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利用调查时间同步的两期标准假彩色合成TM遥感影像(2000年7月、2005年7月),对达拉特旗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研究区沙漠化呈逆转趋势,沙漠化土地面积从1 383.8 km2减少到1 352.9 km2,减少了40.9 km2,年均减少8.2 km2.在此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发现气候变化并不是导致研究区沙漠化逆转过程的主要因素,在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下,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沙漠化逆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土地沙漠化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研究土地沙漠化变化及趋势预测,为恢复植被覆盖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方法以新疆昌吉为研究区域,采用Landsat遥感影像,经过预处理后通过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反照率的空间特征,获取沙漠化差值指数,分析与评价新疆昌吉地区的沙漠化程度.结果新疆昌吉地区2011年沙漠面积为62.29%,裸地面积为26.97%;2013年沙漠面积为59.92%,裸地面积为28.59%;2015年的沙漠面积为77.73%,裸地面积为18.14%.2011—2013年,沙漠化差值指数增大,沙漠面积减少;2013—2015年,沙漠化差值指数显著减小,土地沙漠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沙漠化等级由中度沙漠化演变为轻度沙漠化,又由轻度沙漠化变为重度沙漠化.结论沙漠化差值指数与沙漠化等级呈负相关性,DDI可正确地反映土地沙漠化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主导因素。人类经济活动强度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造成北方地区农牧交错带的逐渐北移,大面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地表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以风沙活动为主导外营力的沙漠化过程得以发展。我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的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已达近35万km2,其蔓延的速率呈加快的趋势。据历史资料分析,野外调查和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价,对典型沙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过程的发展及其防治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陕西榆林地区MODIS I_(NDV)(2000—2015年)和气温降水(2000—2014年)数据为基础,结合混合像元分解模型、线性趋势法、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变化、植被退化、沙漠化过程和气候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榆林地区植被覆盖度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年递增率为2.29%,增加速率呈现出自南而北、自东向西的递减过程.植被退化以变化不明显和改善为主,占区域总面积的99%以上,重度、中度和轻度退化范围主要局限在行政中心城区及其附近区域.沙漠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2000—2013年重度沙漠化面积大幅减少,中度、轻度和潜在沙漠化面积缓慢减少,而非沙漠化面积大幅增加;2013年之后,非沙漠化面积减少,而重度、中度、轻度和潜在沙漠化面积增加.空间分布上,榆林西部、西南部县区是轻度以上沙漠化主要分布区域,2000—2013年该区域出现逆沙漠化过程,但2013之后又出现沙漠化趋势,应加强监测,应对其未来可能变化.榆林地区F_(VC)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即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随着气温的升高,该区域植被可能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而降水的不确定性增大,又使得该区域植被在未来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总体上,榆林地区2000—2013年植被覆盖度增加,植被退化减少,出现逆沙漠化过程,但2013年之后出现相反情况,需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银西高铁宁夏段为工程背景,利用RS和GIS技术反演时间序列的沙漠化监测指标,结合决策树分类法提取沙漠化土地信息,分析了银西高铁扰动廊道内土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14—2018年主体工程建设期高铁扰动廊道内土地荒漠化程度呈轻微递增趋势,2019—2020年工程收尾阶段高铁扰动廊道内土地荒漠程度呈递减趋势;银西高铁建设对荒漠化的影响随着远离高铁逐渐减弱,显著影响区主要集中在高铁两侧0.05 km范围以内。总体上看,银西高铁建设对扰动廊道内土地荒漠化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非常微弱,可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该区域的荒漠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河北太行山区不同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格局的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河北太行山区1987~2000年13年间不同坡度各景观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的变化特征,并简要分析造成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域的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林地和草地在坡度较大的范围内急剧减少;建设用地因经济发展的制约,呈下降趋势,但土地利用总体面积较小,变化情况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通过遥感数据解译获得2000、2005、2010、2015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K)、土地利用度(L)、生态服务价值(ESV)、生态经济协调度指数(EEH)及绿色GDP等指标,分析福建省土地覆被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变化特征,为研究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幅较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呈减少趋势.研究期内,ESV整体上呈减少趋势,草地和水域ESV的减少是区域整体ESV减少的主要原因.ESV空间呈内陆高沿海低的分布格局,漳州和泉州单位面积ESV呈增长趋势,其余地市呈减少趋势.生态经济系统协调的地区有漳州和泉州,两地均属于潜在危机区,其余地区均处于不协调状态,属于低度冲突区.研究期间福建省绿色GDP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自然资源价值和环境污染价值损失而波动.  相似文献   

8.
