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鸟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孔子鸟是生活在1.20亿~1.31亿年前左右的原始鸟类;现共有8个种,4个属,它们均归入孔子鸟目和孔子鸟科中.孔子鸟的主要鉴别特征包括:上、下颌均没有牙齿;肱骨近段具有明显的三角脊凸起;翼指爪和小指爪均明显大于大指爪.迄今,有关孔子鸟的研究涉及到鸟类形态学、系统分类、头部颞区的演化、食性及飞行等多方面内容.由于其无以伦比的数量多、保存精美等特性,孔子鸟的许多潜在科学意义还有待揭示.  相似文献   

2.
孔子鸟是生活在1.20-1.31亿年前左右的原始鸟类;现共有8个种、4个属;它们均归入孔子鸟目和孔子鸟科中。孔子鸟的主要鉴别特征包括:上、下颌均没有牙齿;肱骨近段具有明显的三角脊凸起;翼指爪和小指爪均明显大于大指爪。迄今,有关孔子鸟的研究涉及到鸟类形态学、系统分类、头部颞区的演化、食性及飞行等多方面内容。由于其无以伦比的数量多、保存精美等特性,孔子鸟的许多潜在科学意义还有待揭示。  相似文献   

3.
王强  汪筱林  赵资奎  蒋严根 《科学通报》2012,(31):2899-2908
记述了产自浙江天台盆地晚白垩世早期赤城山组的恐龙蛋化石新类型,依据蛋化石个体较小,近圆形,蛋壳柱状层可为3层,其外层由石笋状或珊瑚状排列的次生壳单元组成等特征,分别建立2个新蛋属,1个新蛋种和1个组合蛋种:始丰石笋蛋(新蛋属,新蛋种)(Stalicoolithus shifengensis oogen.et oosp.nov.)和石嘴湾珊瑚蛋(新蛋属,组合蛋种)(Coralloidoolithus shizuiwanensis oogen.et comb.nov.),通过进一步对比,产于广东南雄盆地上白垩统坪岭组的艾氏始兴蛋(Shixingoolithus erbeni Zhao,1991)也应归入石笋蛋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新蛋科:石笋蛋科(Stalicoolithidae oofam.nov.).石笋蛋类群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恐龙蛋化石类型的组成,而且其特殊的蛋壳结构也代表了一种新的蛋壳生长和形成模式,为进一步讨论羊膜卵卵壳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实证.  相似文献   

4.
根据产自我国内蒙古宁城中侏罗世海房沟组中的1件昆虫前翅标本,建立一新属新种:赵氏修复蟌蜓(Hsiufua chaoi Zhang et Wang,gen.et sp.nov.),归入蜻蜓目(Odonata)、等脉蟌蜓总科(Isophlebioidea)、弯脉蟌蜓科(Campterophlebiidae).它是我国已知蜻蜓目前翅最长的种类,也是该目世界第四大的昆虫.蜻蜓目在二叠纪的体型小于中生代,很可能源自原蜻蜓目的竞争,而侏罗纪最大蜻蜓的前翅长于现生最大蜻蜓的前翅,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当时空中的竞争和捕食压力较小.  相似文献   

5.
中国发现侏罗纪龙骨突鸟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侯连海 《科学通报》1996,41(20):1861-1864
1995年侯连海等先后发表孔子鸟(Congfuciusornis)之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1995年秋笔者与胡耀明、王平、顾玉才和孙玉铁等在孔子鸟化石产地西南约3km处又发现一处同层位产地,采到4块鸟化石标本,两块属孔子鸟,另外两块形态各异,与孔子鸟有显著区别。其中个体最小的1件,其大小类似于现生翠鸟(Alced),它具有较发育的龙骨突,但还残存有前胸骨,这些特征都是首次发现于侏罗纪鸟类,是至今争论不休的有关鸟类起源问题的最新资料,必将给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带来新的启示,现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6.
洪友祟 《科学通报》1979,24(21):999-999
本文报道鲎目(Limulida)一个化石新种——中国鲎(Belinurus sinicus Hong, sp. nov. )。这种化石迄今已有2亿3千万余年。化石产于山西乡宁下善公社甘草山。岩性为灰白色灰黄色页岩,与三叶虫、植物化石等共同保存,系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地层。层位隶属于上石炭统山西组(C_3S)。据已知鲎类的记载,肢口纲有4个目,约20个科,35个属,但古生代之后,种类明  相似文献   

