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戏剧翻译对戏剧的传播有重要的作用。表演是戏剧创作的目的,为实现戏剧的顺利传播,戏剧翻译中应注意可表演性。译者在翻译戏剧文本时,应综合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期待,目的语文化的归化作用以及舞台效果等因素,以实现译文的可表演性。  相似文献   

2.
戏剧翻译作为翻译研究中一项饱富特色且意义重大的一块领域,长期以来不乏众多翻译研究者的孜孜探索。戏剧翻译是文本的艺术化过程还是艺术的文本化过程一直是众研究者争论不下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对苏珊·巴斯内特等人戏剧翻译理论的梳理,重点提出“可表演性”和“可接受度”两个戏剧翻译不可回避的探索原则,将戏剧翻译的艺术和文学考量结合起来,以期为此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
戏剧翻译之目的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戏剧翻译被等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翻译,"对等""忠实""信"成为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然而,戏剧不同于诗歌和小说等文学形式,它更加关注言语传递的即时性、舞台表演性和交际性。因此,一部戏剧译本成功与否应该以是否达到了上述目的和翻译是否充分来作为其衡量标准,在这方面,目的论为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可表演性"作为戏剧翻译的准则是西方戏剧翻译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围绕苏珊·巴斯奈特在"可表演性"问题上的立场变化,剖析了巴斯奈特戏剧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前后主张以及立场变化原因,力图揭示巴斯奈特戏剧翻译观的构建基础、理论缺陷以及对中国译学理论研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翻译中的过分强调二元对立的一方,忽视文本意义是多层次的,从而容易导致片面性的错误;从意义的多层次性出发,探讨戏剧翻译中的问题主要是选择的问题;明确提出影响译者选择的因素有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类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的翻译课应定性为翻译教学。对比大纲的要求,翻译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翻译课是一门实践课、技能课,教学中应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同时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采用多种手段增强学生翻译能力。翻译测试要题型多样化、手段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戏剧翻译不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受到的关注与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文学翻译研究,主要原因是戏剧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同时它的本质又决定了戏剧是为了舞台表演并且由观众欣赏的表演艺术。将傅雷的神似学说引入舞台戏剧翻译,以戏剧的表演性为出发点,探讨了在舞台戏剧翻译过程中,以神似学说为指导和评价标准,再现戏剧语言特点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相似文献   

8.
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同时具有文学性和舞台性。戏剧翻译的对象是身处在一个有限时空内的观众,因此,其语言要求做到简洁、准确、前后关联并且口语化。从语言生成的角度来看,戏剧语言的产生要遵循哲学家保罗.格赖斯所提出的"合作原则",符合这一原则中对语言在量、质、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金鑫 《科技信息》2009,(28):I0157-I0158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戏剧具有双重属性一舞台性和文学性,因而戏剧翻译一直是翻译理论与研究领域里一个难解的话题。本文试从语境因素入手,具体探讨戏剧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并且通过对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中的事例进行研究和分析,尝试得出这样的结论:译者应该考虑语境因素对戏剧翻译的影响,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作,同时还要考虑舞台演出效果,成功的戏剧翻译应该是文学性和舞台性两者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戏剧对白完全由人物对话构成,是戏剧语言的灵魂。在处理人物对话中的文化因素时,译者应考虑到文化障碍与译入语的语言传统等问题。本文是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解读戏剧对白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閮搏鑻ユ槸涓€浣嶅湪涓浗缈昏瘧鏂囧鍙蹭笂鍗犳湁閲嶈鍦颁綅鐨勭炕璇戝.浠栫殑缈昏瘧鐞嗚涓庡疄璺?鐗瑰埆鏄瘲姝岀炕璇戜笌鎴忓墽缈昏瘧鐨勬垚灏?涓嶄絾褰卞搷鐫€鍒涢€犵ぞ,涔熷奖鍝嶇潃涓€涓椂浠g殑璇戝潧鍜屾枃鍧?瀵归儹娌嫢缈昏瘧鎬濇兂鐨勭爺绌?灏嗘湁鍔╀簬瀵?浜斿洓"鏂版枃瀛﹀強"浜斿洓"缈昏瘧鏂囧鐨勭爺绌?涔熸湁鍔╀簬瀵逛腑鍥界幇浠f枃瀛﹀彶鍙婄幇浠g炕璇戞枃瀛﹀彶鐨勬⒊鐞?  相似文献   

12.
论郭沫若的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是一位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特别是诗歌翻译与戏剧翻译的成就,不但影响着创造社,也影响着一个时代的译坛和文坛。对郭沫若翻译思想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五四“新文学及“五四“翻译文学的研究,也有助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及现代翻译文学史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绘画和戏曲,虽属不同门类的艺术,但所体现的“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写意”“摹情”的艺术观,“传神”的审美追求,“意象”的形象思维,“虚实相生”的手法等民族美学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富宁土戏的诞生,有古老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的孕育期,最早可追溯到它的第一个腔调[哎咿呀]还是山歌形态[咿呀哎]的阶段,即明朝天启年间皈朝开街以前。到清朝康熙年间,一些壮族民间艺人开始利用从山歌调转化过来的[哎咿呀]说唱故事,到雍乾年间,这种说唱发展成演唱的板凳戏、街头的化装表演。嘉道年问,周边广戏及桂剧、滇剧等剧种兴起,壮族艺人们或通过"走出去"、或通过"送进来",大开眼界、大受启发,于是逐步将所看来的戏改编为土戏,至此,富宁土戏基本形成,形成时间大约在道光年间(1821-1850年)。  相似文献   

15.
该文回顾了我国翻译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语文学研究阶段、结构主义现代语言学阶段和解构主义阶段,展望了将要进入的建构主义阶段,指出了不同阶段有代表性的翻译标准。从翻译标准的演变,可看出我国翻译研究正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用价值论探讨翻译批评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用价值论研究翻译批评标准的合理性。综合了吕俊、温建平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说明了翻译批评标准的多元性和系统性,指出翻译实践中译者应综合考虑原著与原著作者、译著与译著作者、翻译批评者与批评客体之间等几组价值关系,最后以这几种价值关系为出发点讨论了其对本科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