选择黔东南州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1993, 1999和2009年3期遥感影像, 研究了黔东南16年来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993?1999年, 研究区耕地、建筑用地面积明显增加, 而林地面积、草地面积和水体面积均呈下降趋势; 1999?2009年, 研究区建设用地仍然呈增加趋势, 耕地和水体面积略有增加, 林地和草地面积略有减少。研究区各市、县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动态差异明显, 耕地和林地是各市、县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变化强度较大, 并且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不稳定。 1993?2009年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表明,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口数量的增加, 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还将扩大, 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从干旱区叶城县2000、2005、2010、2015年4个时期的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数据中提取2000—2015年的叶城县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借助RS与GIS,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转移矩阵以及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得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因素,探讨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研究区域的总面积为13032.88 km~2,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特征主要表现为交通用地、建设用地与绿地的面积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而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呈缩小趋势。(2)利用转移矩阵可知该区域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主要来自于绿地和未利用地。(3)从破碎度来讲,未利用地、水域和绿地相较于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程度要低,斑块密度减少,伴随景观异质性也降低。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该区域15年的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水域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10.
福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福州市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以及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景观指数、 Shannon多样性t检验和土地利用信息熵等方法,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福州市20年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年间福州市林地、农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而建设用地和水体面积持续上升;建设用地大量蚕食林地和农地,自然景观聚集度下降,破碎化程度日益严重.②区域整体景观格局空间结构分布更加平均,景观多样性逐渐增加,在3个时期内福州市景观格局多样性均呈现极显著变化.③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知,林地转变机率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农地、水体和未利用土地转变机率主要受可达性因素影响,建设用地的转变机率主要受人口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贵州省麻江县坝芒乡为例,根据1992年和2012年2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得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计算相关景观格局指数,研究了1992—2012年坝芒乡土地景观格局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耕地与未利用地面积下降,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的转化最为突出;2)各土地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有所增加,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有所减少,除耕地景观形状指数降低外,其他景观形状指数都呈增加趋势;3)景观多样化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分离度指数呈减少趋势,结合度指数、蔓延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呈增加趋势,反映出该区景观异质性降低,结构趋于简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快速城镇化是贵州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遥感、GIS支持下的浑善达克沙漠化土地最新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的遥感调查发现,2000年沙地沙漠化土地面积达318.54万hm^2,占沙地总面积的58.84%。其中,轻度沙漠化土地占沙漠化土地的52.34%之多,是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土地的主体。在空间分布上,除了沙地北部的锡林浩特市之外,其余旗县都有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分布。从作业区的分析情况来看,沙漠化态势比较严重的是阿巴嘎旗和正蓝旗。与1995年对比分析表明,5年来浑善达克沙地在整体上基本稳定,沙漠化土地面积没有太大的扩展,但部分旗县仍以沙漠化的加重为主,区域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3.
以大长山岛为研究区,解译2003-2018年的遥感影像,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价值当量因子等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大长山岛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且二者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他地类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草地和建设用地增幅最大;建设用地主要转入来源是耕地.(2)2003-2018年,大长山岛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波动减少态势,从2785.71万元减少到2472.65万元,变化率为-11.24%;林地对ESV贡献最大,比重约占48.5%;单项ESV减少最多的是气体调节,减少了65.69万元.(3)各土地利用类型价值系数的敏感性指数都小于1,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参考性.  相似文献   

14.
