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我国的婚姻法第32条确立了"夫妻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唯一法定理由。学界存在"感情破裂说"与"婚姻关系破裂说"两种对立观点。笔者认为学界已对"夫妻感情破裂"这一理论作出了有力的反驳,从法律的调整对象和立法技术的角度而言,将法定离婚理由确立为"婚姻关系破裂"更优。 相似文献
4.
邹高铃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2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婚姻纠纷案件在民事纠纷案件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文章将我国现行法定离婚理由体系置于我国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上,结合西方国家立法经验,对其优点与不足进行了全面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预售商品房交付和所有权转移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针对房地产开发商在预售商品房交付中履行义务存在法律缺陷问题,提出了建立以产权证作为核心要件的交付制度. 相似文献
6.
7.
我国现行法定离婚理由,经过30多年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发展和完善,最终是将夫妻感情破裂作为原则的。反思我国现行法定离婚理由,在立法原则上,应当以"婚姻关系破裂"代替"夫妻感情破裂";另外,我国现行的离婚理由立法,不但给当事人举证带来困难,而且对无过错的一方当事人也缺乏有力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9.
汪茹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2,(1):48-53
作为《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新设制度,离婚冷静期的立法目的在于减少草率离婚,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然而,离婚冷静期制度的适用规则存在不完善之处,相关外部的配套制度规定尚不健全,同时该制度暂不为部分社会公众所接受.对此,可以采取默认适用规则、区分适用规则与调解制度配合适用,并通过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10.
11.
新婚姻法中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使法律对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更加有力,使司法机关对相关案件的审理和判决有了更为清晰的法律依据。但是,该制度在理论上还存在诸多缺陷,对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近代汉语修辞词语的特征是与其邻近词汇现象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首先,修辞词语是一种词汇现象,其词义带有与生俱来的修辞味;其次,修辞词语词义与语素义之间的关系是综合型的,其词义引申具有简洁性,此外还具有缤纷的色彩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建秋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1):37-39
老舍创作<离婚>时的心态是冷静的,但冷静中又不乏热情.就该小说中的两个典型人物"张大哥"和"老李"进行了分析,指出老舍虽然是以冷静的笔调来描写人物的生活,展示人物的性格,但却倾注了无比的热情去关注这两个人物的命运,去关注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老舍采取这样的创作态度引发了读者不少的思考和疑问. 相似文献
15.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新《婚姻法》增加的一项规定,它既是婚姻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文章就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适用程序、赔偿范围、赔偿金额的给付方式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容乐观,主要存在权利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以政代法思想根深蒂固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文化弱化了农民的法律意识、农村经济滞后了农民法律意识及农民利益诉求失败损害了农民法律意识。当前时期.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加快农村法治文明进程,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法律成为农村农民生活的内在需求,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普法活动,三是完善农村立法,为农民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李涛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1,(4):106-109
受到当前就业大环境的影响,近些年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是很理想。综合分析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主要是各高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从而影响了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以期完善我国高校法... 相似文献
18.
使用不同的国际贸易术语意味着买卖双方承担不同的义务、责任及风险。采用何种贸易术语,既关系到双方的利益所在,也关系到能否顺利履约。不同贸易术语相对于买卖方的风险点划分各有不同,因此根据交易的具体情况,审慎、合理地选择国际贸易术语能使进出口商有效的防范和降低贸易术语本身的局限性或出口商利用贸易术语进行欺诈所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景德镇传统陶瓷行业用语是陶瓷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景德镇方言研究的重要内容,值得深入的探讨。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对景德镇传统行业用语的构成方式进行初步的例析,以期能对该课题的研究起一点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凌燕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5):20-26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作为促进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的一项制度改革,被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然而我国由于制度环境尚未完全形成,政府在实施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存在着公共服务界定不清、非营利组织发展遭困,政府监管和服务意识缺失、程序不规范等问题,甚至引发权力寻租、腐败、损害公众利益等风险.为此,必须通过法律规制,明晰公共服务外包的范围、界定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社会的责任边界,以保障公共服务外包的良性运作与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