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扫描电镜观察子午沙鼠胃及肠粘膜游离面的结果是:(1)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为杆状的微绒毛丛;胃角切迹乳头似部分角质化扁平上皮样。(2)十二指肠绒毛叶片状,表面具有大量粘液腺孔;微绒毛为葫芦状,表面粗糙且具杆状突出物。(3)空肠绒毛扁指状,回肠绒毛短柱状,二者无微绒毛存在。(4)结肠无绒毛结构,粘膜上皮横向隆起形成粘膜褶,且褶和褶间有大量粘液腺孔.(5)直肠段无绒毛,表面具丰富的粘液腺孔.  相似文献   

2.
栉孔扇贝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的消化系统、栉孔扇贝消化系统由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及消化腺等组成,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组成,除食道外缺乏肌层.消化道粘膜上皮主要为纤毛柱状细胞,在食道、肠和直肠还有少量的粘液细胞.消化腺为复管状腺。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许多囊泡和颗粒。  相似文献   

3.
海带和裙带菜对鼠乳腺发育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组织学技术研究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和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 Harv.)在昆明系小鼠乳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时发现,海带和裙带可明显提高鼠的受孕率,是对照组的2.5倍;刺激和加速乳腺上皮繁殖产生许多新的腺泡,这些腺泡的细胞在短时间内不断分裂,体积不断增大,细胞变为柱状或锥形,泡腔内储量有大量的乳汁。这种调节作用使乳腺快速进入授乳期。  相似文献   

4.
对生活在新安江水库的太湖新银鱼进行了生长测算,并测定了各体长组的肥满度,结果如下:(1)体长和体重的相关关系W=3.432×l0 ̄(-6)L ̄(3.056)(r=0.998),(2)体长和体重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_t=80[1-e ̄(-0.124(t+0.198)] ̄3和W_t=2.25[1-e ̄(-0.124(t+0.198)] ̄3;(3)拐点年龄为8.81月龄;(4)体长增长以1~2月龄最大,体重增长以8~10月龄最快;(5)体长55~60mm的鱼肥满度最大。  相似文献   

5.
三角帆蚌消化系统由消化腺-肝脏和消化道-口、食道、胃、肠组成。肝脏为分枝的复管腺,腺细胞呈现出两种细胞,另一种为未成熟细胞。消化道由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构成,无肌层。粘膜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具纤毛和微绒毛。不同部位的粘膜下层略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金水六君煎对老年小鼠气管粘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金水六君煎对老年小鼠气管气膜的影响。方法:用金水六君煎为老年鼠灌胃,取小鼠气管,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气管内粘膜及纤毛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金水六君煎组老年小鼠气管内粘膜上皮及纤毛脱落,纤毛倒状、粘连轻于对照组。结论:金水六君煎可防止老年小鼠气管内粘膜上皮及纤毛的脱落,纤毛的倒状及粘连  相似文献   

7.
虎纹蛙消化道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报道了虎纹蛙消化道各部的形态、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虎纹蛙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和泄殖腔。除口咽腔外,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各部主要区别在于粘膜层和肌层:食道粘膜为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纵肌层稀少;胃、肠粘膜为单层柱状上皮,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胃和十二指肠可见粘膜肌层。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还观察到食道粘膜上皮有纤毛结构。研究表明虎纹蛙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8.
中华蟾蜍消化道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华蟾蜍消化道,结果表明:舌有粘膜腺,口咽腔具有皱褶,其粘膜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口咽腔及食道粘膜中有巨型杯状细胞,食道至胃的粘膜层有丰富的粘液细胞,食道-贲门区具绒毛。这些是中华蟾蜍与摄食有关的重要适应性特征。整个消化道有5类粘液细胞-大型柱状粘液细胞,I型矮柱状粘液细胞,Ⅱ型矮柱状粘液细胞,巨型杯状细胞,普通杯状细胞。  相似文献   

9.
应用稀土元素提高天然草原初级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天然草原上的稀土元素喷施浓度、时间、次数和不同化合物的比较研究表明:适宜的喷施浓度为10×10 ̄(-4)~15×10 ̄(-4),可增产8.67%~15.45%;适宜的喷施时间为6月下旬,可增产20.20%;以喷3或4次的生物量较高,增产25.75%~35.14%;不同化合物的比较试验初步证明,是稀土元素起增产作用,而不是硝酸根中的氮;532hm ̄2的中间试验,3年平均增产11.87%,幅度为8.99%~15.63%.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对电解工艺与Ni粉粒度和粒度组成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ρNi2+为3g/L时,粒度小于10.8μm的粉末可高达99.3%;电流密度为1500A/m2时,粒度为2.7~8.1μm的粉末占全部粉末的80%;随着(NH4)2SO4含量增大,Ni粉粒度变粗;电解液温度以40~50℃为佳;每次刷粉时间以20~30min为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0个猴头的鼻咽部作了肉眼形态学观察,组织学观察及测量了鼻咽部的10个部位,并研究了猴鼻咽部的周界。我们观察到:1、猴鼻咽部有鼻咽中隔,它是鼻中隔向后的延续,因而不存在有鼻后孔,故不能以鼻后孔作为鼻咽前界的定位点。2、鼻咽中隔为猴所特有,不见于人和免,鼠等动物。鼻咽中隔把鼻咽腔分为左右两个相等的牛角管形的腔,耳咽管开口于鼻咽侧壁中部偏后的位置。鼻咽中隔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向后部淋巴组织逐渐减少并上移至鼻咽顶壁。3、鼻咽侧壁于耳咽管前后均可见肌组织,由前向后肌组织逐渐加多。4、本文对猴鼻咽部10个部位作了测量,其平均数为:鼻咽顶壁长27mm,鼻咽底壁长33mm,耳咽管口至鼻咽前界11mm,耳咽管口至鼻晒后壁7mm,外鼻孔至鼻咽前界55mm。本研究观察复盖猴鼻咽部各部位的上皮,均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未见有鳞状上皮。  相似文献   

