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2.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3.
小说集《晚熟的人》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新书,主要体现了莫言对故乡中人与事的关怀.全书由十二篇中短篇小说集合而成,是莫言近年来感悟乡村变化、书写乡村人事的文学呈现.莫言在《晚熟的人》中的乡土书写呈现在自觉地消解崇高,关注到乡土图景的新变,塑造出形色各异的乡村群像等方面.在新时代乡村的变化之中,莫言拒绝陌生化和旧有...  相似文献   

4.
《晚熟的人》承接了莫言以往乡土书写的脉络,并将高密东北乡人的生活现状置于后现代视域中加以观照。作品中“晚熟”的意涵较为丰富,既指向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亦反讽了那些幼稚、极端的人,由此,“晚熟”成为后现代浪潮中悬在乡土之上的一柄利剑,正则利,反则损。在乡土社会的语境中,“晚熟”作为一种精神和文化品质展示出了丰富的历史与人性外延,同时也寄寓了莫言在后现代焦虑的冲击下对于乡土的一种怀旧情绪。  相似文献   

5.
以蹇先艾乡土小说文本为例,具体解读其乡土小说中的苦难表述及其形成取决于诸种文化的合力,开掘现代中国乡土小说精神的内在因素,对于总结中国乡土小说创作的历史经验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河南作家阎连科从写作伊始,就执著地将目光凝注在乡土,凝注在乡土这片苦难深重的大地上,他对那些苦难中挣扎的乡民的悲悯姿态和由此渗透出的悲剧意识,都体现了一位优秀的乡土小说家的素养。  相似文献   

7.
悲悯是一个积极复杂的问题,它源于感动,它是从超然的人生态度中幻化出来的。人性探索和社会关怀是莫言作品的主题词,莫言不规避对苦难、恐惧、不幸的叙述。他作品中感人至深的深切悲悯表现为:他不回避人性之弊、社会之弊,同时还不忘解答人类的生存之困、树立暖意浓浓的人性"灯塔",这些都源于莫言对美好本真人性的尊崇。换言之,在他笔下人的尊严得到彰显,人性得到超拔,在"血色和悲剧"里人们深刻体认着复杂的人性和庸常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上山下乡经历使知青文学表现出独特的乡土记忆:既眷恋那片曾经哺育过他们的热土和地上的父老乡亲,又理性地审视和批判着乡土的苦难与落后。留恋与拒绝交织在一起,苦涩中充满温馨,激情如炽却不失清醒,构成了知青文学复杂而痛苦的乡村记忆与乡土情感。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温情的"田园牧歌"派乡土小说承续了20世纪沈从文和汪曾祺乡土浪漫叙事的艺术风范和美学风格,但是刘庆邦等的创作更多地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多元与无名的一种突破,在现代化洪流和速食文化面前,"感性的乡土"是对现实的一种有意义的想象.同时,作家的主体性退却也是不言而喻的,感性的、表层的民间和谐文化掩盖了乡村生存的苦难本相,疏离了现实的审美意识缺乏向历史、文化、人性的纵深开掘更为广阔精深的文学空问的魄力.因此,此类创作虽然"起承"了京派的审美理念,但是却不能将其审美意识"转合"为直面苦难的现实现照,其问的断裂必将局限了创作的格局和深度.  相似文献   

10.
乡土语言是汉语表达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部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莫言小说《生死疲劳》在西方的影响力,以便对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提供新的文化参考,以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为视角,来探讨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中乡土语言的翻译.研究结果发现葛浩文在中西文化之间建立起了第三空间,将归化与异化杂合,从而使其译本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对葛浩文翻译策略的探讨对我们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如何处理审美原则与现实原则之间的关系,这是当代乡土小说一直面临的困境。对乡土中国现实和历史的“苦难”存在的焦虑成为主导情绪支配着作家和批评者,它不仅使作家的创作呈现出种种问题,也导致批评的方向产生巨大的偏差。阎连科的《丁庄梦》以一种简单、富于象征性的结构和语言给乡土小说带来新的启示,也为乡村重大题材的书写展示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部分中国乡土作家深感思想启蒙之艰难和民族危机的深重,在关注乡村民众的苦难时,企图探究生命萎缩的文化根源,发掘具有理想色彩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3.
墨白的乡土小说以其特有的冷色调,表达着对乡土中国苦难的个性化关注,流露出作家由于早年的心理创伤而对底层生活的怨怒和憎恶。同时,墨白对"先锋"精神的追求并非流于形式,而是坚持以现代主义的美学理念言说现实,以"地之子"的情怀表达着对故乡"绝望的热爱"。  相似文献   

