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浮游生物群落是构成海洋食物链的重要基础。海洋动物大多以援食这些微生物或浮游生物为生。海洋浮游生物生长茂盛的地区吸引着大量鱼类,海鸟乃至鲸群,一旦它们数量减少,食物链就会处于紊乱状态。因此,海洋学家对遍布世界大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特别关注。去年8月,由美国  相似文献   

2.
海洋浮游生物学是海洋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门独立分支学科的历史,尚不到一百年。浮游生物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群落,包括数以万计的各种各样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由于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它们只能随着海流到处漂浮,因此和环境的关系比其他生物(如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等)更为密切,受环境的影响也更大。随着海洋调查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也更加重视。本文作者将分几个专题,着重介绍海洋浮游生物研究的新动向。这是第一篇。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探索》2005,(8):10-11
海洋浮游生物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是海洋不少鱼类和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目前人们对海藻的了解非常少,它们对整个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的活动对它们的影  相似文献   

4.
浮游生物发光。海洋浮游生物发光现象被称为“海火”。每当暖和季节夜幕降临之后,夜航的人们常常可以看到海水上层闪耀着光芒。发光水层可达50厘米到几米。“海火”主要是由浮游生物发光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细说大嘴鲨     
说到鲨鱼,人们总会想到在水里争抢食物的大白鲨——那些一嗅到血腥味就能从几里外的地方匆匆赶来会餐的海洋杀手。这些鲨鱼以捕食海洋中的其他动物如海豹、海龟、小鲨鱼、小鲸鱼等为生,偶尔也攻击涉水过河的驯鹿,当然也包括人类。鲨鱼家族中,还有一些庞然大物,如鲸鲨和姥鲨,它们可以长到15米。重达好几吨;但它们并不可怕,因为它们只吃那些微不足道的浮游生物。它们张开大嘴,吞进一团充满食物的海水,闭嘴后,再用特化的腮过滤出海水,让食物留在嘴里。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的印象中,大海是蓝色的。其实,即便是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海洋也不是纯粹的蓝色。海洋里随处都景浮游生物,当一大群有机物聚集在清澈的海水中时,会改变海水表层的颜色。这种现象称为“潮”,如“黑潮”、“绿潮”等。浮游生物中对海洋颜色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处于海洋生物食物链的最底层,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和能量基础。浮游植物中富含叶绿素,能利用光合作用来生成养料。叶绿素吸收阳光,而浮游植物的自身反射阳光。在这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从观察者来看,海洋的颜色就不一样。在富合浮游植物的海域…  相似文献   

7.
生态系统(简称生态系)是当前生态学界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 本文拟对海洋生态系的研究动态作一扼要介绍,着重介绍浮游生物在食物链、生产力、能量转换和流动及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性.这些课题正是目前海洋生物生态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另一个新动向. 食物链海洋生态系是由生物和环境两大部分组成.前者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三大生态类群;后者包括物理、化学、地质等非生物环境因子.生态系主要研究这两大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作用和相  相似文献   

8.
视野     
最近,两个学古生物学的英国学生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鱼——不过,你可别想将它变成你的盘中美餐,因为它是巨型化石鱼,这种巨型鱼就是1.5亿年前在海洋中遨游的利兹鱼。 利兹鱼长有巨腮,上面长着上百万颗细小的针状牙齿,构成了一个高效过滤器,可以让利兹鱼把虾和其他浮游生物从水里过滤出来。利兹鱼捕食时,首先  相似文献   

9.
海洋污染日益严重,也日益触目惊心。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每年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以提醒人们保护海洋。今年的6月8日是第一个世界海洋日,主题是“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主要是希望人们不要再往海洋里输送垃圾了。清除海洋垃圾是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05,(3):27-28,26
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海域,在深约300米-500米的洋面下,广泛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其中有一种被称为“头足类”的海洋经济动物(通常俗称为“鱿鱼”),是海洋生态系统链中独特的一环,这种一年生海洋动物既是鲸鱼、金枪鱼、鳕鱼等的捕食对象,而其本身又是诸多海洋浮游生物的捕食者。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暖是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下面介绍科学家在遏制全球变暖趋势方面的一些新思路。海中倒铁降气温2000年2月,在南极冰冷、汹涌的海域中,美国海洋学家和其他来自各国的科学家正进行一项非常简单的实验:“我们把一大堆铁倒入海中,然后便等着瞧会发生什么事情。”在海洋浮游生物中,缺铁现象十分常见,如果往海洋中添加铁,这些微小的生物便能大量繁衍。而浮游生物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作用十分巨大。由工厂和车辆排放的二氧化碳,被认为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许多科学家担心,正是由于二氧化碳把热量包裹在地球大气层之内,才…  相似文献   

