短、可以快速育成新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不育系类型丰富易于培育多样化的杂交水稻类型.本文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资源、育性转换特性、遗传、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以及不育系和组合培育、制种技术、推广等进行了综述,并对进一步发展两系杂交水稻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以及其他作物的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评述了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分类、细胞质育性因子、核质互作方式、环境调控、遗传操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解释雄性不育产生的双基因模型假说,认为控制雄性育性表达有二类核基因,一类是控制小孢子发生过程的基因(花粉发育结构基因),另一类是调控花纷发育结构基因表达条件的基因(调节基因),这二类基因任一发生突变均将产生遗传的雄性不育,细胞质(内环境)和生境(外环境)通过调控调节基因的表达成其产物,使得花纷发育结构基因表达所需条件不能满足而导致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12.
作物显性雄性不育基因起源的探讨及应用途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3.
花粉壁发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骏  杨仲南 《自然杂志》2013,35(2):112-117
在被子植物中,花粉壁是雄性配子体表面包裹的一层致密物质,在抵御各种环境压力或微生物的侵袭,以及授粉时细胞的识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花粉壁由花粉内壁和花粉外壁所组成,其中外壁又分为外壁外层和外壁内层。花粉外壁的物质直接来源于绒毡层细胞,外壁的沉积模式是由初生外壁决定,而花粉内壁由小孢子自身控制。近年来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人们克隆了许多与花粉外壁形成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往往会导致植株雄性不育的表型。这些基因涉及到绒毡层发育的调控,孢粉素的生物合成与运输,以及胼胝质壁和初生外壁的形成。笔者对这些基因的功能与花粉壁发育的关系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介绍了花药和花粉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特点和复杂性,花药和花粉的特异性基因以及特异性基因的调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应用上述特异性基因的调节序列与一定的目的基因(如核糖核酸酶基因)构建的嵌合基因诱导植物雄性不育的前景和这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晓佳  宋明 《大自然探索》1994,13(1):99-105
本文对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理论及其研究的发展作了综合性的评述;并从哲学的高度,对植物雄性不育遗传理论的研究方法,现有矛盾和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该遗传理论的方向等作了概括的分析和讨论;认为逐步建立一种“综合理论体系”,是使值物雄性不育遗传理论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必然途径,并对提出的综合理论的一个刍型作了简要介绍和讨论。全文分四大部分:(1)植物雄性不育(P—mst)遗传理论的发展大观;(2)P—mst遗传研究的方法论;(3)P—mst遗传理论的矛盾论;(4)P—mst遗传理论的发展论。  相似文献   

16.
乙烯是一种可促进果实成熟的内原植物激素.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克隆出几个与乙烯合成有关的果实成熟基因,并获得了反义基因转化植株。本文简要综述了用基因工程手段调控果实的成熟,基因工程技术对认识果实成熟机理的贡献,以及乙烯调控果实成熟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17.
甲壳素在生命科学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大自然探索》1992,11(1):63-67
  相似文献   

18.
林宗虎 《自然杂志》2012,34(2):63-68
自1954年苏联建成第1个核电站以来,全球已出现了为数众多装有各种反应堆的核电站。本文简述了反应堆的主要结构及核电站的发展历程。根据核电站的特点,论述了核电站在未来能源中的地位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电气设备在电站中已被广泛采用,而电气故障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加强对电气设备的管理。但如何根据故障现象查找并处理电气故障是安全管理中面临的一大问题。文章就电站电气故障及处理措施进行探讨,以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0.
孙洪涛 《科学通报》1979,24(20):948-948
亚麻花药离体培养,虽然国内外有些研究者进行了不少工作,但到目前还未见有成功的报道。我所从1975年开始对亚麻花药进行培养研究,1978年8月获得3株无根花粉植株。1979年3月又获得21株绿色花粉植株(其中已有11株生根)。检查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