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动态     
我校邢子文教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创新奖”200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于2007年10月31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出席颁奖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邢子文教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创新奖”.“何梁何利基金”于2006年在原“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基础上增设了“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创新奖”,该奖主要用于奖励45岁以下、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我校邢子文教授因其在螺杆压缩机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奖励.(来…  相似文献   

2.
200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于2007年10月31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出席颁奖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邢子文教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创新奖”.  相似文献   

3.
2003年12月5日下午,何梁何利基金2003年度(第十届)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周炳琨院士和生物科学与技术系饶子和院士荣获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各获得奖金20万元港币。周炳琨院士获技术科学奖,饶子和院士获生命科学奖。 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共评选出“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名、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  相似文献   

4.
2009年11月10日,何梁何利基金2009年度颁奖大会暨何梁何利基金成立15周年庆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教授荣获200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捷报传来,振奋人心,作为中国复合材料界的领军人物,杜善义院士获得此项奖励可以说是实至名归。长年驰骋在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领域,杜善义院士带领他的团队为我国国防、航天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用自己的诚恳和兢业书写了一篇篇精彩而不虚华的篇章。  相似文献   

5.
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11月15日,何梁何利基金2006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何梁何利基金第十三届颁奖大会。此次颁奖大会上共有39人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人获得今年增设的“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他们各获奖金20万元港币。国务委员陈至立为获奖者  相似文献   

6.
科学新闻     
《科学观察》2010,(1):9-9
2009年11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何梁何利基金2009年度颁奖大会暨何梁何利基金成立15周年庆典大会上,有46位科技人员荣获何梁何利基金奖:大庆油田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王德民荣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木法、杜善义、李方华(女)、夏佳文、赵东元、杨裕生、吴连大、陈晓非、张学敏、米作言、孙寰、许为钢、束怀瑞、钱忠明、程书钧、付小兵、  相似文献   

7.
1995年度我校重大获奖情况介绍1995年度,我校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积极参与、不断攻关,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和成就.不少教师获得了各类奖励.李国豪教授长期致力于推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经何梁何利基金会严格、公正、公开...  相似文献   

8.
潘慧 《广东科技》2006,(8):22-23
2006年6月29日上午,著名的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和广东省科技厅在广州市广东大厦国际会议厅联合举办了何梁何利基金第六届学术会议。广东省科技厅副巡视员刘庆茂主持了本次盛会,广州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人员300多人参加了会议。 广东省是捐款创立何梁何利基金会的何善衡、梁铼琚、何添、利国伟四位爱国金融实业家的家乡。以“网络、信息和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学术会议选择在广东举办,表达了基金会对广东省各界人士的敬意,也寄托了基金会对广东省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期待。  相似文献   

9.
学者风采     
姚福生,1932年4月出生于上海,1951年入上海 交通大学船舶动力装置专业学习,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195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波兰华沙大学学习,1962 年毕业于波兰格旦斯克工业大学并获得技术科学博士学 位。他熟练掌握波兰文、英文、俄文、德文、捷克文和 日文,在动力机械等领域基础雄厚,建树颇丰。1994 年,他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机械 与运载学部主任。1997年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 技术进步奖”。现任山东工程学院院长。 他的《扭曲叶片最佳轮周效率设计方法》的博士论 文,提出…  相似文献   

10.
正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大会于2016年6月1日在北京举行,1位专家获成就奖,33位专家分别获得工程奖和青年奖。河海大学环境学院院长王沛芳教授荣获青年奖。王沛芳教授现任河海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主要从事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4项,其中  相似文献   

11.
10月31日,200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京举行。桥梁工程专家林元培、油田勘探专家马永生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乐嘉陵等42名科学家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陈剑平等21名科学家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出席颁奖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  相似文献   

12.
<正>10月29日,何梁何利基金2014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我国52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奖励,其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和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荣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恕行等36人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李劲松等14人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从今年获奖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水平来看,国际领先水平占84.6%,其余均到达国际先进水平,再创历史新高。此外,今年有7位女性获奖科学家,占总人数13.5%,是  相似文献   

13.
《科技导报(北京)》2009,27(22):12-13
11月10日.何梁何利基金2009年度顾奖大会暨何粱何利基金成立15周年庆典在京隆重举行。“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我国石油开采领域科学家王德民院士。陈木法院士等30人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朱美芳教授等15人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相似文献   

14.
柴田 《今日科技》2010,(10):29-29
<正>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度颁奖大会10月20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全国51位科技工作者分享了不同奖项。浙江理工大学研究员郭玉海以其在纺织材料这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出学术成就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共17名)。同获此奖项的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10月29日,何梁何利基金2014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大会并颁奖。河海大学环境学院王沛芳教授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王沛芳教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  相似文献   

16.
国内新闻     
《科技导报(北京)》2007,25(22):11-11
何梁何利基金评选揭晓;内蒙古宁城发现中侏罗世蜀兽科哺乳动物化石(图);中美学者发现抗菌药物新靶点;中国科技大学揭示复铁性材料中的巨磁一电效应机制;甘肃酒泉发现亿年前昆虫化石……  相似文献   

17.
<正>马大猷(1915年3月—2012年7月),物理学家、无线电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当选第一批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房间声学简正波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我国现代声学的奠基人。主要从事物理声学、建筑声学和噪声控制方面的研究。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7年获德国弗朗霍夫学会颁发的金质奖章和ALFA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相似文献   

18.
(以当选时间和姓氏拼音为序 )孙义燧 院士孙义燧 ,男 ,1936年 12月 2 0日生 ,浙江省瑞安市人 ,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973”计划“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召集人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委员、国际天文联合会天体力学组织委员会委员 ,曾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曾获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次 ,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 (自然科学 )一等奖一次 ,2 0 0 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对具…  相似文献   

19.
基于河南省567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公平理论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索了河南省农户耕作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并按照农户家庭类型分别研究了不同类型农户耕作获得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大部分受访农户的耕作获得感较低,仅有1/4左右的农户耕作获得感较高;(2)农户耕作获得感主要受与邻居种田相比、与外出务工相比两种境况的影响;(3)在纯农户、农业为主兼营其他、非农为主兼营农业3种类型农户中,随着非农比重的增加,农户的耕作获得感逐渐降低;(4)不同类型农户的耕作获得感影响因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王筱梅:安徽师范大学毕业,曾先后获得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和山东大学的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院的在职博士后,曾承担多个国家、省级的科研项目,曾获得过国家专利,研究成果也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