7.
安徽黄山地区上白垩统徽州组中发现了恐龙蛋一新类型.根据蛋化石呈椭圆形,在蛋窝中沿长轴定向排列,不在同一层面,长径平均为13.86 cm,赤道直径平均为10.43 cm,形状指数为75.25;蛋壳外表面无纹饰,厚度平均为0.75 mm;壳单元整体呈降落伞形、三角形或锥形,排列疏密不均,锥体呈半球形,锥体层非常薄,平均厚度为0.12 mm,约为蛋壳厚度的1/6,柱状层近内表面和近外表面分别发育伞形结构;气孔道不规则等特征,区别于已发现的其他恐龙蛋类型,建立一新蛋属新蛋种——休宁伞形蛋(新蛋属,新蛋种)Umbellaoolithus xiuningensis oogen.et oosp.nov.;并建立一新蛋科——伞形蛋科(新蛋科)Umbellaoolithidae oofam.nov.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恐龙蛋类型的多样性,同时也为皖南地区晚白垩世红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证据.  相似文献   

8.
刘一龙  纵瑞文  龚一鸣 《科学通报》2020,65(21):2256-2265
记述了新疆西准噶尔晚泥盆世早法门期月骨鱼科(属于盾皮鱼纲节甲鱼目短胸节甲鱼亚目缺棘短胸节甲鱼超科)一新属——布龙鱼(Bulongosteus gen. nov.).新属发现于朱鲁木特组上部辫状河相砾岩和含砾砂岩中,新属的主要特征是:中颈片呈前缘前凸、后缘前凹的三角形,两侧微内凹;副颈片后缘超过中颈片后缘,发育两条感觉管;眶前片加大以致形成眼眶的前背缘,表面具有较为密集的瘤点;缘片前缘加厚形成眼眶后缘, 3条感觉管呈明显"Y"字形;后腹侧片细长.布龙鱼是在新疆首次发现的节甲鱼类,也是缺棘短胸节甲鱼类在陆相沉积中的首次发现,丰富了我国缺棘短胸节甲鱼类的化石记录,扩展了缺棘短胸节甲鱼类的地理分布和生态范围,也表明缺棘短胸节甲鱼类同晚泥盆世众多鱼类一样也是一类广盐性鱼类.  相似文献   