秦雯 《甘肃科技》2023,(9):51-54
植被覆盖度是荒漠化治理成效的重要指标,掌握植被覆盖变化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美国NASA陆地卫星影像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和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法对民勤县1990—2020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近30年,民勤县裸地面积较广,裸地面积占全域土地面积比重较大,未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2)从总体上看,民勤县整个区域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裸地占比不断下降,低植被覆盖区占比明显上升,区域多年生态建设和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3)县域有92.256 3 km2的土地植被覆盖度呈明显退化趋势,有661.978 8 km2的土地植被覆盖度呈轻微退化趋势。明显退化区主要分布在苏武乡和三雷镇。轻微退化区主要位于腾格里沙漠和绿洲,其中,绿洲轻微退化区多围绕明显退化区分布,主要坐落于耕地和耕地及村庄的周边,撂荒地以及撂荒地和村庄周边应采取措施防治和改善土地荒漠化。西渠镇的北端、东湖镇东北边缘和收成乡东部的裕东公路两侧轻微退化区呈带状分布,是沙漠化潜在地带。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分析、热点分析、点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1990—2015年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并进行热区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耕地面积占比最大,但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均有所减少;②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换频繁,建设用地与耕地互为最主要转换对象,耕地、林地、草地之间存在相互转换关系;③耕地变化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渭河流域以及秦岭山区附近,生态用地变化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建设用地变化呈分散分布;④土地利用变化中心向西北偏移,以"东北—西南"为主轴发生倾斜,热点区域为研究区南部,集中情况呈现出"中部集中、四周扩散"的特征;⑤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是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动态研究——以科尔沁左翼中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95年和2000年的TM影像为信息源,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并建立目视解译标志,利用GIS的图像、数据处理功能对沙漠化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沙漠化现象严重,各种沙漠化土地总面积37.4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9.1%,植被盖度小于30%的较严重的沙漠化土地从1995年到2000年以61hm^2/年的速度扩展,表明沙漠化有不断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蒋瑛  曹广超  蒋辉 《科技信息》2013,(7):463-463,434
中国沙漠化土地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分布带,土地沙漠化速率不断加快,作为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沙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而且呈扩展的态势。本文通过介绍沙漠及沙漠化成因认识到沙漠化扩散所导致的生态、社会、经济等严峻问题,对沙漠化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对沙漠化治理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甘肃环县沙漠化时空演变及风险性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甘肃环县1975-2015年的遥感卫星影像, 1981-2015年的植被指数数据和气象数据,通过目视解译、线性回归模型拟合等方法,得到环县40 a来沙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未来35 a不同时期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沙漠化风险预测结果 .结果表明,从沙漠化的时空演变来看,环县沙漠化总面积在1975-1995年呈增加趋势, 1995-2015年呈减少趋势;沙漠化程度在1975-1985年以中度沙漠化为主, 1995-2015年以轻度沙漠化为主.环县未来沙漠化风险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从气候变化情景来看,在代表路径浓度(RCP)为4.5情景下,环县未来沙漠化风险最大, RCP 6.0情景下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5年至2010年间7期遥感影像数据为信息源,通过目视解译提取若尔盖高原土地覆盖,在GIS空间分析功能支持下,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景观时空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65~2010年间,研究区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呈持续增加的趋势,且对环境变化产生双面效应,即以2000年为时间节点,区域生态环境呈现先恶化后恢复的发展趋势;其中,2010年相对于1965年农田、草地、城镇和荒漠的面积呈增加的趋势,而森林和湿地的面积呈减少的趋势;2000年后湿地面积萎缩速度明显减缓,且荒漠面积也呈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郭鹏  王小军 《甘肃科技》2012,28(16):4-5
甘肃省河西地区是我国沙漠化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现有沙漠化土地面积1166.5万hm2.土地沙漠化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为了防治和减轻河西地区的沙漠化危害,提出了几点防治对策:首先是加强法制建设,保护现有沙区植被;其次是科学制定规划,确保治理工作有序开展;第三是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生态移民,建设小城镇;第四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第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