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远古传说,舜南巡狩,卒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之山.关于这一远古传说,后之史学家有些是持怀疑态度的,如宋代的司马光,近人吕思勉等.他们认为舜南巡狩,卒葬苍梧九嶷之说,缺乏历史根据,是不可能的事.司马光写过一首诗:虞舜在倦勤,荐禹为天子;岂有复南巡,迢迢渡湘水.诗意很明显,司马光是不相信舜在暮年去南方巡狩的.虞舜是我国远古传说中黄炎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把舜列入“三皇五帝”之列,然而这个所谓的“帝”,从内涵上讲不等于后世的封建皇帝,因而也就不能用封  相似文献   

2.
史载虞舜时期开始设官分职,见于《尚书.尧典》和《史记.五帝本纪》,应是较为可信的史料,其中所涉及到的官职名称有10个,最有争议的当属“牧”、“士”和“纳言”三职。本文据甲骨文、金文和文献的有关记载,分析这3个官职名称的字形和字意的演变,并结合有关考古资料,论证这3个职官实际职掌分别是:牧为部落中小的氏族首领;士(大理)为处理氏族部落内部违反风俗习惯的事件的主管人员;纳言为氏族部落之间事务的联系人。此三职官只是部落内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并不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和阶级分划加强的反应。虞舜时期设官分职的记载不能作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早期国家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火器和弓器时代。中国的先人通过有巢、燧人、伏羲和神农等氏族的发展进步,进入三皇五帝时代,黄帝代表的进步力量将中华民族的雄起推进到高峰。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相继主政,从夏禹开始,中国的远古历史结束,进入夏商周时期。  相似文献   

4.
人们通常把七夕佳节和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联系起来,认为七夕是牛郎织女的传说衍生出来的节日。然而从文字记载来看,七夕节要早于牛郎织女传说数百年。从七夕风俗上看,七夕节不仅包涵了牛郎织女传说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更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七夕节日又因牛郎织女传说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借以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5.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广西玉林一黄氏客家家族村落家族传说的剖析,考察家族传说背后的文化意义。分析表明:客家家族传说在日常民俗生活中发挥着强化家族内部的血缘观念和集体记忆的作用;家族传说折射出中国上下层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家族传说的传承,家族精英发挥了传承、阐释家族历史和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梳理董永传说的形成和流变过程以及武陟董永传说的概况,分析武陟董永传说与当地风物特产的结合、七仙女形象的世俗化、大团圆结局的形成等地方性特点,并指出董永传说之所以在河南武陟形成一个传说的中心地带,与武陟的孝文化背景以及丰富的戏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孝是中国伦理发展的根据。“孝道”有其相沿的历史背景,孔子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分水岭,其前之“孝观念”也值得探讨。虞舜大孝传说向不被学术界所看重,但它象征天性难舍的亲子孺慕,足征孝道先验性之一面;孝道研究不能也不必刻意回避或放弃这一段。早初先民面对无常的大自然惶不可措,遂转其卑弱感为莫名的敬畏。示现在现实生活上,即为敬拜天地或祭拜鬼神的类宗教情愫及仪式,以祈求庇佑;随着自信渐增,人文渐启,孝的表现由“祭鬼”而“事人”,更根据现实因素的迫需,产生因应的伦理制度。但人为的手段有其针对性,顾此则失彼,西周的宗法制度,“亲亲”“尊尊”比重失调;孔子适时提出“父慈子孝”,将“孝概念”提高到人性论的高度,乃成为“孝道”。  相似文献   

8.
刘强 《科技信息》2012,(20):187-187
现在有一个流行词——原生态,牛郎织女传说作为民间传说、民间文学,一种口头传承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就是要保持其原生态,在传承和保护上力求保持传说的文化内涵,保持传说的原汁原味。  相似文献   

9.
《洛阳伽蓝记》一书很多人关注到他的历史、地理以及佛学价值,然而其中的叙事内容向来少为人所关注,尤其是叙事内容中体现的小说特色.根据书中出现的叙事内容,可以分类为轶闻传说和神怪传说两大类,而轶闻传说又有着历史逸闻、人物品评以及佛教传说;神怪传说又有谶纬异象、佛教志怪、道教志怪之分.  相似文献   

