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谢朓诗风接受史上,李白、杜甫的审美接受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李白称赞谢诗“清”的一面,对其“绮丽”的一面似不以为然,但他的诗作却实际上合理地接受了“绮丽”之美,为谢诗的更全面深入接受开启了大门;而杜甫,则既推许谢诗的“清”,又完全接纳谢诗的“丽”,从更客观全面的艺术价值角度审视关照谢诗,其诗作全面接受了谢朓的诗风,从而完成了谢诗诗风接受的转关。  相似文献   

2.
张明同志认为,薛涛的《西岩》诗证明李白确实到过万县并登过西岩。他的说法是有根据的.“骑鲸客”指李白,在杜甫、贯休等人的作品中都有反映。诗题“西岩”当指万县之西岩,亦即今之万县太白岩。因为简阳、资中等地的西岩李白都未曾游览过。从《西岩》诗中的“如雨声中停去马,夕阳影星乱鸣蜩”看,《西岩》诗还可能与《九日遇雨二首》是同一天作的。  相似文献   

3.
在谢朓诗风接受史上,李白、杜甫的审美接受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李白称赞谢诗“清”的一面,对其“绮丽”的一面似不以为然,但他的诗作却实际上合理地接受了“绮丽”之美,为谢诗的更全面深入接受开启了大门;而杜甫,则既推许谢诗的“清”,又完全接纳谢诗的“丽”,从更客观全面的艺术价值角度审视关照谢诗,其诗作全面接受了谢朓的诗风,从而完成了谢诗诗风接受的转关。  相似文献   

4.
就外延看,“形”指有形,“象”既可指有形,也包含无形。从实质层面看,形是既成而不能变化者,象是能变化者。形偏于“形状”义而不及内在之生机、生命、精神。或者说,形之内无“对”,形只与形之外的他者相对,形的动因往往被理解为形之“上”者、“前”者。象皆有“对”,即内含相反相成之“对”,故而“象”既指外形,也指内在之质、生机、生命、精神。形与视觉对应,象则是对内外之形的精神(对“感”)呈现。“象外无道”,及“形上”“形下”等观念正基于形与象内涵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诗言志,这是千真万确的。从宋江的诗作中,就不难看出宋江的志趣。一宋江“志”在何处?看看宋江颇为得意之作吧。浔阳楼上,宋江题了一首《西江月》、赋了四句诗,认为表达出了他的“志”,于是毫不迟疑地大书了“郓城宋江作”。在题这词,诗时,他那自鸣得意之状,真不可一世了,既“自看了,大喜大笑”,又  相似文献   

6.
从《寄东鲁二稚子》看李白的儿女亲情闵尊蕃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历来少有论及他的儿女亲情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李白的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山水诗,游仙诗等构成了其创作的主要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留下的主要印象是“笑傲王候”、“佯狂放诞”、“飘然有超世之心”...  相似文献   

7.
当 联 合 国 改 革 成 为 焦 点 时 , 有 一 个人 自 然 就 成 了 焦 点 人 物 。 他 就 是 联 合 国秘 书 长 科 菲·安 南 。他 正 面 临 着 他 自 己 说的 “火 门 ”:“通 过 一 扇 火 之 门 ,我 们 进 入了 第 三 个 千 年 。 今 天 ,在 9.11之 后 ,我 们看 得 更 远 更 清 楚 , 更 加 意 识 到 人 类 是 不可 分 割 的 。 ” 在 联 合 国 的 新 闻 发 布 会 上 ,“是 否 会辞 职 ”这 个 问 题 被 记 者 明 确 提 出 。安 南 的反 应 多 少 有 些 不 耐 烦 :“该 死 ,不 ! ”不 管媒 体 怎 样 看 待 秘 书 长 不 常 见 的 用 词,但毕…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借林黛玉教导香菱学诗,显示他的关于诗歌创作的见解:一是:先从几家著名的诗人作品里读上几百首,“细心揣摩透熟”,做个“底子”;然后,是广泛地“一看”古代优秀诗人的经验。林黛玉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五言律读一二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王易)、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这番话,我们应该领会她的精神。意思是说:先对王维、杜甫、李白的诗细心揣摩透熟几百首,做个底子,以后旁及陶、应、谢诸家,融会而贯通之,这样就不愁不会咏诗。黛玉讲的是学诗的基本功,先对王维、杜甫、李白三个著名作家  相似文献   

