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为减少彩色路面环境下隧道照明能耗,提高驾驶舒适性,给出照明区段及路面颜色划分方法。进而通过E-prime模拟和摆值测试,分别研究反应时间和纵向摩阻系数,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停车视距的入口段彩色路面长度公式。然后利用DIALux软件生成仿真隧道行车视频,并通过该视频的驾驶眼动实验,建立基于趋势面拟合的瞳孔面积模型,提出基于瞳孔面积变化速率的衔接段彩色路面长度公式,从而得出基于照明区段优化的隧道彩色路面长度计算方法。最后以福建省某隧道为例进行成果试算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在满足照明区段的亮度需求时,与现状方案相比,优化方案的照明能耗达8.15 kW,降低了1.28 k W。本文研究成果可优化隧道彩色路面设计和施工,进而有助于优化照明灯具布置,实现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2.
基于驾驶视认需求的隧道入口段光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安全舒适的隧道入口段光环境,从驾驶员视觉功能及需求出发,提出了基于驾驶安全视认的隧道入口段光环境评价方法.以色温5 700K、显色指数70的隧道入口段光环境为研究对象,对小客车驾驶员进行不同运行速度的实车视认试验,得到驾驶员动态视认特性规律;采用驾驶员驾驶过程中对小目标物的视认距离作为入口段光环境安全视认评价指标,应用MATLAB数学统计软件建立了不同运行速度下视认距离与入口段亮度折减系数定量逻辑关系模型;最终得到不同设计速度下能够满足驾驶视认需求的亮度折减系数阈值,与现行规范值相比略高.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为实际隧道入口段光环境设置、监控及运行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使驾驶员在夜间安全舒适驶入隧道,对驾驶员驾驶车辆从隧道外暗环境驶入隧道内明环境的照明需求进行了理论与试验研究.分析了夜间隧道入口段由暗到明的光环境变化与交通安全的关系.设计不同运行速度情况下的目标物视认试验,采集了隧道的光环境信息、驾驶员的视认信息与车辆的运行状态信息,并建立了视认距离与隧道内外亮度差的关系模型,计算出不同设计速度下夜间隧道入口段的亮度差阈值.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隧道出入口过渡段的合理长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隧道内外侧向宽度值的相关规定,在实测的基础上研究了车辆在隧道出入口运行速度和侧向余宽变化,建立了速度和侧向余宽变化与过渡段长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过渡段合理过渡时间及渐变率。结合数理统计中大样本参数区间估计计算理论,通过对断面速度和断面侧向余宽值的统计推断,提出了隧道出入口过渡段长度的计算方法,得出隧道出口的过渡段长度要比入口的过渡段长度要短,隧道入口段的过渡段长度受线形指标影响较大,而出口段则受影响较小。建议过渡段的渐变率区间宜保持为[1/75,1/35],为有效检验隧道出入口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的合理性提供了定量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5.
古明 《科技信息》2009,(21):299-300
本文介绍了隧道照明设计时保证行车安全所应考虑的几个因素,并应用于工程实例中,提出了该隧道入口段照明和烟雾设计浓度的控制指标,对其他公路隧道照明的安全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我国公路工程飞速发展,但是存在着不少的公路通车后公路病害,本文从路桥过渡段软基路基路面的机构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阐述了减少路基的不均匀沉降、提高路桥过渡段路面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公路隧道高强地基水泥路面轴载换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中轴载换算公式仅适用于基层顶面模量不超过212MPa的情况,不能解决公路隧道基岩强度较高下的轴载换算问题.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板底临界拉应力,根据疲劳损伤原理推导了轴载换算公式.得出了公路隧道高强度地基下的单轴双轮、双轴和三轴双轮的轴载换算公式,可用于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厚度设计与寿命预估.  相似文献   

8.
胡勇 《广东科技》2014,(22):20-21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0%,许多公路的铺设需要通过开通隧道来完成。然而许多隧道因路面湿滑导致交通事故频频发生,隧道水泥路面通过精铣刨拉毛处治,能使路面与车轮间增大摩擦力,有效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结合上角所隧道以及老鹰嘴隧道的实例,阐述对隧道水泥路面精铣刨拉毛工程的造价研究。  相似文献   

