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密云水库流域降雨径流侵蚀力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素,而降雨侵蚀力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子.对于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是进行土壤侵蚀颅报的基础.以密云水库流域地区 10个雨量站2000~2004年逐日降雨资料为基础,依据有关降雨侵蚀力的计算方法,估算该不同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并在ArcInfo软件支持下对所得结果进行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密云水库流域多年年均降雨侵蚀力总体趋势是由东向西递增.(2)降雨侵蚀力的月分布情况与降雨量的月分布情况大致相一致.且月R值的年内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2.
皖南地区降雨侵蚀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降雨侵蚀力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因子,但它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文章通过皖南地区径流小区试验资料分析,论证了适用本地区的降雨侵蚀力指标为EI60,并得到计算该地区次降雨和年降雨侵蚀力的简便算法公式。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定量评估和认识湖南省区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特征,利用1961~2010年湖南省21个雨量站的逐日降雨数据,采用降雨侵蚀力简易计算模型计算出不同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并通过反距离加权内插方法进行空间插值得到湖南省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和年内季节分布,基于变差系数和气候倾向率两个指标分析了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湖南省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在5 510.65~12 526.14 MJ?mm/(hm2?h?a)之间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高大山脉地区的降雨侵蚀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空间分布整体趋势是由西北、东部、南部向中部递减,在西北部、东部和南部边缘较大;侵蚀高值区分布在安化站、南岳站,低值区集中在东北部的南县站和西南部的武冈站;2)季节差异性显著,降雨侵蚀力集中在3-8月,侵蚀高值中心逐月由东南向西北移动,低值中心由西向东移动;3)气候倾向率和变差系数分别在-132.09~499.81 MJ?mm/(hm2?h?a)/10a和0.257~0.403之间变化,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总体上呈现线性增加并有向北转移的趋势,变差系数在空间分布上大致呈南北高南中间低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省的水土保持、农业和生态保护,以及灾害控制等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北方农牧交错带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壤侵蚀十分严重.降水是土壤水蚀的动力因素,降雨侵蚀力反映了降水因素对土壤水蚀的潜在作用能力.利用农牧交错带内及邻近市县共109个气象站的1971~1998年的逐日降水量,计算农牧交错带的降雨侵蚀力并分析其空间分异规律.结果显示农牧交错带降雨侵蚀力值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近30年来农牧交错带多数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呈增加趋势,即由降水引起土壤水蚀的潜在能力增加;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季节分布十分集中,根据降雨侵蚀力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将农牧交错带划分为4大类型区.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1961~2017年降雨侵蚀力特征与未来变化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61~2017年逐日降水以及未来中等排放情景RCP4.5下5个优选全球气候模式经降尺度得到的逐日降水预估数据,对黄河流域降雨侵蚀力过去和未来时空变化进行探讨.1961~2017年黄河流域年降雨侵蚀力总体呈现略减少态势,但龙羊峡以上、河口镇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年强降雨侵蚀力或年降雨侵蚀力略有增加,易造成上游生态脆...  相似文献   

6.
广西南流江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降雨是区域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估算和分析降雨侵蚀力是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与评价的基础工作。利用南流江流域内各气象站点1961—2006年的日雨量资料,基于日雨量模型估算降雨侵蚀力,并通过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定量分析广西沿海红壤区南流江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显示,1961—2006年间,南流江流域年均降雨侵蚀力为13 935.5 MJ·mm·hm~(-2)·h~(-1)·a~(-1),年均降雨量为1 712.8mm,降雨侵蚀力变化周期约为14a。各年际和时间段间变化差异不明显,降雨侵蚀力年内集中分布在夏季,占比达57.0%,冬季最小,占比3.8%;在空间上,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分布格局相似,呈现从西南沿海向东北内陆递减的趋势,行政区划上以钦南区和合浦县最大,北流市和玉州区最小。研究结果可为南流江流域土壤侵蚀风险和生态修复治理等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福建省地形高程资料以及2018—2020年汛期期间的站点逐小时降雨数据,基于ArcGIS平台获取福建省地形地貌特点以及汛期时段内降雨量的总体分布特征,并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山区区域降雨实测站点.在此基础上,通过Γ分布函数及地形因子与降雨的相关性分析,得到山区区域的小时降雨情况概率分布特征及地形因子对降雨的影响系数矩阵...  相似文献   

8.
