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丽丽 《科技信息》2011,(32):I0094-I0094,I0097
伍慧明发表于1993年的小说《骨》(Bone)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高潮。小说《骨》讲述的是关于居住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内梁家三代人的故事。小说以典型的华裔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文化差异与矛盾为主线,突出展示了三代美国华裔在身处边缘世界中的困惑、矛盾与压抑,并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他们特质的、流变的身份。其中,作为小说中新一代的美国华裔形象出现的梁家三个女儿:莱拉,安娜和尼娜在同样身处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家庭、情感、价值观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中,三姐妹截然不同的认同与选择最终导致了三人迥然的生活与命运。本文通过展现三姐妹面对中西文化尴尬时坚持的不同选择及命运,试图分析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刻画莱拉的成功,为身处中西文化矛盾,在尴尬与夹缝中的新一代华裔美国人所探寻的身份文化建构之路,即跳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正视自身的双重文化身份,自由地融入美国社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伍慧明发表于1993年的小说《骨》(Bone)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高潮。小说《骨》讲述的是关于居住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内梁家三代人的故事。小说以典型的华裔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文化差异与矛盾为主线,突出展示了三代美国华裔在身处边缘世界中的困惑、矛盾与压抑,并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他们特质的、流变的身份。其中,作为小说中新一代的美国华裔形象出现的梁家三个女儿:莱拉,安娜和尼娜在同样身处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家庭、情感、价值观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中,三姐妹截然不同的认同与选择最终导致了三人迥然的生活与命运。本文通过展现三姐妹面对中西文化尴尬时坚持的不同选择及命运,试图分析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刻画莱拉的成功,为身处中西文化矛盾,在尴尬与夹缝中的新一代华裔美国人所探寻的身份文化建构之路,即跳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正视自身的双重文化身份,自由地融入美国社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一个中国的以赛玛利》是伊顿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这部作品虚构中隐藏着真实,个案中折射着全部。本文拟通过对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自我放逐"和"社会放逐"的评述,探讨其中所蕴涵的放逐主题,并揭示造成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极为真诚地表达了作者对华裔人所遭受的精神折磨的同情和理解,进而体现了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所有华裔人被流放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把自己和母亲黛西真实的人生经历作为小说<喜福会>的创作背景和题材,并试图通过这部小说,打破女性的沉默和身份危机,调解母女之间的冲突,探索死亡与迷信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覃晓明 《科技信息》2013,(10):223-224
华裔女作家伍慧明以其小说《骨》走红美国文坛,随后,该书被"手推车奖"文选(PushcartPrizeAnthology)收录。和许多华裔小说一样,《骨》取材于伍慧明自身的生活经历,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小说讲述了居住在旧金山唐人街一个华裔移民家庭的悲剧故事。作者通过对这个移民家庭中各个成员生活经历及成员之间矛盾冲突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华裔美国人生活上的艰辛与困境。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分析来探析华裔美国人身上所承受的历史与文化创伤,以及他们走出或摆脱创伤的艰辛之路。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作家马克辛·洪·金斯顿在小说《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中就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建构以及华裔社群的建设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与探索。小说试图创建霍米-巴巴所倡导的“第三空间”,运用杂糅的策略打破主流社会强加于华裔的刻板形象,解构文化本质主义,为身处全球化时代的华裔美国人之身份建构开拓一个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付玲 《科技信息》2011,(27):157-157,144
《吃碗茶》是美籍华裔作家雷霆超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作为亚裔美国文学史中的一部经典之作,雷霆超的《吃碗茶》真实生动的描绘了二战后美国纽约唐人街的单身汉社会,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王斌来的性无能展开的。本文运用解构主义的批评方法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个真实的唐人街社会。  相似文献   