9.
(一)论名家之起原 (二)论法家之起原 (三)论阴阳家之起原 (四)论道家学说所受隐士人生态度之影响 (五)论刘欢诸子出於王官之说 在原儒墨一文中;我说:“道家之学即出於隐士,已详於余之中国哲学史中。此外阴阳家者流,出於方士;名家者流,出於辩士Z法家者流,出於方术之士;当别论之。”本为即继续庐躯讨论此诸家所自出。读本篇者须先看原儒墨,(原儒墨一文,见水学报第十卷第一期) 一论名家之起原 在原儒墨一文中,我说:“名家者流;出於辩士。”依现在我的意见,辩士一名,虽为先秦书中所常见,但似指一般“能说会道”之人;而非社会上确有一种人,称为…  相似文献   

10.
《文选》除诗、赋之外,共收文35类,其中的册、令等8类各仅收文1篇,入选条件极苛严。但“书”类却收录了18人24。篇,数量为《文选》文之冠,足见书类名篇之夥。书体的日用性、私家性及其规范的宽松性、表达的自由性是其体作者和作品如此众多的重要原因。书体名篇的产生,除了一般的主体素质要求之外,有其特殊规律:作者因外部摧折形成的情感发酵至临界点,借口或决口同时形成时;人际关系良好的讲究友谊的时代氛围的驱使;书信的施者与受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距离;征战频繁或政治动荡时代的需要;饱学上司的激励作用。从作者角度看,书有自撰与代拟之分;从施受关系看,有友与敌之分;从缘起上看,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从情调上看,有乐与苦之分,均以后者为主。  相似文献   

11.
长沙王葵园先生治汉书数十年,成汉书补注百卷,其书取情用弘,便于学者,几于家有其书矣。先生晚年又为范蔚宗从汉书集解:范书博奥固不及班书,清儒治之者亦不逮治班书之勤,故集解所取材既不能如补注之宏博;而先生成书仓卒,又不如集补注时编摩之久,故以集解视补注,似有逊色焉。余读其书,自官本考证以下,清儒之治后汉书者,虽大致皆已采撷。而如钱大昭之后汉书辨疑,侯康沈铭彝两家之从后汉书补注补,行世已久,集解竟未采入;及书成后,黄山君为之校补,始为补采。又汉书补注颇采清儒笔记之及汉书者:如姚氏之惜抱轩笔记,俞氏之湖楼笔谈等,而集解似未能…  相似文献   

12.
读《离骚》     
一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的代表作,甚至后世把模仿《楚辞》的作品称为“骚体”,可见其影响之大,代表性之强。屈原死后,其作品广为流传,学者竞相研读、注疏。从西汉刘向父子始,历代不乏治“楚辞”者,清蒋?说:“论《楚辞》者,向称七十二家,古与堂又增之为八十四家。”这是蒋北就他之前说的,从蒋至今人,当有百家之多。且攻《楚辞》者,治学严谨,博引旁证,力求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蒋?的《山带阁注楚辞》,引书四百三十种,今人朱季海的《楚辞解故》引书一百七十余种,游国恩的《楚辞概论》,引书一百三十一种。尽管治《楚辞》者如此用心,但有些问题至今仍没有解决,甚至连题目的涵义也没有达成共识,更不要说对语词的诠释了。  相似文献   