9.
小半径公路长隧道内部为典型弱视觉参照环境,极易诱发驾驶人心理旋转效应,难以准确辨识隧道线形、隧道轮廓和交通信息,驾驶绩效降低,行车风险增大。为缓解驾驶人心理旋转效应,提升小半径公路长隧道交通安全水平,从其视觉环境典型行车安全问题出发,提出基于心理旋转效应的小半径公路长隧道视觉环境优化研究框架。结果表明:小半径公路长隧道视觉参照系具有诱导信息过渡剧烈、违背驾驶期望和冗余性欠缺等特点,突出表现为视线诱导信息不连续、局部视觉参照信息与整体视觉环境信息不一致、轮廓诱导信息与线形诱导信息协同作用差等方面。根据空间路权、驾驶人因和驾驶任务等评价要素,结合视知觉恒常性、整体优先性、多层次诱导等理论,提出构建恒常稳定、连续一致、信息冗余的视觉参照系的优化思路。总结提出通过布设多频率、多尺度、多形状的视线诱导设施,利用局部视觉参照元素构建与整体行车环境信息相连续一致的参照线索,加强轮廓诱导与线形诱导,借助高位、中位与低位诱导信息的协同作用构建信息冗余的多层次视觉参照系,有效缓解心理旋转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达到行车安全、舒适、低成本、可持续的优化目标。该研究可为小半径公路长隧道、小半径光学长隧道的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10.
浅埋隧道下穿公路引起的路面沉降控制基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浅埋隧道下穿公路时引起的路面沉降值大多采用北京、深圳地铁的经验值3 cm作为其控制基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本文从满足路面功能性角度出发,以路面平整度和路面行驶的舒适性为依据,把路面纵向沉降断面假定为二次抛物线形,得出了在隧道与路面正交下穿的情况下隧道开挖对路面纵向影响范围内的最大沉降值,继而制定相应的路面沉降控制基准.  相似文献   

11.
基于NAT-PT技术的IPv6迁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IPv6平滑迁移的几种方案及实现的工作原理 ,着重探讨了基于NAT PT技术的IPv6迁移方案及存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2.
IPv6过渡机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渡机制用来解决IPv6网络过渡时期的互联互通问题,现有的过渡机制已经达到了16种,首先对这些过渡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然后对它们给网络带来的问题进行了说明,最后对如何根据具体网络环境选择过渡机制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IPv4向IPv6过渡技术有3种:双栈技术、隧道技术和协议转换技术.双栈是IPv4向IPv6过渡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是其他过渡技术的基础.本文提出了一种双栈与ISATAP隧道技术结合的过渡方案,并给出了具体的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   

14.
IPv4向IPv6过渡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v4在Internet的高速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地址不足,路由表膨胀,安全性不高及移动性不够灵活等。新一代IPv6协议则提供了一些新的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IPv6的特性以及IPv4向IPv6过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6to4隧道原理的基础上,研究6to4隧道穿越NAT网关的困难所在,定义一种新的6to4地址扩展格式,把网络地址翻译的思想引入到IPv6中,将IPv6内部局部地址翻译成内部全局地址,把外网终止于NAT设备处的隧道延伸到了内部主机,使NAT域内的用户可以采用6to4隧道模式方便地访问外部IPv6网络.  相似文献   

16.
吕集尔  朱留华  郑容森 《广西科学》2012,19(2):139-141,146
在Nagel-Schreckenberg交通流模型中,用速度负补偿机制代替原有的随机减速机制,建立公路隧道交通的一维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及模型解析.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模型的最大流量点对应的平均速度低于系统的极限速度,适当调节相关参数可以极大限度提高公路隧道通行能力.模型的理论解析与数值模拟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从IPV4向IPV6过渡的隧道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探讨了从IPV4向IPV6过渡的过程中,用于解决IPV6小岛之间通信的各种隧道技术,并对它们的实现机制和路由开销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基于IPv4网络的IPv6过渡解决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IPv6针对IPv4几个主要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从IPv4到IPv6的两个过渡技术,即双协议栈技术和隧道技术。给出了在实际组网中运用这两种技术实现向IPv6过渡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9.
IPV4向IPV6迁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简述了从IPV4向IPV6迁移的目标和简化迁移的机制,介绍了双栈和隧道技术及其工作原理,根据实验,分析了处于IPV4中的弧立IPV4/IPV6主机与其它IPV6主机通信的信息包传送方式和所需信息。  相似文献   

20.
Internet的新一代网际协议--IPv6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当今Internet网络的核心协议IPv4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由于32位的地址空间而产生的IP地址匮乏问题、安全性能较差问题等,介绍了新一代Internet IP协议——IPv6的新特性,实现从IPv4到IPv6平滑过渡的两种基本技术手段…双协议栈技术和隧道技术的实现方法,阐述了目前我国IPv6技术的发展状况,并对新一代网际协议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