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张丽 《科技信息》2011,(22):74-74
安乐死的英文单词euthanasia来源于希腊文,本意指快乐的死亡或者无痛苦死亡。我国著名的刑法学者高铭瑄将安乐死定义为:安乐死是指身患绝症治愈无望,处于难以忍受的极度痛苦之中,濒临死亡的病人应其本人要求,采取措施,使其死亡或加速死亡的发生。安乐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这是种结束他人生命的行为,人们自然无法轻易从感情上接受这种行为。然而,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试图掌握自己的生与死。在传统理念和现实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生命中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改变,比如贫寒的出身,比如痛苦的遭遇,这些都是生命中的“茧”,但有些东西人人可以选择,比如豁达、刚毅、勇气,这些都是帮助人们冲破命运之茧的生命之剑。金春明是英雄,不折不扣的英雄。但是和他接触多了,你会感觉,他更像是一只蜕变后生成的美丽蝴蝶。  相似文献   

3.
“乌鸦啼,必死人”;“老鸹叫,祸事到”。这是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的顺口遛。乌鸦爱啄食死动物、腐肉。有人说。乌鸦具有一种特殊的嗅觉,患重病的人死前虽然尚未断气,但散发出一种让人无法感觉到的气味,乌鸦嗅到了,便在树上或房顶“哇——哇——”啼叫。因此,人们迷信乌鸦啼是一种不祥之兆。我儿时看到的乌鸦,都是三五成群在树枝上相安栖息,争相啼叫,有时飞到地上特别是屠宰场的废水沟觅食,因为  相似文献   

4.
徐小明 《科技知识动漫》2010,(15):111-111,126
教学片段: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终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战争改变了人性的善与恶、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价值判断的尺度,而人性之善恶及人伦关系恰好是文学表现的中心,因此战争、伦理与文学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萌发形态的战争中,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道德判定,战争英雄的行为既是是社会理性价值判断的尺度,又是伦理道德的规范;而且,战争本身就是理性训练的最好场所,它孕育着人的理性追求之最和人性表现之最.这些都在特洛亚战争英雄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6.
做胜利的英雄容易,做失败的英雄困难。桑提阿哥面临无可挽回的失败所讲的一段话,正是失败的英雄的精神气质的写照。这种英雄主义能跨越时代、种族、地域、年龄,永远激励人们为自己从事的事业奋斗不息。对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工作的中国人,同样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阿喀琉斯为代表的希腊英雄在行为方式与心理特征方面实际上已具备了现代欧洲人的文化基因,这是人们所公认的;然而赫克托尔等特洛亚英雄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特征却呈现出浓厚的东方气质———温良敦厚,重义轻生,正象中国古代的岳飞关云长。当然特洛亚人本来就是亚洲人:...  相似文献   

8.
冯昭奎 《世界知识》2008,(18):47-51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获得了51枚金牌,位居第一。全国人民为之欢呼,视这些获奖运动员为英雄,他们的名字被人们一追追提及。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除了“体育奥林匹克”,世界上还有个“技能奥林匹克”,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都曾选拔优秀技工参加“技能奥林匹克”,夺得金牌的工人,也被本国人民视为英雄。受到很高的待遇。  相似文献   

9.
"拒绝"艺术在中西文化差异中的语用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拒绝言语行为分直接式和间接式两种。由于直接拒绝言语行为极易伤害交际双方的感情,影响人们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会选择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在“拒绝”策略的选择方面,无论是西方人的直率,还是东方人的迂回、含蓄,都是为了增进交际双方的理解和友谊,促进交际的顺畅进行。  相似文献   

