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人类是自然历史演化发展的产物,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人既依赖自然而生存,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但是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又受到自然界的制约,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依存、适应、冲突与和谐。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欲和占有欲。由于片面地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利用和改造自然,往往违背客观规律,酿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苦果。随着科技发展而出现的负面影响和环境…  相似文献   

2.
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是人的世界的根本,人是创造人的世界的主体。人类中心主义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也显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奉行的是互利互惠的准则,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即使进化到今天,有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的存在也不能独立于其之外。人类改造自然、发现自然之美,自然给人类提供参照物,形成人类艺术之美的精华。自然美给人类提供美的依据,而艺术美则给人提供自我精神价值的表现与欣赏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是两者的辩证统一。科学技术揭示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逐渐从对自然的受动关系走向更加能动的关系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划时代的作用。虽然科学技术在发展和运用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也必须通过发展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只有提高人类的素质,依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在更高程度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保护者的宣传话语中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叫:爱护地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似乎成了地球的保护神。实则,地球是不可能被毁掉的,即使地球上没有了生命没有了人,地球照样转动。所谓“保护自然”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了人,“自然”也许会“活”得更好。在朝鲜半岛上就有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南北政治争端,半岛的中部留下一条长243公里,宽4公里的无人区“三八线”,“三八线”上由于撤去了人迹,森林、草地、沼泽全显得生机盎然,飞禽走兽怡然自乐,甚至连全世界只剩下寥寥数只的朱?,也终于寻觅到这块福地定居。看来,人其实又是很虚弱的,在毁掉地球毁掉自然之前,人毁掉的首先还是自己,伤痕累累的自然在与人类搏斗中将打出最后的一拳,在人类消亡之后自然将得到复苏。所谓保护地球,保护自然,保护环境,说到底只是为了保存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6.
生态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问题。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表明当代人类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中介,依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通过自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不适当地改造甚至破坏自然,自然对于人具有了日益突出的反主体效应。这一境况迫使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观与反思,提出两种理论上截然不同、实践操作亦各处窘迫的生态伦理观。解析此两种生态伦理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发展,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和“自然”是薇拉.凯瑟内布拉斯加系列拓荒小说的两大重要主题。在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上,凯瑟以深情的笔触营造了一个个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互蕴共荣的生态世界,充分折射出其崇尚自然、关爱人类的现代生态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情怀。凯瑟的生态思想主要表现在: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肯定,对人物共融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人与人关系谐和的期盼。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是绝对的精神领袖、中国文化的圣人.孔子是重“和“的,他的有关“和“的观点极具普世价值,是滋养中国文化传统生根发芽的沃土,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中国之外.他的“和“思想,关注着人与己之和,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自然之和,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比关心,包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情怀.  相似文献   

9.
前市场经济下单个的人无独立人格,前市场经济在时间上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大社会形态,人类直接依赖于生产的自然条件、依赖于自然血缘关系的共同体。大工业生产使人类在自然界中首次确立起自己的独立地位,成为与自然界相对立的、能动的存在物,同时也给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生存还是毁灭——试论鲁滨逊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滨逊的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他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畏惧、抗争和征服三个阶段。鲁滨逊与自然的关系,其实也是整个人类文明与自然关系的缩影。他表现出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既有利于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积极一面,也有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消极一面。鲁滨逊的这种自然观有着一定的历史根源。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鲁滨逊式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用生态整体主义指导人类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同时气候条件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制约作用,时代愈早表现得愈明显。河洛与海岱地区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考古学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异同,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只有适应自然,辩证地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够去改造自然,并在一定程度上战胜自然,从而使人类文化持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变迁的历史。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相应地经历了人消极适应自然、人积极适应自然到人主宰支配自然的历史变迁。目前,人类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典型特征的新型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生存的外部环境,人在一定的规律范围内利用自然,超出相应的规律,则会破坏自然,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其思想与生态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尊重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有冲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技术的负面效应是伴随着人类运用技术改造、控制自然的能力大幅度增强而逐步出现的一种压抑、否定主体生存的消极现象,它常常导致自然危机、社会危机、人的危机,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技术负面效应的产生既有政治、经济上的原因,也有理性、认识上的原因。技术的负面效应是能够消除的,其中明确政府部门和技术工作者的责任、促进技术自身的发展、增强技术伦理意识,是我们目前应当采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鲁滨逊的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他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畏惧、抗争和征服三个阶段.鲁滨逊与自然的关系,其实也是整个人类文明与自然关系的缩影.他表现出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既有利于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积极一面,也有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消极一面.鲁滨逊的这种自然观有着一定的历史根源.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鲁滨逊式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用生态整体主义指导人类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技是推进人类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革命性力量,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通过科技手段利用自然资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后疫情时代,科技进一步拓宽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界域,同时,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的生态危机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人、科技与自然之关系,正确引导科技发展的价值取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亲自然的科技构建美丽世界,才能共建美好的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部人类不断征服自然、开发资源、发展物质生产的历史,在这过程中,既有征服自然的喜悦,也有潜在的危险.发展环境科学、治理恶化的环境或延缓环境进一步恶化是历史的必然.只有加强生态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调整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生态环保意识是...  相似文献   

18.
张义 《科技信息》2010,(28):185-185
在现代生态伦理学中,自然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是人类中心论者与非人类中心论者争论的焦点与核心问题。人类中心论者以所谓的人的独有能力论证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但现代科学表明,其他生命体(特别是高等动物)也具有人的这些能力(当然有程度的不同),因此结论是:自然也具有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佛教众生平等的伦理思想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同时更深刻地阐释了所有存在的本性上的统一性,揭示了人和自然在佛性上的内在一致性,进而使得人类能够以一种万物一体的情怀去关照自然。爱护自然,因而佛教众生平等的伦理思想成为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0.
劳伦斯在小说《袋鼠》中不遗余力地讴歌自然,认为大自然是美的象征,它以自然神力昭示着人类的心灵和理想,确认和张扬着主体价值。书中对自然展开书写、对自然之子进行刻画、对黑暗之神深入阐述,认为自然是人存在的根基,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应该尊敬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生命,体现了作者极富前瞻性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