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金属履带拖拉机支重轮断裂、卷边时的接触应力进行分析计算。首先,对支重轮在工作过程中的静止、重心偏离、牵引力倾斜与重心偏离3种状态进行了受力分析,并使用接触理论进行接触应力的理论计算;然后,利用 ANSYS 软件建立支重轮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3种工况下的接触应力进行有限元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整机在牵引力倾斜及重心偏离工作状态下支重轮的接触应力为最大,尤其对于 C1302机型;最大接触应力在轮缘处。接触应力的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非常接近,吻合较好,其误差不超过5%。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驱动轮系统各接触体的应力特征,应用弹性力学的公式和赫兹理论对多体接触问题的应力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了接触应力的计算方法,推导出计算多弹性体接触时接触应力的实用计算公式,并结合驱动轮系统中驱动轮和捆线以及捆线和托辊接触的实际情况,考虑各接触体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分别计算出了其解析解。为零件的设计和机构改进以及分析此系统的磨损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拟静态粘弹性和线弹性的对应原理,通过Schapery数值反演做Loplace逆变换,由正交各向异性线弹性接触应力解获正交各向异性粘弹性接触应力的数值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履带起重机在特定工况下支重轮的受载情况,并分析受载最大的支重轮和履带板间的接触力应力变化情况。方法 首先通过接地比压理论获得支重轮的载荷,然后运用Hertz理论计算轮板接触应力,最后利用ANSYS软件对轮板接触应力进行弹性和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结果 Hertz理论求得轮板间接触应力为1 345.03 MPa;有限元弹性分析得出支重轮Mises应力为800.02 MPa,履带板Mises应力为593.36 MPa,两者间的接触应力为1 477.8 MPa,与Hertz计算结果相差9.9%;有限元弹塑性分析得出支重轮Mises应力为400.67 MPa,履带板Mises应力为359.93 MPa,两者间的接触应力为1 062.2 MPa,比弹性阶段结果降低28.1%。结论 通过理论计算方法和有限元分析两种方式获得最大接触应力,两者的结果有些差别,可以看出有限元分析获得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支重轮与履带板间的接触状态会随着载荷增大发生变化,当载荷达到一定值,产生塑性变形,此时,两者间的接触应力会大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5.
通过Solid Works生成一对斜齿圆柱齿轮啮合实体模型,将模型倒入ANSYS,用有限元法计算其接触应力,说明了ANSYS在齿轮接触分析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从赫兹接触理论出发,推导了回转窑托轮歪斜时,滚圈和托轮最大接触应力比与托轮歪斜角度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给出回转窑托轮歪斜范围内最大接触应力比的列表;得出了回转窑托轮小角度歪斜,最大接触应力显著增加,便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结论.为回转窑的设计、运行状态分析、调整提供依据.图4,表1,参10.  相似文献   

7.
活塞的密封性及摩擦磨损等性能都主要和活塞皮碗与缸套内壁间所形成的接触应力有关,因此,接触应力分布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得出了活塞在静态和动态情况下,接触应力的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在改变活塞尺寸和工作压力的情况下,接触应力的分布问题。  相似文献   

8.
采用Pro/M分析软件,利用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法,对单牙轮钻头轴承内接触受力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对轴承内应力的分布,轴向载荷与径向载荷的关系,钻头结构参数、钻压与接触应力和接触面积的关系作了论述,得出了轴颈上接触应力的分布规律曲线,提出了轴承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螺旋锥齿轮接触应力的三维光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用三维光弹性方法求解螺旋锥齿轮接触应力的主要技术措施。对传统的三向剪应力差法进行了改进,并用改进的三向剪应力差法求解接触点的六个应力分量和三个应力值及其方向。测得齿轮实际接触面的情况及每个切片在接触部位的次主应力差最大值沿齿长的分布曲线。计算工作、图线绘制等均在Pc-1500机上完成。  相似文献   

10.
传动齿轮接触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SolidWorks环境下建立齿轮三维实体模型,将生成的一对齿轮模型进行齿轮啮合标准安装生成啮合模型.通过COSMOS/Works软件网格化成由节点元素组成的有限元模型,施加载荷,进行了齿轮接触应力计算分析,获得了齿轮的接触应力云图,并通过赫兹压力理论验证了基于COSMOS/Works进行有限元分析的正确性,从而实现CAD与CAE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用弹性力学位移法的半逆解法分析了一种大直径超低速铸型尼龙滑动轴承的接触应力问题。作者从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出发,通过一些近似处理,用半逆解法解出位移函数,然后由几何方程求出应变,再由物理方程求得了应力的解析解。据此,作者还给出了表征该种轴承接触区的一些参数和接触区的应力分布。本文的方法可用于大直径超低速铸型尼龙或其它非金属材料的滑动轴承的设计和接触应力校核  相似文献   