10.
马尔罗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其文学创作直指:人如何面对人类必死的生存的荒诞性。马尔罗的小说有浓厚的荒诞意识,并以个体独秀的方式抗争人类荒诞的命运;马尔罗在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面对死亡的独特体验,反映了西方文化在"上帝死了"以后个体抗争死亡的个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王娇鸾百年长恨》中男女主人公死亡的情节建构有巨大的审美差异。男主人公周廷章贪财慕色,只享受色欲生活,不担负社会责任,最后难逃被惩罚而死的结局,周廷章之死是对道德败坏者的警醒,对情感游戏者的惩戒。女主人公王娇鸾追求真爱,但被人愚弄,还被世人贴上"荡女"的标签,王娇鸾选择死亡,是爱情坚持者的绝望,是对人格尊严被亵渎的反抗。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一些名妓、闺秀、女山人等女性的生存状态愈发多样化,她们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不再被排除于政治之外,而是像男性一样,极具侠士风气地挑起了救亡的重担.传统的闺秀不再拘囿于深闺,而是有了出于自我的执念,这与侠士的轻生死、重承诺义气相类似.她们展示了当时女性独有的侠士风气.  相似文献   

13.
英雄精神是各时代作者创作的情感意蕴要素。索尔.贝娄的早期作品《雨王汉德森》通过汉德森的非洲寻找精神家园之旅,突出地展现了贝娄的英雄情结。贝娄始终关注人的异化——即人被周围的环境所左右、迷失自我身份的问题。汉德森由贪图享乐的"猪"向充满勇气的"狮"的转变,寄托了贝娄对英雄精神回归的期望,他期待每个人都转变为有意识的斗士,由利己变为利他。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中,文学作品多在表现性爱中找寻“自我”,从爱情和肉欲的角度切入“人的发现”,展现人的生命强力的放荡与不羁,充分张扬个体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自由以及先驱们再造文明的道德冲动。抗战前后文学中的性爱意识趋于灭迹,文学中以展现性爱为代表的个性张扬服务和服从于民族的救亡。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面对“生死”之关,皆难以达到“认”的态度;而如果一旦达到这种“认”,也就意味着人们对个我生命即将结束这个事实承认后的接受,于是,他或她可以进入到万般挣扎之后的某种心理上的平安状态。但是,处于“认”之阶段的人.他们对死亡的接受往往是无可奈何的、非心甘情愿的、被动与被迫的,只有由对个体生命生死之必然性的“认”,上升为对人类整体生命之生生死死之必然性的体认,并最终意识到宇宙万物皆有生死成毁之必然性,人们才能获得对死亡自觉自愿的接受,并在面对自我之死时做到完全的坦然和释然,这即是由“认”到“命”的过程,中国古代儒家学者称之为“乐天知命”。终极关怀与普遍性宗教信仰缺失的中国人,面对生死之关,大多数人也只能或只有依赖“命定”的思想观念,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的儒家生死智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异化世界中英雄神话的守望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现代小说家厄内斯特.海明威以其海明威式英雄的塑造,成为英雄缺席的20世纪西方文学中英雄神话的精神守望者。置身于异己世界中的海明威式英雄,以超人的勇气和顽强的生命意志,激越地抗争异化,反叛死亡,所谓“打不败的精神”乃是海明威式英雄最好的哲学注脚。海明威式英雄于重压下仍保持优雅的风度,不仅给人以力量,而且给人以美感。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即追求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被人们以抽象人性论进行了抽象化和实体化的误解,因而产生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而马克思本人从人的双重本性出发,以具体人性论将社会理想理解为价值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这样的理解将有助于当代中国人追求自己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8.
维科的《新科学》借用古埃及人的划分体系将人类分为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尽管程度不同,但构建这一体系的主体都是“人“。每个时代的内容都很纷繁复杂,但却都以13个特征为表征,且在这13个特征之下,有一条暗线即人类理性发展的程度将三个时代区分开来。最后,社会并没有在第三个时代止步,而是以螺旋式上升的态势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小说中潜隐着一种特异现象:二元悖立。逃遁意识与时代忧虑、弱情怀与英雄呼唤、道德沦丧与人格追求这三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透露了郁达夫对社会、人和类的思考,其二元悖立的形成有多种缘由  相似文献   

20.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传达出都市年轻人在成长中对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所产生的困惑与迷惘。主人公渡边有着面对现实、超越成长的勇气,一方面又对过往岁月充满怀念,苦苦寻觅灵魂叛离都市之路,寻找失落的自我。他悬浮于理想与现实之间,茫然失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