9.
辽西早白垩世今鸟亚纲两新属与现生鸟类的起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周忠和  张福成 《科学通报》2001,46(5):371-377
报道发现于辽宁省的两种新的中生代今鸟亚纲的鸟类化石:马氏燕鸟(Yanornis martini gen.et sp.nov.)和葛氏义县鸟(Yixianornis grabaui gen.et sp.nov.)。它们代表了今鸟亚纲在早白垩世纪已知最完整的化石记录。在形态特征上,这两种鸟类较今鸟亚纲的辽宁鸟进步,与另外两种今鸟朝阳鸟和松岭鸟比较接近。与早白垩世的其他鸟类,如孔子鸟、辽西鸟和始反鸟等相比,燕鸟个体较大,头骨显著伸长;它还具有相对较长的前肢。今鸟亚纲化石新的发现表明,在早白垩世,无论是与现代鸟类关系较远的反鸟亚纲,还是包括现代鸟类共同祖先在内的今鸟亚纲的辐射和分异都已十分显著。与始祖鸟、孔子鸟和反鸟亚纲不同,燕鸟与义县鸟在飞行结构上和现生鸟类已没有明显的区别;尽管如此,在其他一些结构上,这两种鸟类仍然保留一些原始的特征,如上、下颌骨具有牙齿,较发育的指爪,以及耻骨的远端联合等,这表明现生鸟类的最近的共同祖先可能还要在更晚的时期才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0.
王伴月  邱占祥 《科学通报》2003,48(2):183-186
甘肃东乡早更新世黄土底部发现松鼠一新亚科—— 高冠松鼠亚科(Aepyosciurinae subfam. nov.).该亚科以其单面高冠的脊形齿成为世界上惟一的具高冠齿的松鼠. 它的颊齿的形态结构与现在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的Anomalurinae的有些相似. 东方高冠松鼠(新属、新种)(Aepyosciurus orientalis gen. et sp. nov.)可能生活在高山林地或草地, 以比较坚硬的树叶、树皮或草为食. 这表明在更新世初期距今约2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东北缘, 经过抬升, 已经成为遭受切割的沟壑高山地带, 气候较干燥, 为东方高冠齿松鼠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盘古 《科学通报》1999,44(4):337-338
本刊自1992年发表“辽宁中生代早期鸟类化石的初步研究”[1]以来,1995年又发表“侏罗纪鸟类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2]和1996年发表“中国发现侏罗纪龙骨突鸟类”[3]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华夏鸟、孔子鸟和辽宁鸟已成为当今研究早期鸟类演化必参考的重要科学资料.至今才几年的时间又在辽西发现了2个早期鸟类群:早白垩世的华夏鸟类群和晚侏罗世的孔子鸟类群,这是世界已知最大、最丰富的中生代鸟类群,它不仅包括大量(数以千计)的孔子鸟,还有现生鸟类最早的代表———辽宁鸟.本刊第3期(p311~314)发表的侯连海、陈丕基的“最小的早期鸟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了产自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早更新世早期的江南中华乳齿象(新种) Sinomastodon jiangnanensis sp. nov.. 中华乳齿象属是迄今旧大陆发现的唯一短颌嵌齿象, 化石主要产于我国, 时代从早上新世至更新世. 以前发现于我国更新统的材料只是一些单个牙齿, 现人字洞发现了完整的头骨、下颌骨及臼齿列等材料, 这是中华乳齿象头骨化石在我国第四系地层中的首次发现. 新种以真象型的头骨、短颌、下门齿缺失及结构相对简单的丘型齿等特征区别于其他嵌齿象类, 应归入中华乳齿象属. 新种依颅顶上凸、颧弓升高及关节突高、冠状突位置靠前等特征显然进步于上新世的属型种S. intermedius和S. hanjiangensis, 而臼齿齿谷中无白垩质充填又较更新世的S. yangziensis和泰国的Sinomastodon sp. nov.显得原始, 这反映了中华乳齿象从上新世向更新世演化在形态特征上的过渡性. 依动物群分析, 江南中华乳齿象在长江以南的出现及其由北向南的扩散很可能与第四纪早期我国东部地区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有一定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环北部湾新生代的鱼化石在20世纪曾有过少量研究.自2002年以来,本文作者等在广西宁明、南宁、百色、广东茂名、三水及海南长昌等环北部湾陆上盆地的古近纪地层中采到了一批鱼化石,并对其中一些做了初步的研究.本文旨在对已有的成果和进展做概览,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导向做些探讨.总的来说,本区域古近纪鱼群包括软骨鱼类的鲨鱼类(Selachii,Elasmobranchii),硬骨鱼类的骨舌鱼目(Osteoglossiformes)、鲱超目(Clupeomorpha)、鲤形目(Cypriniformes)、鲇形目(Siluriformes)和鲈超目(Percomorpha)等.鱼化石数量和种类丰富,中生代鱼类的典型代表的孑遗类群(埃笠姆鲱目Ellimmichthyiformes)与新生代新兴、分异的主要类群(鲤形目)并存,几乎涵盖了新生代非海相鱼类所有主要类群的早期代表.值得注意的是,本区域且区域内各盆地的鱼群均以鲤形目为主,是目前世界上古近纪鲤形目化石科一级类群最集中、最丰富的区域.三水盆地古新统心组的江汉鱼科Jianghanichthyidae三水江汉鱼Jianghanichthys sanshuiensis、茂名盆地始新统油柑窝组的鲤科Cyprinidae茂名始原鲤Eoprocypris maomingensis、和南宁盆地渐新统邕宁组的鳅科Cobitidae南宁鳅Cobitis nanningensis分别是各科最早期的化石记录,代表着鲤形目主要分支的分异时间和早期形态.再者,含鱼化石地层的年代从古新世晚期延续至渐新世,除鲤形目和骨舌鱼目外的其他几类鱼可生活于海水和淡水,这几类鱼化石的研究将为判断当时是否存在过海侵提供鱼化石证据,为研究鱼类区系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理想的条件.综上,环北部湾陆上盆地无疑是新生代淡水鱼类区系起源与演化的热点区域(evolutionary hotspot),深入研究本区域古近纪鱼群将为诠释现代鱼类区系的形成、有关类群的起源演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古动物地理学和古环境提供重要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产自贵州省关岭县法郎组瓦窑段一豆齿龙类新属种--多板砾甲龟龙(Psephochelys polyosteoderma gen et sp nov). 标本为完整的头骨、背甲和部分四肢骨骼. 砾甲龟龙的头骨综合体现了欧洲Psephoderma和Placochelys两个属的共同特征, 而背甲和腹部的结构则完全与众不同. 砾甲龟龙的腹部由分布于两侧部分的一系列松散的长形骨板和中部的密集的腹肋组成, 这种结构是任何其他豆齿龙所不具备的. 另外, 该标本头骨中部的一些结构十分奇特, 目前还很难对其作出确定的解释. 这些结构主要涉及鼻骨与前额骨的界限以及额骨、后额骨与顶骨三者间的关系. 就目前的标本看, 砾甲龟龙的后额骨参与组成颞孔的前缘, 这是楯齿龙亚目(Placodontoidea)中Placodus的特征, 此前从未在豆齿龙亚目(Cyamodontoidea)中被记录过. 这些罕见特征的最终确立还有待于更多标本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白鱀豚的心电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钧贤 《科学通报》1981,26(9):561-561
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是一种很稀有的水生哺乳动物,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水域。白暨豚属鲸目(Cetacea),齿鲸亚目(Odontoceti),淡水豚科(Platanistidae)。现今生存的淡水豚有四属六种,Lipotes属仅白暨豚_种,为我国所特有。以往,基本上是依据尸体标  相似文献   

