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中世时期军记物语《太平记》中引用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故事的引用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着日本对中国文学的选择、取舍和吸收。对比中国文学中和《太平记》中李杨故事,考察出了李杨故事在日本传播的情况,了解了中日文学理念的不同,可以说李杨故事体现了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及在日本的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2.
可以说,在日本文学史上,军记物语是代表了中世文学的一种崭新文学体裁。本文旨在阐述说明军记物语产生原因及形成、演变过程中,展示日本历史上一段金戈铁马的历史场面。  相似文献   

3.
浅谈日本军记物语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以说,在日本文学史上,军记物语是代表了中世文学的一种崭新文学体裁。本文旨在阐述说明军记物语产生原因及形成、演变过程中,展示日本历史上一段金戈铁马的历史场面。  相似文献   

4.
日本中世纪的武士缔造了"挟天皇号令天下"的军国政治,近代武士——藩阀(武士阀)创建了"奉天皇之名"的军国政治,以武力扩张为基本国策。在近代军国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武士阀的代表人物、"军部的罗马教皇"山县有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代日本的军国支柱、军国精神、军国机制和军国政策等,均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邱爱杰 《科技信息》2010,(13):211-211,231
日本中世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与之前的贵族时代相比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日本佛教盛行,佛教文学频出。“画师的执念”就是著名说话集《宇治拾遗物语》中广为人知的一篇。佛教虽经由中国传八日本,但是对古代日本人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中国。中国与外来佛教相比,思想根基一直是儒教。本文通过“画师的执念”中画师“良秀”与普通“人们”的对比,探讨中世日本人的两种人物形象.进而看一看中日信仰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张佳梅 《科技信息》2007,(15):145-145,160
菊花虽源自中国,但从中发展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菊花典雅高贵,与长寿有着不解之缘,最终被确定为天皇的专用徽章。本尼迪克特借菊与刀形象地描述了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日本人既醉心于菊的柔美,又崇尚刀的锋利。但是,笔者认为,菊作为日本皇室家徽是天皇制最高权威的象征,而刀是武家文化和武士精神的象征,菊与刀更加体现了天皇和武士间对立统一的忠义关系。  相似文献   

7.
武士道不是一天形成的,武士道的世俗化也不是一日之间实现的.原本只是武士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武士道诞生后不久,便开始了向其他阶级渗透的所谓“世俗化”.8至19世纪一千多年漫长历史岁月的渗润,武家统治者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强制性灌输,农工商的模仿,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已经处于武士道德全民化的门槛上了,明治政府的“全体国民武士化,武士道德全民化”政策,不过是实现武士道德全民化的助产婆而已.  相似文献   