14.
莫言以叛逆的姿态从民间视角切入到当代文坛,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创作倾向与历史观念的理解。他对尘世苦难的感受有着切身的体会;对善恶共存、美丑共生的现实世界有着不吐不快的披露;同时,又站在民间立场,对客观化的历史做出了主观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乡土文学创作日益陶醉于苦难叙事,其本质是作家对现实矛盾的技巧性躲避。阎连科的创作曾一度迷恋狂想中无望的乡村苦难,《受活》则显示了些许危机消解的转型。对乡土中国的困境与残缺生活展开极端描写的背后,呈现的是作家面对这个时代内心的荒凉。进入批评家的视野并且满足商业化要求的欲望在日益压榨着作家的心灵空间,在文学上表现为一种冷漠的美学征兆。阎连科小说创作的转型表明,作家不应放弃对人生的希望和对世界的敬意,从而走出对苦难失真造作的阴影。  相似文献   

16.
山西作家葛水平,在乡土作品中不仅书写了因物质匮乏造成的生之艰难,也为我们呈现了因各种因素形成的精神上的苦难,主要表现在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可悲的报复心理,以及俗世愿望的遥不可及造成的心灵之痛,尤其不吝笔墨地诉说了由两性的"性"关系引起的心灵上的痛苦与折磨。葛水平在对苦难的言说与叙写中,把表现的重心聚焦于精神苦难的书写上,写出了一幕幕精神炼狱似的精神状况,以人作为最高价值,表现出人道主义立场的生命悲悯。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从想象民间开始,实现了再造历史的目的,在这种虚构的历史时间与空间语境下,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主观化历史文本理解方式。而想象民间源于他对苦难感受的切身体会,源于他对善恶、美丑相生相依的现实世界的欲望书写,从而达到了他对客观化历史做出主观化艺术处理的文本意图。  相似文献   

18.
莫言以长篇出名,但事实上他的短篇小说艺术也极为精湛,除了《白狗秋千架》、《冰雪美人》、《倒立》等以表现人生和苦难等的名篇外,就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言,《木匠与狗》可以称得上是一篇难得的小说。形式产生意义,幽晦的人生哲理正是通过复杂多变的叙述来表现,而这种独特的方式正是使虚构变真实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潍坊学院学报》2017,(3):21-23
《丰乳肥臀》中上官鲁氏形象是解读真言作品写作意旨的门径,但长期遭受严重误读,从早期"荡妇""破鞋"的道德责难,到近期"地母""东方圣母"的神性赞颂,并不能完全透视出其母性形象的丰厚性。这是一个全新的母性审美形象。本文通过生物性、伦理学、民间三个层面解读上官鲁氏母性形象。莫言没有将母性书写简单化、脸谱化,他既将母性形象神圣化,又将母性拉下神坛,解构了母性神话。莫言透过母性形象的言说,表达了对历史、乡土、生命等古老问题的另类解读和深思,作品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20.
刘庆邦秉承"人道主义"的叙事立场和"悲哀"的叙述情感,以其小说叙事书写了乡土居民们物质匮乏中的生存挣扎、生存挣扎中的人性扭曲、人性扭曲中的存在焦虑等现实性苦难,完成了对当代中国现实生存状况的理性审视和精神透视,表达了一个作家宝贵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自觉的人文价值承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