在海南松涛水库流域及其周边25个雨量站点1960—2015年的逐日降雨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各站的降雨侵蚀力,同时,采用统计和反距离权重等方法分析了该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的范围为1.27×104~2.19×104MJ·mm/(hm2·h),平均值为1.62×104MJ·mm/(hm2·h),该值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93,P0.01),其空间分布规律与多年平均降雨量基本一致,即从北到南总体上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降雨侵蚀力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在该流域的春、秋、非汛期,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没有发生显著性突变,而在年、夏季、冬季及汛期,降雨侵蚀力的变化则很显著,其中,非汛期的降雨侵蚀力呈下降趋势,其余时段均呈上升趋势;该流域多数站点的降雨侵蚀力呈上升趋势,老村、牙阜和阜类的多数时段呈显著上升趋势,这些地区面临水土流失的风险较大;在分析年降雨侵蚀力时发现,1970年发生了显著突变;该流域降雨侵蚀力的变化周期为3.5年,震荡周期为5~16年.  相似文献   

9.
近65年桂林市降雨侵蚀力变化特征与周期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en’s斜率估计法、Mann-Kendal趋势分析法、M-K突变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变换对1951—2015年桂林市降雨侵蚀力进行特征分析、趋势估计、突变检验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近65年桂林市降雨侵蚀力呈不显著增大趋势,年际变差系数为0. 19,为中等程度变异; 20世纪90年代侵蚀力最强,80年代侵蚀力最小;年降雨侵蚀力自1968年以后呈增大趋势,分别在1968、2002和2015年发生了三次突变;雨季侵蚀力控制着年降雨侵蚀力的趋势;降雨侵蚀力存在34 a、56 a、12 a和3 a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10.
利用闽西地区18个气象站30 a的日降雨资料为基础,计算全省的降雨侵蚀力.并采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和M-K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闽西地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年降雨侵蚀力来看,降雨侵蚀力的年变化呈上升趋势;从季节变化趋势来看,降雨侵蚀力在夏季和冬季呈上升趋势,而春季和秋季降雨侵蚀力呈下降趋势,但降雨侵蚀力上升或者下降均不显著;闽西地区30 a内降雨侵蚀力变化表现为变率突变,R值年际间变化较大,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不均,总体表现为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近5 a登陆福建沿海地区的台风最佳路径,采集台风登陆地区在台风登陆前后3 d(总计7 d)1747个气象监测站的降雨时程数据.通过识别提取台风登陆区域的降雨特征,在小时时间尺度上,比较研究各登陆区域台风降雨雨型、累积降雨量时程响应特征、峰值降雨强度以及降雨的时间尺度特征.研究结论可为台风暴雨型滑坡灾变机理的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2.
雷达估测降水模拟史灌河流域径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雷达联合少量雨量计方法估测流域面雨量,结合GAME/HUBEX国际合作项目1998年加强观测期在史灌河流域获取的水文观测资料和TOPMODEL进行降水径流模拟,并与稠密雨量计站网测量的面雨量进行流域出口流量模拟的对比试验.在1500小时时间序列的比较试验表明,雷达估测面雨量和雨量计测量的面雨量都能较好地模拟每小时流域出口蒋集的出流量,数值试验还表明,雷达估测面雨量在某一时段上的均值误差作为一个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其应用于降水径流模拟时的精度;总雨量和强降水的估测精度是雷达估测面雨量能否用于径流模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用日最大降雨量获得站点雨强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全国降雨特性对卫星通信、毫米波通信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对无详细降雨记录地区,要获得其降雨特性,必须要先得到该地区的雨强分布.提出了用日最大降雨量计算雨强的方法,经过检验证明这种方法的精度较高,是一种计算无降雨记录地区雨强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卫星云图资料、云顶亮温TBB等卫星观测资料对2009年8月25日发生在山西中部的一次器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在有利的大尺度天气形势背景下,由中小尺度系统直接造成的,地面降水强度随着云顶亮温的不断降低,不仅降水强度明显增大,而且出现夫雨和暴雨等强降水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利硝卫星资料作雨量估计.