8.
日本武术文化的保护、发展和弘扬现状是日本民族强劲尚武精神最直接的写照。在文献考察的基础上,依据王涛赴日采访调查日记,对日本武术文化的遗存现象及发展启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日本武术与中国武术有着休戚相干的关系,日本的空手道、太极拳、相扑等武术运动的源头直接可追溯到中国古代、近现代的武术足迹;缘于日本民族对尚武的重视及发展措施的得当,其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发展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传统武术的校园传播、世界传播及K-1赛事的品牌特色、开展理念、定位独到等方面的成长路径及成功经验为中国武术实现更快发展、增强辐射面、创造更好发展轨道提供了一定的可考之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左翼文学发生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日本体验”为中国文艺界带来了新的生命感受、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异域文化,同时,它激活了中国左翼作家的强国梦想、革命欲望和建构无产阶级文化的诉求,这对于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日本精神直接来源于日本民族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精英集团和民族信仰.资源短缺的生存环境和面向大海的扩张性生存方式,是日本精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社会精英集团--武士,是民族精神的最主要创造者、体现者和弘扬者;武士精神所体现的民族信仰,构成日本精神的核心和标志性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人笔下的“日本”与“日本人”读中国作家描写日本的作品,可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悖论:“日本”与“日本人”常常处于分裂的状态,前者的美丽、令人神往与后者的丑陋、令人厌恶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在中国作家描写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中很少看到。《留东外史》(不肖生,1914年)是第一部描写中国人留学东瀛的长篇小说,写所谓的学子在日本鬼混,吃喝嫖赌,洋相出尽,但仍具强烈的爱国之心。一位精通武术的留学生叫黄文汉,专门与日本警察过不去,想方设法捉弄他们,还教训过狂妄无知、军国主义思想严重的日本军官中村清八。在武术比赛中,他智勇兼施,连挫东洋大力士,为中国人争了光。然而,同样是这个黄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国内时常出现否认侵华战争性质拒绝向中国人民谢罪的卑劣行经.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日本人的生存逻辑、神国意识以及武士精神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郭雪咏 《科技信息》2007,(22):147-148
江户时代儒家思想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渗透到日本普通民众的意识中,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武士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然而,日本武士对中国儒学中的重要观念"忠"孝"的理解却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江户时代,儒学也给武士道增添了许多适应时代的新内容。日本儒学也从初期的以为"敬"中心发展为以"诚"为中心,表现为日本儒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民族的服装的称呼。它在日本也称“着物”。和服是仿照我国隋唐服式改制的。公元八至九世纪,日本一度盛行过“唐风”服装。以后虽改变了单纯模仿中国服装的倾向,并形成具有日本独特的风格,但仍含有我国古代服装的某些特色。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人民的穿着习惯有很大变化。在明治维新以前,朝廷规定了严格的服制,不仅将军(实际的行政首脑)、大名(领主)、高级武士和中下级武士的服装各不相同,而且城镇里的老板与伙计,工匠与徒弟,农村里的地主,自耕农与佃  相似文献   

15.
王萃 《科技信息》2007,(22):119-120
自从日本文化在《菊与刀》中被界定为"耻文化"之后,引起了很多关注和评论。本文将以"耻文化"的理解为基点,从归属意识、集团心理、权威追拜、重视名誉、武士思想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日本人耻辱观的形成、表现及其对日本战争、日本社会、日本人统一文化心理的正负面影响,从而得出日本军人形成强烈的战争信念和不畏牺牲的精神根源。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日本明治维新的骨干和领导力量是下级武士。那么,下级武士为什么会由封建制度的阶级支柱,转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骨干和领导力量呢?本文拟从三方面加以分析论述。一、下级武士的经济、政治地位低下德川幕府明令划分日本社会为“士、农、工、商”的所谓四民等级。士即武士,是统治阶级,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占有全国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德川将军是日本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全国二千三百万石中的六百八十万石”。将军之下是上级武  相似文献   

17.
中日之间有着两千多年的交流史,日本社会科学文化的各个领域几乎都源自中国。中日作家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许多对方国家的民众形象。在近代日本作家笔下,中国人无数次地成为创作对象,特别是明治维新之后的中国普通劳动者、小市民等阶层。对明治、昭和、战时及战后的作品进行比较后会发现,日本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对中国平民形象的定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贺杰婵 《科技信息》2009,(23):119-119,102
樱花,纯洁美丽,然而又浓烈绚烂、气势宏大。在日本,樱花被赋与了深厚,沉重,美妙的历史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受人们的喜爱。对樱花的热爱体现了哪些日本民族精神呢?本文从日本民族精神的集团主义、武士精神、生死观和审美意识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武士道与日本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士道作为日本古代武士的道德规范,经过长期的历史浸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中,成为日本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历史上,武士道既是"杀人与战争之道",又是"忠诚与献身之道",其破坏力和创造力同样巨大。纵观历史,日本现代化道路上两次美梦成真的惊人成就,既有浸透"战争之道"毒汁的赫赫"战功",又得益于"献身之道"精神强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20.
钱展 《科技信息》2011,(12):I0149-I0150
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对日本民族性的影响颇深,尤其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精神的印痕。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绵延了一千多年,成为了日本人的道德准则,至今仍然强而有力地影响和支配着日本民族的言行。本文主要探讨武士道精神的渊源及其理论根源,借此揭示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