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瑶族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里,有一种"汉化"的心理倾向,他们已经把汉文化的许多因素如汉字、汉地道教等等,吸收进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直到把它们作为一个瑶族的文化客体再度出现.千百年来,瑶族的"汉化"心理,一直影响着瑶族的教育.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广南县那洪村这个蓝靛瑶村社的定点调查,考察瑶族的"汉化"心理与教育的互动关系,考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河南是大宋文化的起源地、兴盛地,宋文化资源积淀深厚,河南省的宋文化研究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深刻认识宋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多种渠道传承大宋文化,创新思路开发大宋文化,从中汲取历史智慧,实现历史文化资源诸多价值的有机统一,有利于促进现代文化的繁荣和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夏政权的汉化进程,对党项民族的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宋夏之间战略形势的变化。在汉化初期,中原封建文明的影响是非常积极有效的,极大地推动了党项民族政权封建制度的形成、确立和巩固,为西夏政权的统一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使西夏在与宋的军事冲突中保持着明显优势。但随着汉化的日益深入,党项民族早期的许多特性和传统逐步丧失,封建制度内部的腐朽性渐渐凸现,对宋的战略优势亦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4.
今人研判宋儒对佛教的态度不外三种:一是排佛,二是吸佛,三是表面上排佛、背地里吸佛。而叶适认为,宋儒的佛教态度实际上也是一种处理佛教与儒学关系问题的策略,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望而非之”“尽用其学”“以其意立言”。叶适对宋儒处理儒佛关系策略的检讨不仅展示了自己思想观念的独特性、健康性和智慧性,而且为理解周孔以后的儒学纯正性、宋儒在整合儒佛关系中的作用及限度、儒学与佛教在宋代新儒学中结合的形式和程度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元代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刺吉以其显赫的地位与权势,深受汉文化之影响,结交和提携了一大批汉族文人学士,召集了“天庆寺雅集”等,对元代蒙汉文化文艺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其进行研究,在整个元代蒙汉文化关系及元代艺术史研究方面具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为开封主要旅游演艺项目之一,《千回大宋》在短暂的市场繁荣后就渐显疲态.通过分析开封旅游演艺的总体发展及《千回大宋》的特色与不足,综合认为《千回大宋》未来的有效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破除阴影屏蔽,重塑演艺形象; 2)凝练演艺内容,提升演艺品质; 3)丰富演出形式,提高观演效果; 4)提升服务意识,完善营销网络.  相似文献   

7.
敦煌地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但汉文化居主导地位。唐宋敦煌民俗佛教是汉传佛教儒教化的结果,糅有藏传佛教道教化的因素,集佛菩萨、祖先、天神崇拜三位于一体。研究唐宋敦煌民俗佛教应立足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汉文化。  相似文献   

8.
墨子里籍自清以降,以毕沅、吴亿、刘蔚华为代表的"鲁阳说"和以孙诒让、张知寒为代表的"鲁国说"之争,至今尚无定论。通过对《墨子.公输》篇中墨子"止楚攻宋"时,楚国的国势与年代;楚故郢的地理位置;"子墨子归,过宋"之意蕴和墨子"止楚攻宋"的行程路线,潜心研究和文献考证,参考地方志记述印证,经过十几年对各地的走访和实地考察,获取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最终得出墨子是鲁阳人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浙江湖州皕宋楼为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楼主陆心源不仅以收藏宋元版本之众著称,而且以开放、捐赠、借人和刊刻等方式为士人所用,这是他在收藏和学术成就以外对社会的又一贡献。究其思想原因,一是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二是西风东渐的社会潮流所致。  相似文献   

10.
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地区的战乱、动荡,打破了以前鲜明的民族畛域,汉人大量北逃,北方民族则乘乱内侵。这使汉文化如潮水一般涌入北方民族社会。其中,汉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对北方民族成员尤其是将帅、君主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儒学理念尤其是伦理观逐渐由浅入深地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打下了烙印,使他们逐渐摆脱了愚昧及原始性,而接受了儒学倡导的孝、忠、礼、信等伦理、政治观念,逐渐汉化。这对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深化无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从汉人家族社会研究、家与日本社会结构研究、汉族与少数民族互动、生态与多元文化等四个层面剖析家、家族与社会结构关系方面的文化认知及应用实践,并针对新出现的家庭现象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2.
汉族和瑶族是桂东北的两大民族,自隋唐以来,两族就毗邻或交错杂居,经济文化上有着密切联系,民国时期两族交往进一步加深。从探析桂东北瑶汉民族的来源及分布出发,概述了民国时期两族的经济关系,认为桂东北瑶汉民族有着广泛的经济交往和频繁的商贸活动,这对两族尤其是瑶族的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对增进瑶汉民族间的了解,加强瑶汉民族团结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代满汉民族的交往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满族贵族凭藉权势,通过多种手段,获得大量汉人,采取强制措施,迫使旗内汉人迅速满化,但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经济,化落后,人口很少的满族人,吸收了大量的汉族化,又使八旗人员在清代中晚期大量汉化,所以,满汉交往与融合,成为清代满汉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虞常等中原人口在匈奴社会里的实况,诺颜乌拉墓葬中出土的实物皆说明:两汉时期在匈奴地区匈汉人民之间。不存在相互敌对的思想意识。匈奴南下入塞“寇盗”中原边郡是不争的事实,但其目的是为生存而获取经济物资。匈汉争夺只是发生在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双方关系的主流是和平相处、互通有无。  相似文献   

15.
论两汉王朝西南边疆开发中的人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我国历史上实现了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统一.边吏作为汉王朝派往西南地区的最高管理人员,在协调汉王朝与西南边疆民族的关系、稳定边疆局势、传播内地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试从边吏对西南边疆治理所取得的实效,分析两汉王朝西南人才开发运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注重协调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处理其根本目标和原则,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该充分发掘这个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使之向现代转化,并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普遍信念。  相似文献   

17.
作文与情感的关系,《诗经》最早涉及。之后,汉代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有“情者,文之经”、“辞以情发”之说,而唐代柳冕提出的“文生于情”的观点最为著名。这些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情感与写作的关系,强调了情感对写作的重要意义。由于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因而文章中的情感与读者也就有了关系。这种关系,前人总结为“情生于文”。但“情生于文”却不易做到,是需要一定写作功底的,若注意“文情贵独”,掌握一些表达情感的技巧,则“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  相似文献   

18.
朝鲜族来源于朝鲜半岛,是较晚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少数民族之一。从东北边疆开发历史来看,朝鲜族与从内地来的汉族及当地的满族,构成了东北地区的三个主要民族,其中朝汉民族关系是民族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从朝鲜族迁移初期开始,各民族总体上不存在对抗型民族关系,而是处于相对封闭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族关系趋于开放型阶段。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体制的转变,朝鲜族与兄弟民族的关系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朝鲜族与汉族及其他各民族的关系越来越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将不断巩固和发展,这是朝鲜族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西南民族关系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研究成果颇多,尤其是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研究的比较多。不足之处是大部分研究成果在时空上往往局限于古代(1840年以前),涉及近代的很少,有之,则往往又以政治史为主。至于中国近代西南民族关系史的研究成果就更少,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