8.
龚瑶 《科技信息》2007,(11):126-126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中国佬》中穿插的十二个短小章节有着深刻的象征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小说中对华人移居美国的叙述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鬼伴”这一短小章节的分析探讨,揭示了作者在这一章节中使用了隐喻的创作手法,以预示小说人物命运的发展。“鬼伴”象征着华裔男性在美国一心追求的美国梦的破灭。小说通过这个象征性的隐喻揭示华裔男性在美国的梦想破灭和身份迷失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建立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传统,促进了华裔文学近年来在美国的兴盛。这三部小说都关注华裔关国历史关照下的种族和文化身份问题。《女勇士》等反映出了华裔三代人乡土情结的变迁,及其冲突背后的社会文化渊源。小说运用"说故事"的形式和多声部的叙事手法表现了"离散族群"身份缺失的困惑,并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多元文化共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10.
作为美籍华裔作家的后起之秀,任碧莲成功创作了一系列关乎亚裔美国人的作品,其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重新定义了真正美国人的含义。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的转变是一个美国性和中国性不断碰撞和互补的过程。一方面,中国性中异化人的糟粕在美国社会的冲击下被摒弃,另一方面,美国性中的渣滓被中国性涤荡。也正是这样的过程造就了他们典型美国佬的身份。  相似文献   

11.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通过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我们看到作者以独特的笔调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美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移民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2.
著名关籍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品《梦娜在希望之乡》讲述了少数族裔青少年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故事。小说中华裔女孩梦娜的身份建构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根据心理学家Phinney的理论,梦娜的身份建构经历了混沌原初阶段、探寻阶段和定向阶段,她在各个阶段里尝试不同的文化身份。小说通过梦娜的身份建构阐释了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流变性。这篇小说也成为任碧莲挑战美国大熔炉文化中以WASP为主统的僵化的族裔概念的宣言。  相似文献   

13.
族裔身份是族裔关系的总和。华裔加拿大作家林浩聪的小说《放血与神奇治愈》表达了新一代华裔加拿大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赞赏与偏爱,对主流社会白人文化进行反写,并把揶揄的对象扩大到与华裔同台竞争的印度裔。小说表明,即使在多元文化主义兴盛的时代,文学仍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民族竞争话语权的舞台。  相似文献   

14.
作为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其主题往往包括成长时期、学年时代、旅行、爱情以及寻找自我身份等方面.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女勇士>中大量运用了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成长的主题.然而作为一名华裔女性作家,汤亭亭又改写了传统定义下的成长小说,赋予其新的主题,因此本论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去探讨汤亭亭<女勇士>中异与传统的成长主题,以证明<女勇士>是德国成长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刘湘琦  王莉莉 《科技信息》2009,(21):137-137
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中占有突出地位,本为通过对两篇成长小说的浅析来探讨“身份确立”这一美国华裔成长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谭恩美从1989年至今先后写了五部小说,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本文从五部小说中的爱情婚姻入手,探析作者的婚姻观。文章先呈现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以及她们的挣扎;然后分析了华裔女性在美国遭受的歧视以及应对策略;最后提出,华裔女性必须要努力提升自己,自立自强,保持独立的人格,唯有这样,才能获得社会和婚姻中真正的平等。  相似文献   

17.
《唐老亚》这部作品通过梦境和现实的结合,来描述华裔小男孩在梦境中出现华工修建的第一条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经历,来揭露那段被淹没的历史,颠覆了美国主流文学中华人驯服、保守、被动、迂腐、落后的刻板形象。该文旨在浅析作品中作者对美国华裔历史的颠覆和重新构造。  相似文献   

18.
边楠楠 《科技信息》2013,(6):209-209
《花鼓歌》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黎锦扬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一出版便大获成功,并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为华裔美国文学写下新篇章。在《花鼓歌》中,作者主要描绘了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新老两代人思想观念的碰撞。而小说的结局,则表达了黎锦扬的文化之梦,那就是华裔美国人在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可以达到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美国华裔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和母女关系,着重探讨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孝爱观和教育观在美国华裔及其后代身上的传承与延续,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婚姻下男女不平等的关系,儒家敬老爱幼的传统以及中国母亲的批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其小说《孙行者》中,采用的最主要的语言策略之一就是在人物的话语中语码转换的运用。汤亭亭在《孙行者》中使用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策略,通过保存华裔群体语言的独特性以构建华裔群体的语言、文化和社会身份,同时表达作者的多元文化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