10.
藏族传说时代的历史史料是研究藏族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依据之一。藏族传说时代的历史史料有着其独特的特点。文章分析了藏族传说时代的历史史料的特点,并就史料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传说关公显灵助战,援朝的中国明军大败日军,取得胜利。藉以感谢和纪念关公的显灵助战,在汉城建了第一座关庙。中国的神宗皇帝听说后特拨款到汉城为关公建了第二座关庙,并有一些国内关庙所没有的特色。作为一名被神化了的人物,由于显灵助战的传说,关公久受朝鲜君臣的尊崇,也巧妙地表达了韩军的抗日意识,而民间故事,则反映了关公信仰的深入民间。  相似文献   

12.
英国作家毛姆和中国作家郁达夫在1920年代分别创作了游历中国长江流域的游记:《在中国屏风上》和《达夫游记》。两本游记都描写了作家视域中的各种中国乡村城市民俗风情。毛姆以一个来自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局外人视角,从时间和空间发掘现代中国社会民俗文化的新认识;郁达夫则以局内人的视角,在游记中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新旧交替激烈振荡中的中国民俗文化。中西两位作家笔下更多倾注了对中国文化的审美情感,他们的游记成为体现中国民俗“内价值”和“外价值”的优秀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3.
舜帝89岁时,开始南巡安徽衡山(今天柱山),然后辅佐禹征三苗。舜百岁时又到南方巡狩,从鄱阳湖出发,溯赣水,直下广东韶州的浈水,在韶州的韶石山上,舜峰之下,演奏箫韶。再溯韶州的武水,来到湖南临武县,继续西巡,涉过湖南蓝山县的岿水,上九嶷山,期望下潇水到洞庭湖与娥皇、女英汇合,不幸崩于湖南宁德县东南的零陵。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哲学和政治伦理学角度,在追索先秦天道观演变的基础上,分析《天问》中怀疑思想的内涵,并挖掘其背后的理性精神和文化意义。在《天问》中,屈原主要从舜、鲧、禹等历史人物和夏、商、周三代历史等角度质问,否认了有一个天道的历史和神义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皋陶是我国上古时期与尧、舜、禹并列被后人誉为“上古四圣”之一的历史人物,也被后人尊为我国“司法鼻祖”、“德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梳理和分析了皋陶的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某些民歌手经常部分地因为赢得地区性或全国性民歌比赛而获得“歌王”称号。探究了歌手的生活故事如何有助于强化他们的歌王个性,以及不同的描述歌手生活故事的书籍、文章和纪录片如何显示当代歌王与过去的传奇歌手英雄具有某些类似的要素。以当代歌王王向荣为案例,研究发现,从特定主题中归纳出的相关性似乎在构建当代民间英雄的个性时显现出格外的重要性,共有的倾向包括:云游四方,以歌表达对权威人物的反抗,因反抗受到惩罚,终于成“王”。由此,“经久不衰的履历神话”能够影响生活故事的叙述方式,并表明社会视何种事件为妥当。  相似文献   

17.
在旅游业的热潮中,全国各地都在加大力气开发自己的旅游资源,希望能搞出自己的特色。山西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哪里?临汾的优势又在哪里?作为古中原一部分的临汾及其周边地区,它既是尧舜禹传说流传的主要地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探讨二者的关系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有关韩愈的研究在近30年来是学界的一个热点,在韩集版本、韩愈家世生平、韩愈诗歌散文及文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绩;而小说、戏曲、宝卷、道情以及民间故事等俗文学中的韩愈形象却是韩愈研究中被忽略了的重要对象。俗文学中的韩愈形象承载着历史文化名人韩愈对后世产生影响的重要信息,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完整的、独立的文学形象,值得“韩学”及文学研究者深入挖掘和认真研讨。  相似文献   

19.
莫言的小说大多在历史的宏大语境中展开对民间的叙述,意图表现别一种东方民族性。通过对《檀香刑》这个文本的分析,探讨了其作品的“媚丑”审美内核及民间性的实质内涵,实际上其作品具有后殖民语境下一种他者的目光,并由此分析了其作品对现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韩国和中国民间,长期以来流播着大量的"义狗说话".对两国同类型故事的梳理和分析比较,可以发现韩国"义狗说话"既受到中国民间故事的影响,同时也在许多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