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聊斋志异》“短”的艺术表现:①随人布景,景随人转;②集中笔墨写人;③线索单纯而叙写曲折;④抓住揭示人物灵魂的关键细节,尽情展开。同时指出“短”所必须注意的三个原则及对今天短篇小说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集,其中300字以下的短文占全书篇目的三分之-一有余。该文认为:按照中国古代小说标准,此类短文属志怪范围的小说文体。并且指出,《聊斋》的短文构思精彩,描写生动,蕴含哲理,并能以巧妙手法进行“劝惩”和嘲讽,实属优秀古代短篇小说之列。  相似文献   

3.
老含的短篇小说《月牙几》,写于三十年代,它是从十多万字的长篇《大明湖》中抽出来加以修改的。《大明湖》被一九三二年“一·二八”的战火焚烧后,作者“把其他的情节都毫不可惜的忘弃,可是忘不了这一段。”它是《大明湖》中的精华,是最有意思、最感人肺腑的一个片断。老舍很重视这篇小说,在《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一书  相似文献   

4.
佳与隹这两个字,模样差不多。你从任何一本汉字字典的部首检字表“亻”部首下,都可以查到“佳”这个字,但是你却查不到“隹”字,因为它不属于“亻”部首,它自成为一个部首。“隹”读音“追”(zhui)。《新华字典》解释这个字的意思是“短尾巴的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古书上指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现代短篇小说这一文类逐渐成型而独立。某种程度上,它与诗歌的距离比与长篇小说的更近。《小说月报》的“短篇独尊”观念是对世界文学潮流的应和。革新前后的《小说月报》在实践中和理论上探索着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性质和特征,初步回答了“现代短篇小说是什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死者》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是乔伊斯创作的“关键”。本文探讨了《死者》的思想内容,指出它的主题是“生活在别处”,并对小说的艺术技巧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获奖短篇小说《姐姐》(《新华文摘》1984年第8期)是青年作家张平的名篇,是以其对主人公“姐姐”形象的塑造在佳作如林的短篇小说中获得地位。“姐姐”这个形象生动感人,读了小说之后,受到感染而久久不能忘怀。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  相似文献   

8.
挖掘人性的最深处──谈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中文系921班李学红一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开始,先后有《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等10多篇问世,大致创作年代在1943年至1949年间。其短篇描写的多是“普通人的传奇”。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9.
(一)茅盾早在四十年代就批评过写得过长的短篇“似长篇之缩写,又如短篇之拉长”,①可是事隔四十年,还是老样子。据《北京文学》副主编陈世崇统计,1979年至1984年,六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评出优秀之作达一百三十余篇,而其中四、五千字的作品仅有屈指可数的几篇,大部分则逾万言,甚至数万言。②症结在哪里呢?恐怕就是未能充分认识短篇小说结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里常用在动词前面的“所”字,语法界向来有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多数学者认为“所”字是一个词,但是,对于它的词性看法不一。如马建忠的《文通》定它为“接读代字(代词)”,①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沿用其说,称之为“联接代词”;杨树达先生的《马氏文通刊误》反对把“所”字定为“代词”而称为“表被动的助动词”;②赵元任先生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叫它做“语助词”;③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语法常识》和吕叔湘、孙德宣两位先生在《助词说略》里,都把“所”字定为“助词”;后来多数《现代汉语》都从助词之说,有的把它列入“结构助词”小类里。少数学者则认为这个“所”字不够“词”的资格,称之为  相似文献   

11.
《北京文艺》今年二月号上译载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柔弱的人》,原刊于苏联《同路人》1977年9月号,据说未收入现有译本中,它和我国读者是初次见面。小说短得出奇,含意深沉,无论就其揭示  相似文献   