12.
接触应力分布对工作表面破坏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为分析磨损表面破坏情况,文中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三维滑块摩擦模型的面接触应力从静态到滑动的演化过程,并对平面应力的光弹实验进行比较研究。仿真得到了主应力差分布、表面接触压力分布和摩擦应力分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接触状态的改变,接触应力从集中在滑块边缘周围变成集中在运动方向前缘;载荷及摩擦系数对接触应力的影响较显著。平面应力场的光弹实验结果表明,接触应力集中在运动前方,与仿真结果一致。表面磨损实验结果表明:开始接触磨损时,滑块前缘出现最大损伤,对应的接触应力最大;随着磨损距离的增加,接触表面损伤由运动前方向后扩展,最后覆盖整个接触面;接触面所受的载荷越大,磨损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3.
采用粘弹性体Maxwell模型,利用接触理论和有限元程序对果品挤压接触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总结出一些规律。这对果品在收获、贮运等过程中分析由于接触引起的机械损伤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提供了一种有摩擦的三维弹性接触问题边界元分析方法及其前处理技术,并将此法用于一对处于啮合状态的直齿轮,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该程序使用方便,只需输入齿轮的基本参数,即可得到齿轮不同啮合位置的网格、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履带式工程车辆间隔阻尼层式支重轮振动能量的耗散,对支重轮的减振缓冲特性开展研究,建立其振动能量耗散模型.以310kW履带式推土机为应用对象,在3种典型工况下,建立间隔阻尼层式(阻尼层未间断)支重轮1/3实体有限元耗散模型.经计算发现,间隔层与约束层粘接处和1/3阻尼层端面处的应力与耗散能均较大,易导致"热软化".采用约束层和阻尼层均间断的方式对支重轮结构进行改进,经计算表明改进后的支重轮总耗散能增大,其减振缓冲性能提高;且其应力与耗散能整体均匀对称分布,降低了"热软化"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6.
根据接触问题非线性的特点,采用有限元计算与现场试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车轮与桥面非线性接触应力的计算,探讨了接触计算条件和接触求解过程.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车轮与桥面铺装层表面接触时的接触应力,得到了接触应力的分布形状和大小的规律,以及车轮作用下的局部轮压力是一个非均匀分布模式的结论.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车轮与桥面铺装层局部接触应力的计算模式,为桥面铺装层结构的设计计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精确模型下斜齿轮接触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基于Pro/Engineer的复杂模型的建模方法,介绍了建立斜齿轮精确模型的方法和步骤,将斜齿轮装配后导入已经嵌入到建模系统的有限元环境内,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已经建立的斜齿轮模型施加约束、划分网格、建立接触对,对接触应力进行精确的计算,并把分析的结果与传统方法计算得到的数据对比,为以斜齿轮为零部件的产品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精确的数据,为工程设计中发挥专业软件和计算机的优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齿轮接触对的有限元模型,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建立接触对,添加约束和加载,得到齿轮接触应力大小,齿轮应力集中主要发生在齿根圆角处,和理论计算分析对比。得出相关结论为以后齿轮接触的有限元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凸度偏移的对数母线圆柱滚子接触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1015型圆柱滚子轴承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探讨凸度偏移对滚子与滚道之间接触应力的影响问题,以合理确定对数母线滚子的凸度偏移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载荷下,凸度偏移量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否则,滚子与滚道之间的接触应力明显增大,而且接触应力分布会呈现出复杂的非对称性与非均匀性。  相似文献   

20.
回转窑轮带受力模型及接触应力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回转窑轮带的受力状态以及轮带与托轮间的接触应力分布是影响其安全运转的重要因素,为此,作者针对轮带接触的结构特点和运行特性,建立了轮带受力的力学模型,获得了筒体对轮带压力的计算公式;此外,运用力学与有限元理论对轮带接触应力分布进行了仿真研究,运用ANSYS软件计算了轮带的接触峰值应力.计算结果表明在轮带顶部、中部和支撑位置处,应力均出现峰值,且轮带工作时最危险的部位是托轮与轮带的接触处,这为回转窑的安全运转及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