是做好暴雨短时、临近预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应用辐射传输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日本GMS-5静止气象卫星新增水汽探测通道的特点,分析了水汽云图所包含的气象信息.用红外窗区资料减去水汽资料,得到参数DT,并结合红外窗区云图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讨论了DT与局地降雨过程及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初步分析表明,DT与降雨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降雨雨型和强度对土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宏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1):2602-2606
自然界绝大多数滑坡都是在降雨期间发生的.研究降雨诱发滑坡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取南京板桥河某堤段边坡,利用SLOPE/W和SEEP/W耦合进行土坡稳定性分析.通过建立不同降雨雨型和降雨强度影响下的土坡仿真模型, 并对暂态渗流场进行相应的数值计算,分析了不同降雨雨型和强度对土坡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分析表明:(1)边坡安全系数随降雨雨型的变化而变化;(2)降雨持时相同,边坡安全系数随降雨强度增大而降低;(3)只有经过一定的降雨持时,安全系数才会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河南栾川县区域群发性泥石流临界雨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栾川县历史上曾多次暴发区域群发性泥石流,以其为研究对象,选择前5日前期降雨量、当日降雨量、24 h最大降雨量、2 h最大降雨量、前72 h直接降雨量和前120 h直接降雨量为特征参数,根据它们的不同组合对栾川县区域群发性泥石流临界雨量进行分析,确定了泥石流预警的临界雨量基准线。分析结果表明2 h最大降雨量为研究区泥石流预报的重要指标,在不考虑前期雨量的情况下,2 h临界雨量为14 mm,研究结论可为当地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慧玲 《河南科学》2011,29(1):74-76
主要介绍利用变频调速控制系统,实现模拟降雨系统对不同降雨量要求的自动调节功能.解决了原手动系统对降雨量大小变化时流量调节阀和管道安全性的问题.该系统的特点是:克服了径流小区进行定位观测耗时费力的缺点,缩短试验周期,加速雨水入渗规律和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进程,对水土保持以及水资源科学利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雨强,是无线通信电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参数.目前,降雨测量主要利用布设在测量区域的翻斗式或虹吸式雨量计直接测量.在一些人烟稀少的地区,雨量计无法布设,降雨测量无法进行.针对翻斗式或虹吸式雨量计测量降雨的这一缺点,研究了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遥感雨区云层光学厚度来推算雨区降雨量的方法,并给出了一些用该方法测量本地降雨强度的试验数据,对该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降雨和坡度对路基边坡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降雨和坡度对铁路路基边坡产流产沙的影响,为胶东半岛区域铁路建设过程中路基区水土流失监测及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在3种雨强(20、40、60 mm/h)、2个坡度(30°、35°)模拟条件下,研究降雨、坡度对胶东铁路路基边坡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模拟降雨条件下,当降雨强度由20 mm/h增加到60 mm/h,相同坡度下的路基边坡产流起始时间缩短56~73 s; 当坡度由30°增大到35°,相同雨强下的路基边坡产流起始时间提前2~23s。径流量、产沙率在降雨初期剧增到峰值,之后径流量逐渐趋于稳定,而产沙率波动减小后逐渐趋于稳定。相同坡度条件下,雨强由20 mm/h增加到40 mm/h,径流量和产沙率分别增加37.8%~115.2%和67.0%~86.9%; 雨强由40 mm/h 增加到60 mm/h,径流量和产沙率分别增加54.7%~125.0%和144.5%~177.9%。相同雨强条件下,坡度30°~35°处于对径流侵蚀影响的临界坡度范围内,坡度对径流量、产沙率的影响较复杂,小雨强(20、40 mm/h)时,坡度是主要影响因素,35°边坡径流量、产沙率小于30°边坡; 大雨强(60 mm/h)时,降雨成为主要影响因素,35°边坡径流量大于30°边坡,而产沙率小于30°边坡。【结论】降雨、坡度对胶东铁路路基边坡产流起始时间、径流量、产沙率等有一定的影响,模拟降雨条件下,雨强和坡度的增加将缩短产流开始时间,尤以雨强的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