12.
细读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察觉到他在谈论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的“推”、“敲”二字时出现了一系列的漏洞。从他书中出现的漏洞出发,结合《题李凝幽居》诗的意境、“推敲”的典故、“敲”字的合理之处、“推”、“敲”与礼仪等几个方面,来阐明“敲”字比“推”字更具合理性,最终认定“敲”字仍然是原诗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世界短篇小说能手莫泊桑(1850—1893)与俄国的契珂夫齐名,他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在世上虽然只活了四十三年,但却给人间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学遗产——六部长篇,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举世闻告,很有特色,其中著名的有《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龙老爹》、《项鍊》等。《我的叔叔于勒》是这些流传较广的作品中脍灸人口的一篇。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特点是:单纯、简炼、色调鲜明,具有丰富深刻而又准确真实的细节,有着简明紧凑的叙述技巧,引人入牲的情节,和一个往往使人“永远也料不到的结尾”。另一位短篇大师契珂夫曾这样赞叹道:“要想成名是越来越不容易了,你知道谁引起这种变化的吗?是莫泊桑。他作为语言艺术家,向作家们提出了那么高的要求,以至于他们再不能照旧的方法写作了。”  相似文献   

14.
“曾”“增”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古今字小字典》(湖南人民出版社)“曾”字条的结论是“在‘增加’的意义上,‘曾’又是‘增’的古字”,即“曾”增”是古今字;而《古汉语多用通假字典》(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曾”字条释义部分作了这样的判定:“(1),通‘增’。”即“曾”“增”是通假字;《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今字  相似文献   

15.
屠格涅夫六长篇的诗意美卢兆泉早在40年代初,在一篇描绘意大利南国迷人之夜的短篇小说《三次会见》中,屠格涅夫就以“无比优美的诗意”①,倾倒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高度评价屠格涅夫的长诗《巴拉莎》,认为它“蕴藏着”“馥郁、清新的诗意”,“显示了非凡的诗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柔石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堪称经典之作,作品中的“春宝娘”这一典型形象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许多读者对另一篇与《为奴隶的母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短篇小说《主人妻》及其和“春宝娘”有着相似命运的女主人公却知之甚少.有人认为,这两篇小说在艺术上各有所长,但在揭示生活的深度上,《生人妻》似乎还要略胜一筹.《生人妻》是我国新文学园地中一株迟开而早谢的奇葩.它是四川女作家罗淑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其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及冷峻的笔触,描摹出一幅三…  相似文献   

17.
“(扌扉)”字在《金瓶梅词话》中出现几十次,不是偶然的误字.它表示了当时语言中活跃着的词语,汉语史研究者不能漠然视之.“(扌扉)”字不见于古今字书.连集古今大成,包容了简帛、碑铭、敦煌手卷、元明书刊字形的《汉语大字典》也没有收录.咬文嚼字的学者们在这里留下了空白.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中华书局1991,下简称白《词典》)、张惠英《金瓶梅俚俗难词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以下简称张《词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但他们对“(扌扉)”字的得形、得音、释义仍有可商榷之处.1992年在枣庄召开的国际金瓶梅讨论会上,有的先生提出“(扌扉)”字是形声构形的方音字,即是“摔”字方音写法,“(扌扉)打”即“摔打”.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一本书的用字用词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用方音方言义释字,必须能解释所有相关字例,才得以成立.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氏文通》字类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通》以义定类:一字一义,则一字一类;一字数义,则一字数类。后者即“字无定义.故无定类”,实际上就是字的兼类。且《文通》的最小运用单位是字而不是词,因而一字数义的兼类现象就多了起来。而当某个字的甲义临时引申为乙义时,该字则由甲类字“假借”为乙类字。可见,《文通》的字类理论自戍体系,其“字无定类”与“字类假借”并没有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9.
“柆、拉、啦”三字有无源流关系,在各类语辞书中一般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以前的语文辞书,均未见“啦”字;虽释“柆”和“拉”,但释义不全,且不注释“拉”与“拉”二字的源流关系。现当代通行的语文辞书,一般不收释“柆”字,即使个别辞书(如《汉语大字典》)收释,也仅照引大徐本《说文》有误的释义。现当代通行的语文辞书,虽然都收释了“拉”、“啦”二字,但也不训释二字的源流关系。本文拟利用前修之说,参以拙见,试释“柆”字本义以及考证“柆、拉、啦”三字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20.
莫伯桑的《项链》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它历来被视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在许多国家里,它被编入大中学校的教材;不同编者选编的《世界最佳短篇小说集》,它也是当然的入选之作。《项链》成功的奥秘何在?这是短篇小说创作者和评论家都关心的问题。本文拟从艺术结构上谈谈它的成功之处。“奇特的脚需要奇特的鞋”(索尔·贝娄语),从相对意义上说,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容都是奇特的脚,它们都必须穿上奇特的鞋——即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独特的表现形式。《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