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陕西柞水天然岩溶洞的地学成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室内综合分析研究陕西柞水岩溶洞的分布特征、沉积类型、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及形成的地质时代估算。初步认为:以岩溶洞为主的各类岩溶地貌的发育主要是地下(表)水流长期溶(侵)蚀了距今约600~400Ma前形成的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的结果;断裂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抬升为溶蚀作用创造了极好的空间条件及溶洞的变位;佛爷洞、天洞及风洞主体形成始于距今约2.46Ma前的第三纪末期(N2)或第四纪早期(Q1)。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花岗岩以海西-印支期巨型花岗岩岩基为主体,面积7000km2以上。花岗岩的εNd(t)为-17.2至-5.1,Isr为0.7087,δ18O平均值10.66,属壳源型岩基。但各别岩体的εNd(t)值和tDM值均不同,反映其原岩成分的差异。花岗岩中,最大tDM为1.8Ga和1.7Ga,与该区最古老变质岩中的变质火山岩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1.7Ga几乎一致,代表了该岛早期一次重要的地壳生长时期。花岗岩中暗色包体系残留体,具有低的εNd(t)值-12.8至-10.15;εSr(t)值-86至6;以及高的Sm/Nd值0.38至0.59,表明在花岗岩形成过程中熔体和残留体之间发生了较强的Sm-Nd分馏作用。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是中国大陆最高一级地貌阶梯,其东南部地貌边界大致沿龙门山—大相岭—锦屏山—玉龙山—碧罗雪山一线分布。该文主要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两侧的晚新生代地层记录来探讨晚新生代构造运动以及高原隆升。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雏形出现于距今2.5Ma左右,定型于1.2Ma前的构造运动中,之后又在构造运动进程中不断得到加强,并最终形成今日之构造地貌格局。青藏高原从海变陆,并上升至平均海拔4500m以上,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大高原,这是发生在晚新生代且主要是在第四纪最重大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4.
元谋古猿化石主要发现于云南元谋县小河村地区的小河组中。通过对小河组的沉积特征、粘土矿物分析、古植物孢粉和哺乳动物群的研究及地貌和新构造运动研究,可以认为,在元谋古猿生活时期,元谋盆地已开始断陷;盆地中河流、湖泊发育;植物群落为稀树林—草原型;气候温干,降水量年变幅大,年平均温度10℃左右。通过对小河组磁性地层研究,得出小河组年代约为距今3.8~5.5Ma,含元谋古猿化石层年代约为距今3.9~5.2Ma,所以,可以说元谋古猿的年代为距今4~5Ma。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近年来在广西贵港、横县、平果和靖西等地相继发现的玻璃陨石,经测定,其裂变径迹年龄为0.737Ma,基本特征与我国海南、雷州半岛以及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的玻璃陨石相似,同属亚澳散布区撞击事件的产物,可作为早更新世松山反向极性时与中更新世布容正向极性时之间的事件地层年代学标志物.它的发现不仅为距今0.7Ma前天体撞击地球事件、探寻源岩和靶坑提供有关资料,而且对广西第四纪地质、地貌和矿产研究也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山地质旅游景观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山是世界著名风景名山,地质旅游景观类型多样,其形成以地质构造为基础.第四纪冰期时黄山为季风型冰缘环境,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在流水、风力、生物等外营力作用下,形成了山峰林立,怪石嶙峋,千变万化的地貌旅游资源,以花岗岩山岳旅游地貌景观为特色.地质旅游景观的形成具有明显的边际效应和景观增值效应,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甘肃西峰地区晚第三纪红土和第四纪风成典型黄土的化学元素、矿物组成和矿物颗粒形态特征研究揭示出,该区红土下部(6.2MaB.P.前)是红化的土壤物质与其它物质一起经流水搬运再堆积的产物;中部(6.2Ma~3.4MaB.P.)未发现再搬运的痕迹,是风尘堆积经风化和间歇性地下水位波动作用所形成的;上部(3.4~2.6MaB.P.)是典型的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由于干旱区的存在是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北京西山清水期侵蚀及其地貌环境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马兰期地貌与沉积的分布与其与清水期浸蚀与地貌的关系,推得清水河流域最深侵蚀谷即为清水期侵蚀地貌,由此可以确定清水期侵蚀地貌与沉积在地貌断面上的位置。马兰期堆积有上下2层,按堆积层特征和地层相互推叠关系,断定清水期侵蚀谷内初期充填物的堆积时代大致相当于萨拉乌苏层,时间应在(5 ̄7)×10^4aB.P..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清水河流域晚更新世以来地貌的成因与演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全新世的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全新世是地球历史中全新的一页,年龄为10×103年,测定全新世年龄的最佳方法为14C法,按照环境演化综合分析,全新世可以分为:前北方期(9300aBP以前)、北方期(7500-9300aBP)、大西洋期(5000-7500aBP)、亚北方期(2500-5000aBP)、亚大西洋期(2500aBP至现在).全新世环境的主要特征是:现代人使用的新石器不断革新;全球性的大冰盖已经消逝,只有一些高山冰川和极地冰川,所以称为冰后期;海平面有多次的缓慢升降,总的趋势是不断升高;现代地壳运动是三大板块继续移动,并有多次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期;构造地貌和气候地貌的三大地貌单元已经形成;现代人的出现是全新世环境演化的最基本特征。这些特征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全新世的环境演化。  相似文献   

10.
区内出露4个花岗岩体:(1)辉山花岗岩;(2)鹊山花岗岩;(3)高陵花岗岩;(4)朵山花岗岩。其中辉山花岗岩为作者发现。通过岩石特征、岩石化学成分,Rb—Sr同位素年龄测定170Ma±10,辉山花岗岩具重熔花岗岩特点,是以胶东群为基体的壳源重熔型花岗岩,以底辟的方式上升为原地及半原地型花岗岩,鹊山花岗岩中存在着大量交代残留体及稀土元素含量及分配型式特点类似交代花岗岩。  相似文献   

