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是马克思的个人理论,而这种理论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在"社会中、历史中行动的人"。  相似文献   

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要向我们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从生产劳动看待历史,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人类发展史的钥匙。因为人的第11个活动是生产劳动,是人为了生存而展开的活动。马克思研究了自己实践哲学新思想与德国思想体系之间的对立,彻底清算了自己的哲学信仰,阐述了自己的唯物史观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实践哲学诞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共同创作的第二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伦理思维的向度来解读唯物史观的前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要确立唯物史观的前提,这种前提不再是以往任意想象的抽象的个人,而是“现实的个人”,其伦理学意义在于: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合理界定是确立道德合理性的主要依据;是确立集体主义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伦理巨著。这部著作全面制定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形成,与唯物史观的成熟相一致,该书还阐发了成熟而深刻的伦理道德思想。从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道德产生和发展的根据、单个的个人利益和特殊的阶级利益与普遍的社会公共利益、批判功利论与享乐哲学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陈建波 《科技信息》2006,(10):75-7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在1845—1846年间与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哲学巨著。本文指出了《德意志意识心态》中交往的四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与民族发展的关系,与共产主义的关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本文还阐述了交往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面对全球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这一共同主题,还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展开直接批判,马克思生态观思想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间内含着必然的关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观思想,这些思想对摆脱当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漠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弱化人的全面发展和淡化意识形态性等生态困境,实现学科内容的丰富、定位学科研究的目标、巩固学科的本质属性等方面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意识形态范畴内出现了一股"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既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精辟的分析,举证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流淌着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因,直接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表征;又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分别从哲学前提、理论渊源、阶级基础等多个层面做出了意识形态性意义上的有力批判。笔者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分析与批判,既可还原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到真正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场的思想进路,又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的新视角,亦可为应对我国当下涌动的社会思潮进行意识形态批判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解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认为其中深刻阐释了人的生成性本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9.
论精神环境及其他王树彬,蒋国华(一)马克思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接着在1845年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他们关于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的著名论断,即“人创造环境,同时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不是人学的空场.《德意志意识形态》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内涵.马克思人学中的"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是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人;"人"是历史实践活动中的人.  相似文献   

11.
对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的密切关注,使青年马克思不断地深入到历史的迷宫之中去探索真相,而这种探索又是以应有和现有的矛盾为线索展开的。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一般性地确立了新世界观的基本原则,即实践(“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原则;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产及生产方式的科学阐述则使实践的原则得到本质的提升。它一方面妥善地解决了应有和现有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奠定在存在论根基上的历史生成论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2.
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以对马克思著作的源泉论解读批判为出发点,独树一帜地确立了其结构主义的马克思哲学解读方法和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凸显马克思思想中的总问题及其变化,“认识论断裂”表明了马克思思想中的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的转换,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思想和著作的如此解读,目的在于保证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纯正性,从而将其与意识形态划分界限,进而在实践中回应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问题;“保卫马克思的哲学”同时具有了保卫马克思的事业的内涵,使得阿尔都塞的这种解读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向度。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著作,也是他们第一次全面对共产主义作出论证的纲领性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著作。本文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中有关内容的分析,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论证,指出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关注和思考自然是马克思早期理论探讨的重要课题。在大学时期他通过对古代自然哲学的研究,就对自然概念作了创造性的探讨,肯定了人在自然面前的能动性。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哲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构建了一种新的辩证的自然理雏形。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都有对于正义思想的描述,基于实践哲学指导下的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是从现实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发展状况的考察出发,对劳动异化现象的揭示,提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之一。公平正义对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分配不公平问题,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语境中,马克思用"意识形态"概念指称编造幻想、掩蔽现实关系的精神力量,本质上是对社会现实的颠倒的、歪曲的反映。而在经济学语境里",意识形态"这一术语则"隐身"于拜物教观念、精神生产之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继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开辟了意识形态批判的新领域——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新"替身"——拜物教,指明了走出意识形态牢笼的根本途径——建立自由联合体。  相似文献   

17.
在哲学语境中,马克思用“意识形态”概念指称编造幻想、掩蔽现实关系的精神力量,本质上是对社会现实的颠倒的、歪曲的反映。而在经济学语境里,“意识形态”这一术语则“隐身”于拜物教观念、精神生产之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继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开辟了意识形态批判的新领域——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新“替身”——拜物教,指明了走出意识形态牢笼的根本途径——建立自由联合体。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了唯心史观的谬误,奠定了唯物史观审视历史的原则。这篇经典文献主要从人、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方式三个方面揭示了唯物史观审视历史的出发点,初步形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中,马克思通过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理论.在本质上,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虚假性是其主体特征.<形态>基本上是在这层否定意义上来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的,这层涵义一般被命名为意识形态的经典定义.<形态>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复义的,之后马克思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世俗的经济生活,意识形态批判逐渐发生理论转向,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话语空间和启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形成,大约经过《莱茵报》、《新莱茵报》和《社会民主党人报》这三个不同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期间的报刊实践和革命活动中形成的新闻思想,向我们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