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德育总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把德育看作是一种“主体——客体”对象化的活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缺陷越来越要求对德育的认识必须有所超越。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来关照德育,德育就是师生主体与主体之间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它对克服传统德育的弊端和回归德育“育人”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在现代认识论中,所谓主体,主要是指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所以主体包括两项基本规定:其一,主体是有头脑,能思维的。“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其二,主体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谓客体则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的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上不仅表现于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而且表现于相互创造和制约。关于主客体问题,近年来逐  相似文献   

3.
在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看来应该从感性的活动,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所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仅要把客体作为主体的认识对象,更重要的是把它当作主体的改造对象。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和客体就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和认识和被认识的双重关系。艺术设计活动是自人类进入文明以来就有的活动,是我们所特有的实践方式,是我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手段、中介和桥梁。  相似文献   

4.
人的价值历来受到重视,特别在对青少年进行人生观教育中,更为广大青少年所关心.对此间题,必须在理论上槁清一些根本任认识,从而使人们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什么是人的价值?这个问题首先得从价值谈起.哲学上讲的价值指的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客体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从这种意义上讲: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依据客体的不同可以把人这一主…  相似文献   

5.
校园体育与德育教育的耦合关系使得体育具备高校德育教育实践载体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校园体育的特点及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使体育活动成为大学生德育实践载体,构建校园体育活动体系,为整合校园体育的德育资源和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信的建构包含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以及实现主客体关系统一的实践要素。文化自信各要素共同提高,协调有机发展,文化自信方可建构。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建构,主体要素体现在主体自觉、主体责任和行动,客体要素需要实现客体的强大,实践要素需要进行实践改革。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军事实践是军事主体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与军事目的,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作用于客体的物质性活动,是军事生活的本体所在及其历史生成的物质基础。将军事实践置于人类现实生活并对其逻辑把握,即将军事实践视为军事主体的存在方式、军事关系的调控活动、军事认识的物质基础、军事价值的生成机制以及政治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期较为全面地理解军事实践的内涵与作用,并对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就形成作风。作风就主体而言,可分为个人作风、集团作风和社会风气。总的来说,作风是一种渗透性范畴,而不是一种关系范畴。它的着眼点并不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具体的方式,而是主体的态度、观点以及行为的惯性。作风并不是实践、认识、价值评价和审美活动本身,但又离不开这些活动。它以这些活动为载体,作为静态的形式沉淀在主体中;并作为动态过程渗透在上述活动中,对主体的认识、实践能力的发挥和运用往往起到引导、选择、激发和调节作用。作风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反过来又可以对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施加影响,这其中包括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加强党风建设,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孟莉 《科技信息》2011,(28):31-31,33
网络德育可谓是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一种新型的人类实践活动。在网络德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把自己的需要、目的、意识以及能动性等内在力量凝聚到教育对象上,有效利用网络特点,发挥网络优势,探寻网络德育最佳途径,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互动平台,优化德育教育效率,营造网络德育施教佳境。  相似文献   

10.
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对于人而言,最大的困境是他同时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自由的有意识的人,又是被生理和社会条件所制约的奴隶.①作为客体的人受他人和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成为他人的认识对象;作为主体的人可以自由地观察和思考他周围世界中的一切.人作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人可以同时既是主体,又把自身作为认识活动的客观对象,自己对自己进行观察和思考.在这种活动中,就象他在思考其它客观对象时可以形成某种看法,得出某种结论一样,他  相似文献   

11.
"立德树人"就是要求学校在育人工作中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先"立德",再"树人",一个人可以学识平庸,但如果道德败坏,那就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后果,危害社会。所以,学校要在育人工作中重点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后布置实践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启发、德育引导、德育熏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符合德育标准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讨论数学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首先引入数学认识客体的三个层次:即现实世界的量及其关系可以看作外在于人的较原始的认识客体;作为思想事物的纯的数学研究对象是内在于人的较高层次的认识客体;界于这两个层次之间中间层次的认识客体是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的生理——心理结构。接着在分析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继承与发展,阐述了在数学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是怎样相互作用的。最后以上述的思想观点为指导,分析了数学哲学中争议较多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实践作为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社会历史运动形态。它象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物质运动形态一样,也是由物质要素所构成的动态结构。实践结构属于实践构成要素联结方式问题。在内容上,实践构成要素是主体、客体和工具三大基本要素;在形式上,实践结构是主体——工具——客体三维结构;在性能上,主体——客体功能关系是实践三维结构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14.
对"体育"概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对认识体育概念的前提条件入手,简要地分析了确定体育概念的要素,进一步阐明了对体育概念的再认识.论文认为,对体育下定义不能脱离社会实践活动谈体育,应该把体育慨念真正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来理解,从主体与客体两方面来界定体育,抓住体育的本质或精髓.拟为我国体育理论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管红 《科技资讯》2009,(23):163-163
回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20年来的发展道路,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功能的分析,提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从而,提出了如何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从辨证系统观的视角,尝试分析了当前高校德育困境,集中反映为德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突出、德育认知过程脱节且缺乏合力优势的表现成因。只有对现在所面临的困境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分析,才能找到有效解决困境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钱玉霞 《科技信息》2011,(11):I0178-I0178,I0420
德育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既是意识运动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养成过程。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转化实现的"互为主体"德育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德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互为主体"德育模式应确立"道德养成"的教育理念、优化德育生态环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化道德实践环节,建立坚实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薛存科 《科技资讯》2010,(28):190-191
目的与手段关系范畴是控制论中诸多关系范畴中的一对主要范畴,这一对关系范畴,从微观层面深化了对辨证唯物主义中实践本质及其运动机制的认识。其中"目的"揭示了实践主体人的能动性的根据和条件";手段"则揭示了"目的"在由"主体"向"客体"转化的过程中现实的物质基础,技术手段等的"人化"功能及过程。通过对二者关系的剖析,进一步揭示了控制论在"人"这个层面上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实践内容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19.
发达的互联网技术营造出一种虚拟环境,高校德育无法脱离这种虚拟环境。高校德育的虚拟环境在本质上是虚拟形式与现实内容的统一,这种环境下的高校德育与传统的高校德育存在着主体、客体与中介的同构关系。虚拟环境下的高校德育经常出现"非意图的结果",其原因可以从实践主体的心理畏惧、综合能力不足以及缺乏资源支持等主客观方面加以分析。通过构建"虚拟真实"与"虚拟自我"可以走出高校德育虚拟实践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的主导模式包括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科研院所主导型。通过对产业化主体与客体的要素分析,分别得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网络化主体”关系模型和农业生物技术化客体要素的“鸡蛋”模型。针对主客体要素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