16.
韩健  舒德干  张志飞  刘建妮 《科学通报》2004,49(16):1644-1652
对澄江化石库中鳃曳虫科的最古老的直接祖先Xiaoheiqingella peculiaris以及Yunnanpriapulus halteroformis 进行深入研究, 认为二者很可能为同物异名, 其躯干之后存在一对而不是一个尾附肢, 肛前区发现可能的生殖管. 另外报道了一个极为稀有的化石鳃曳动物新属种Paratubiluchus bicaudatus gen. nov., sp. nov. (双尾拟管尾虫), 其特征为: 25列吻突, 明显的颈区, 无环纹的躯干以及一对尾附肢, 虫体各部分的比例与现生鳃曳动物的兜甲幼虫以及幼虫型鳃曳动物Palaeopriapulitidae科比较接近, 推测为Tubiluchidae科的直接祖先之一, 双肢型的尾附肢可能为Priapulidae科和Tubiluchidae科的共祖衍征. Paratubiluchus gen. nov. 很可能起源于具25列吻突的幼虫型鳃曳动物, 而且恰好处于兜甲幼虫型鳃曳动物与成虫型鳃曳动物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7.
报道宁夏石嘴山早二叠世一种矿化的孢子囊穗--中华盘穗Discinites sinensis sp. nov. 孢子叶表皮细胞长条形,两端尖;孢子囊为椭球体,基部收缩,呈短粗柄状;孢子囊壁及绒毡层细胞均纵向排列,不具环带;大、小孢子囊外形相似,不易区分, 除非孢子囊破裂露出内部的孢子.大、小原位孢子形态也相似,均为Deltoidospora类型.该新种支持盘穗属于瓢叶目以及瓢叶目与前裸子植物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18.
郝家胜  李春香  孙晓燕  杨群 《科学通报》2005,50(12):1205-1212
对40种唇口目苔藓动物(包括新测的24种)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 运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系统发生树; 同时基于适宜的谱系发生关系和确证的化石记录资料, 计算了唇口目苔藓动物16S rRNA基因的演化速率, 并据此推测了唇口目2大主要类群(无囊类和狭义有囊类)的起源和分歧时间. 结果显示, 唇口目高级分类单元(超科及以上分类阶元)的系统发生大都和现今形态分类体系间存在明显的分歧; 据估算, 现生无囊类和狭义有囊类苔藓动物在约263 Ma(中二叠纪, 瓜德鲁普世)和183 Ma(早侏罗纪)之前就已分化出来.  相似文献   

19.
报道宁夏石嘴山早二叠世一种矿化的孢子囊穗———中华盘穗Discinitessinensissp .nov.孢子叶表皮细胞长条形 ,两端尖 ;孢子囊为椭球体 ,基部收缩 ,呈短粗柄状 ;孢子囊壁及绒毡层细胞均纵向排列 ,不具环带 ;大、小孢子囊外形相似 ,不易区分 ,除非孢子囊破裂露出内部的孢子 .大、小原位孢子形态也相似 ,均为Deltoidospora类型 .该新种支持盘穗属于瓢叶目以及瓢叶目与前裸子植物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20.
金昌柱  张颖奇 《科学通报》2005,50(2):152-157
记述了在东亚地区首次发现的亚细亚原模鼠(新种)Promimomys asiaticus sp. nov.. 化石产自安徽淮南大居山早上新世的洞穴堆积. 原模鼠最早发现于欧洲, 一般认为它是鼠平科中最原始的祖先类型. 我国发现的原模鼠新种以臼齿珐琅质层较厚且分布较均匀, m1的前环构造简单, 无釉岛, 牙齿褶角圆钝等特征而区别于属型种P. cor和其他已知种, 其形态特征显得比欧洲和北美的已知种原始; 显然比内蒙古早上新世的比利克模鼠(Mimomys bilikeensis)还要原始. 它是迄今我国境内发现的鼠平类动物中时代最早、最原始的种类. 亚细亚原模鼠的发现对研究鼠平类动物的起源和系统演化以及探讨新生代晚期类动物的洲际扩散事件将提供新的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