12.
扬子鳄胚胎食管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12例不同时间的扬子鳄胚胎中食管的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10天食管从前肠中出现形态分化,之后,中胚层间充质细胞逐渐向食管上皮周围聚集。第24天粘膜下层及环行肌层出现。第40天纵行肌层开始形成。第50天以后粘膜肌及固有膜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13.
扁玉螺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口、食道、胃、肠和直肠以及消化腺——食道腺和肝脏组成,无唾液腺.消化道粘膜上皮有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颗粒细胞三种细胞.食道腺仅有一种腺细胞.肝脏由消化细胞、隐窝细胞和贮藏细胞组成,其中贮藏细胞未在其他腹足类动物肝脏中发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发初孵扬子锷胃粘膜表面及胃腺的形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胃贲门具11-13个贲门瓣,贲门区及幽门及粘膜上皮凹稀而浅,胃体冲皮凹陷密而深,排列很规则。  相似文献   

15.
扬子鳄胚胎十二指肠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18例不同时间扬子鳄胚胎十二指肠的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10天十二指肠出现形态分化。16天,上皮细胞增殖为3 ̄4层,.肠腔扩大.30天,上皮局部出现突起,多具2层细胞。34天,间充质已分化为固有膜、粘膜下层、环行肌层及纵行肌层,环行肌层较厚,平均约为28μm。40天,上皮为单层柱状,纹状缘明显,开始出现原始小肠腺。52天,杯状细胞较多。62天,各层结构与成体时相似;扫描电镜下观察,绒毛为指  相似文献   

16.
ConA或PHA对鮎(Silurus asotus)皮肤和鳃粘液细胞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试剂染色法(AB-PAS),对鲇(Silurus asotus)皮肤和鳃粘液细胞进行分类,研究ConA或PHA浸泡和注射刺激对鲇皮肤和鳃粘液细胞密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鳃丝软骨Ⅴ型粘液细胞密度经浸泡刺激无显著增加外,无论采取ConA或PHA浸泡刺激还是注射刺激,皮肤中的Ⅰ型,Ⅳ型粘液细胞和鳃中的Ⅱ型和Ⅲ型粘液细胞密度都有显著增加.(2)经ConA注射或浸泡刺激后,皮肤中粘液细胞密度分别增加了64.2%和145%,鳃丝中粘液细胞密度分别提高了173%和220%;经PHA注射或浸泡刺激后,皮肤粘液细胞密度分别增加了67.8%和142%,鳃丝粘液细胞密度分别增加了108%和196%;经ConA或者PHA注射刺激,鳃丝软骨的粘液细胞密度都有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68.8%和13.2%,浸泡刺激对粘液细胞密度都没有显著影响(3)ConA刺激较PHA刺激效果明显,浸泡刺激较注射刺激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酶标胎球蛋白作为探针,在光镜水平对花背蟾蜍角膜早期发育中胎球蛋白结合位点(FBS)进行组化定位,结果表明FBS主要分布在角膜上皮层,胚胎发育至20期,FBS开始出现;在22期和23期,基底细胞中FBS减少,在基膜附近大量密集;24期FBS在基底细胞中再度增加而均一分布在上皮层,表层细胞游离面在25期在出现无FBS的区带,纤毛细胞中始终无FBS分布,而只在25期时其游离面出现FBS,认为FBS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酸性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豚鼠模型,用于研究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并发的呼吸系统疾病。方法豚鼠持续灌酸或蒸馏水16天后,测其食管下段粘膜的pH值,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研取食管、气管和肺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模型组豚鼠食管下段粘膜的pH值明显降低,BALF的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EOS)显著升高(P<0.01),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食管、气管和肺组织上皮增生,炎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结论胃内容物反流能造成豚鼠食管、气管粘膜和肺组织的损伤,可研究GERD并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该病的病理生理情况,该制模方法成活率高、简单易操作。  相似文献   

19.
以过量大黄水浸煎剂胃饲树(Tupoiabelangerichinensis),实验第8天动物出现与临床脾虚相似的症状,如溏便、纳怠、不爱活动、被毛枯槁、体重下降等。对其肝、十二指肠超微结构的研究表明,脾虚动物相邻肝细胞间紧密连接松弛,十二指肠粘膜上皮吸收细胞微绒毛变短,而在胃饲四君子汤后上述症状减轻而恢复正常。实验证实应用树建立脾虚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