13.
宋代史学家郑樵曾言:“书有亡者,有虽亡而不亡者。”这里“虽亡而不亡者”即指原书已佚,而书中部分章节、语句保存在其它一些书中。祁承璞也在《澹生堂藏书约》中说:“如书有著于三代而亡于汉者,然汉人之引经多据之;书有著于汉而亡于唐者,然唐人之著述尚存之;书有著于唐而亡于宋者,然宋人之纂集多存之”把保存于其它书中的某一佚书的资料辑录起来,让原书重现于世,由此导致辑佚风气的兴起。辑佚始于宋代,黄伯思曾从马总《意林》、李氏《文选注》、鲍照《舞鹤赋》中辑录出《相鹤经》。现存最早的辑佚书是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15.
王辉斌教授的《唐代诗人探赜》(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是其计划中的“唐代诗人研究四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三部曲”分别为:《孟浩然研究》、《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其间,他还出版了与“三部曲”关系密切的《唐代诗人婚姻研究》。这四部著作与《唐代诗人探赜》一道,共同构成了王辉斌先生唐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框架。《唐代诗人探赜》一书的体系性很强。从内容上来看,本书与前“三部曲”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前“三部曲”主要是对盛唐三位大诗人孟浩然、李白、杜甫的研究考索,而《唐代诗人探赜》则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对整个唐…  相似文献   

16.
谢朓,字玄晖,是齐梁时最杰出的诗人。他生活在政局动荡,形式主义浊流泛滥诗坛的时代。而谢朓的诗作却以其“清丽”之美倍受人喜爱。谢朓诗中抒写的感情大致不外是:忧世之叹、思乡之情、隐逸之志、欢聚之喜。而这些感情又经常是互相联系,交织在一起的。通过这些诗,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和诗人追慕的清逸情趣。而诗人写得最多,又最为擅长的则是以写山水景物为主的五言诗。他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  相似文献   

17.
《大宗师》篇所描绘的“寥天一”人生境界,给人以心灵羁绊大解脱的慰藉愉悦,假使单就这意义上看,《大宗师》置于内篇之中,自有其独特性,似乎不可或缺。但以《大宗师》篇文字与内外各篇相较看,就如读没一字无来历之诗,通篇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文字重出者如“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大宗师》)与“瞽者无以与夫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逍遥游》);有明显因袭关系者如“临尸而歌”(《大宗师》)与“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至乐》)。属于前者,至少可举出十余例,  相似文献   

18.
心烦的林局长王小林是某县煤炭局的一位年青但资深的局长,头脑精明,为人随和,人们爱称他“小林局长”。一次,小林局长到长沙出差,与他多年的老朋友德哥聚会。德哥拍着小林的肩膀说“:最近我策划编纂了一本书,对你们的工作有帮助,你顺便带些回去。”小林局长问“你又有大作了?”德哥回答“:不是,这是一本指导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工具书,由我们谢局长亲自指导编写,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珮云作了序哩。”小林局长答应“:好吧。”小林局长把书装好,驱车上了返途。路上,他看见后车厢满满当当的书,心里不禁涌出一丝烦恼“:这么多的书,让我销给谁去?”…  相似文献   

19.
“言为心声”,谢脁的作品也正是他矛盾人生心态的反映。一方面他拥有优游富裕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面对复杂的社会,他惆怅郁闷。笔者试图去解读谢脁作品中富贵气下的惆怅之情,即抒写他那种雍容优裕生活之中忧谗畏祸、思乡怀归、精神苦冥等怅惘心绪,并由此进一步深入了解谢脁乃至整个南朝时期士人的生活境遇。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里人家”的黟县始建于秦,距今二千三百余年,据《清史·地理志》载:[县以黟山名,即今黄山也]。她位于安徽省南部,北枕黄山南眺白岳,东邻历史名城古歙,西通九华山。黟县方言,含带古音,悦耳动听,独具一格,黟县民俗,古朴纯真,丰富多彩,更兼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小桥流水,阡陌交错,优雅静谧,素有世外桃源之称。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古黟时曾赋诗赞美: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