11.
The various types of granite landforms in the Huangshan Mt. are distributed in a concentric pattern. The remaining parts of the planation surface are in the center; domical peaks, castle peaks, pointed peaks, and ridges are arranged from the center to the periphery accordingly. This reveals that knick points are still near the center and the center area is the common divide of the radial water system.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granite bodies in the Huangshan Mt. were exposed to erosion in Miocene and Pliocene, and the planation surface was also formed then. After the slight uplift in late Pliocene, a light-incised surface was formed. Then, in early Quaternary, there were intense uplifts and incisions so that deep incised surface was formed. The above process is still in progress, and results in high peaks and deep gorges outside of the center area.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ed catchment area in the center, headward erosion is mild, and the current landforms in the Huangshan Mt. can be maintained for a long time.  相似文献   

12.
从地带性植物群落生活型谱讨论安徽植被带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安徽省境内各个不同典型地带性植物群落生活型谱的统计结果,提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分界线,位于叶集、六安、舒城、巢湖至马鞍山一线;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分界线,位于叶集、六安、舒城、庐江、铜陵、宣城至广德一线,这两条线恰与安徽省干湿度 K= 0 .9 和1200m m 降水分布线相一致。在皖西叶集至舒城,两条植被地带分界线是重合的;而在江淮东南部地区,两条植被地带分界线之间出现了一定宽度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植被过渡带  相似文献   

13.
黄山地质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以花岗岩山岳地貌旅游资源为特色,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第一是地质构造基础;第二是第四纪冰期时冰缘环境下的外营力作用;第三是地域交界带上的边际效应和景观增值效应.  相似文献   

14.
古亚洲构造域内发育有大量的古生代酸性侵入岩。对阿尔泰造山带可可托海近3号脉的酸性侵入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以确定其岩浆作用时代及其岩浆活动的构造意义。研究区内的花岗岩包含的锆石大部分为自形-半自形晶,显示为典型的岩浆成因;测年结果发现,该岩体形成于404.4±3.2 Ma,为早泥盆世岩浆活动的产物。通过对额济纳辉森乌拉西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中白云母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分析,获得白云母的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407.69±3.09 Ma和407.65±3.99 Ma,这暗示了拐子湖-呼和音乌苏弧形挤压带在早泥盆世活动的冷却年龄。以上事件与早泥盆世古亚洲洋的俯冲、碰撞的构造环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探讨冀北赤城红旗营子群是否经历了印支期的构造热事件。通过对冀北赤城红旗营子群黑云斜长片麻岩样品进行的黑云母40 Ar/39 Ar年龄测定,获得其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38.63±1.44)Ma和(238.77±1.71)Ma,两者基本一致。此年龄数据是黑云斜长片麻岩在晚古生代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之后所经历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的记录。综合分析冀北岩浆作用及其地质年代学特征,认为它可能与区域上同时期的酸性岩浆活动有关,是后者为此次构造热事件提供了必要的热源。  相似文献   

16.
黄山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山是世界名山,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旅游开发条件属中等水平。通过多层次的定量分析,说明黄山旅游开发条件的匹配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与金厂金矿成矿有关的岩浆类型、活动时限和构造背景,采用LA-ICP-MS技术对研究区花岗斑岩开展了锆石U-Pb年龄及原位微区微量元素测定。结果表明:锆石环带发育,wTh/wU值>0.4,具有岩浆锆石特征;锆石年龄分布于220Ma和103~123Ma 2个区间,代表了2期岩浆事件;对2种锆石分别命名为捕获岩浆锆石和新生岩浆锆石;锆石的地球化学和年龄信息显示捕获岩浆锆石的原岩为早三叠世花岗岩;锆石微量元素信息暗示花岗斑岩是早三叠世花岗岩高度熔融结晶分异、侵位于浅部氧化环境而形成,这一过程导致新生岩浆锆石负Eu异常程度降低。新生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113.5±3.8)Ma,与成矿年龄一致,据此认为早白垩世的岩浆事件是金厂金矿成矿事件的直接原因,成矿背景为太平洋板块俯冲后的岩石圈伸展。  相似文献   

18.
那哥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赋矿地层为青白口系甲路组和乌叶组,矿体产于近东西向的F2断裂破碎带中,呈脉状和透镜状产出。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黄铜矿、黄铁矿和闪锌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绢云母、白云母、方解石、绿泥石等。通过采集与成矿同期的白云母样品进行Ar—Ar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成矿年龄为413Ma,说明那哥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加里东期,成矿作用与区内所谓的地幔柱活动无直接的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19.
Single-grain zircon U-Pb and amphibole 40Ar-39Ar dating have been conducted on a deformed and metamorphosed diorite in the East Kunlun Orogenic Belt, which intruded into the middle Proterozoic Kuhai Group exposed in the south of Xiangride region, Dulan County, NW Qinghai Province. The zircon gives a concordant U-Pb age of (446.5±9.1) Ma. The amphibole yields Ar plateau age of (488.0±1.2) Ma and an isochronal age of (488.9±5.6) Ma. Age results of both stepwise released Ar and conventional K-Ar analysis are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at of zircon U-Pb, suggesting that the amphibole contains excess argon and the amphibole plateau age cannot be taken as the timing of metamorphism or deformation. The zircon age is interpreted to be crystallization age of the diorite pluton, which suggests that an Early-Paleozoic magmatic zone indeed existed in the East Kunlun Orogenic Belt stretching along the region south to the Golmud, Normuhong and Xiangr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