12.
正峯水亮是日本海洋生物摄影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曾荣获2017年日经国家地理摄影奖。他在地球的海洋和其他水体中,用摄像机捕捉到了美丽而又复杂的浮游生物。在他的镜头下,这些生物纤毫毕现。  相似文献   

13.
指示生物研究——海洋浮游生物学的新动向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示生物研究的蓬勃发展,是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另一个新动向,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1) 利用浮游生物作为水团或海流(简称“水流”)指示种的研究日益增多,成为目前这方面研究的主要课题;(2) 指示生物研究的范围日益扩大,现已扩展到海洋其他方面,如寻找鱼群、渔场,勘探石油资源,以及测定污染程度等。上述指示生物方面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今后还将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蓝色的海洋蕴藏着丰富多采的水产资源,浮游生物就是水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数量大①,种类多,并且分布广,遍及世界各海。它的营养和经济价值不亚于鱼类——它既是经济鱼、虾类的饵料基础,又是人类的食物来源之一。我国沿海盛产的海蜇(Rhopilema)(图1)和毛虾(Acetes)(图2c)两种浮游动物就是普遍食用的海产品。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  相似文献   

15.
张爱云 《科学通报》1985,30(5):375-375
被囊动物属脊索动物门中的尾索亚门,是一类原始的海洋动物,因其身体具有一层与植物纤维素类似的被囊素的外衣而得名。它们的有脊索的尾巴示明了与脊椎动物的亲缘关系,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人类最远的亲属。被囊动物分三个纲:海鞘纲、海樽纲和幼形纲(又称尾海鞘纲)。它们在幼年期均为蝌蚪形的幼虫。其中幼形纲动物是一种早熟的蝌蚪形幼虫,终身有尾,营浮游生活,依靠微型的食物过滤器摄食显微型的浮游生物。被囊动物分布于世界海洋的  相似文献   

16.
海洋是生命的源泉。 海洋是生命的舞台。 海洋是地球的特征。 海洋是人类的财富。 海洋是开发的领域。 海洋自古拥抱人类, 让人类更拥抱海洋。 从资源、交通、食品、能源、环境等多方面去看,海洋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21世纪将是大力开发海洋的世纪。因此海洋科普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在美国十分重视海洋科普,特别是游乐场式的海洋科普更是趣味生动引人入胜。以“海洋世界”  相似文献   

17.
《大自然探索》2007,(4):12-15
珊瑚,表面上看是植物,其实是动物,与海葵有着亲缘关系.它们过滤、采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分泌碳酸钙骨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碳酸钙骨架就累积形成了珊瑚礁--海洋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信息     
浮游生物发电这是一个大胆的构想 ,但是海洋中的微小动物确实能够产生电流。  一种由海底沉积物和海水之间构成回路的水下燃料电池确实能够连续地输出少量的电功率———正如它的发明者所预期的那样。  “我们完成了历时 2 2 0天的连续不间断试验 ,它发电的功率水准保持十分恒定”。美国Naval研究实验室的Tender说。  QSCAR海洋沉积物碳氧反应器 ,其两端接到一个自然的电势差上。该电势差是由海底上发生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  浮游生物利用氧来分解海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沉积物 ,释放出能量 ,在没有氧气的积累的沉积物…  相似文献   

19.
深海探秘     
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0%左右。中层深度,也就是200米深度的水域,占海洋总体的90%。过去,对中层深度的研究集中在相对耐久的生物,如某些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上。近年来,美国利用潜艇和遥控运载工具进行的研究表明,在中层深度上有大量胶状浮游生物,如品目繁多的水母等。这些生物的躯体非常脆弱,甚至用浮游生物网也无法搜集。  相似文献   

20.
在大多数人看来,羚羊倘徉在草地上的景象集中体现了大自然和睦相处的平衡。然而,美国纽约的古生物学家奥尔森认为并非如此。他认为,草地是植物与吃植物的动物之间进行生存搏斗的最大战场。奥尔森声称,这场战争已形成了全球性的反响:由于该战争已拉锯式地来回争夺了4亿5千万年,从而使地球的气候也随大气中CO_2的增减而变化。 在整个地质学时代,地球的气候变化首先取决于CO_2的多少。空气中CO_2的分子在任何时候都是使整个星球演化的大循环的组成部分。火山不停地排放着CO_2。CO_2在大气中溶解于水滴中,形成碳酸后转化为雨的形式返落地面。碳酸与岩石起反应后释放出碳酸氢盐离子,这些离子被冲入江河后带进海洋。这就是所谓的风蚀过程。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利用碳酸氢盐为自己营造了碳酸钙硬壳。当浮游生物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