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拱桥随着跨径增大而刚度下降,且在移动荷载作用下变形明显的问题,提出上承式V拱桥,在传统上承式拱桥的主梁和拱肋之间加入V形杆件,形成以主拱为下弦杆,V形杆件为腹杆,主梁为上弦杆的桁式结构,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减小结构在移动荷载下的变形.以300 m跨径上承式拱桥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研究结构进行体系转换的合理时机及成桥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按顺序施工完拱肋、立柱及主梁后,加入V形杆件完成体系转换再进行二期恒载的施工方案较为合理,且该施工方案的施工阶段的应力及稳定性满足要求;300 m跨径上承式拱桥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动力特性均满足要求,且较传统拱桥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上承式拱桥跨径增大后自振频率快速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上承式加V拱桥结构体系.将V形构件设于主梁和拱圈间以增大拱桥的刚度,进而提高结构的自振频率.通过适时的结构体系转换,实现一期恒载由拱圈承担,二期恒载及活载由一个主梁为上弦杆、拱圈为下弦杆、V形构件为腹杆并带多点弹性约束的变高桁架来承担,整个结构同时兼具拱和桁架的优点.为验证上承式加V拱桥动力特性研究和计算的正确性,修建跨径为10 m的试验桥,通过脉动试验测试桥梁首次发生面内竖弯的自振频率;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其刚度和动力特性进行计算,分析V形构件刚度对结构动力特性以及V形构件数量对结构温度应力的影响,并研究体系转换的必要性.结果表明:结构首次发生面内竖弯的自振频率试验值与计算值相差较小,且振型与有限元分析相吻合.在增加材料很少甚至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结构的自振频率得到明显提高,尤其是面内自振频率.V形构件的刚度存在一个合理的设置范围,V形构件的个数应以能使其与主梁或拱圈所构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在45°~60°之间为宜.加V形构件后的上承式拱桥结构刚度大幅提高,且在L/4(L为桥梁跨径)处,列车静活载所产生的上挠度几乎为0.经过体系转换后二次成桥的成桥方法可使上承式加V拱桥充分发挥拱受力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中钢管混凝土组合拱桥是一座专用观光桥,设计新颖,采用了新型钢管混凝土组合拱,充分考虑了桥梁的美观性,其中主梁和主拱圈之间设有吊杆,但未设置立柱,这种奇异结构的力学性能值得研究。为了解该桥的实际工作状态,评估在设计使用荷载下的力学性能,对该桥进行了静力测试和动力特性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桥在实际工作中受力性能良好,具有一定安全储备,试验成果为同类桥梁的设计积累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金清港大桥主桥属于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最大跨径为100 m,采用悬臂浇筑法施工。为保证桥梁在施工过程中结构安全和成桥后线形满足设计要求,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模型对各构件的强度和刚度进行验算,锚杆锚固部分混凝土局部受压、桁架整体抗倾覆仿真分析计算,分析桥梁在施工及成桥线形,以及结构内力状态,为同类桥梁挂篮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概念设计出发,提出一种新型索网承重式桥梁,通过改变缆索体系,增加桥梁的总体刚度来提高超大跨度桥梁的气动稳定性.鉴于传统材料的强度重量比不足,采用新材料,设计了一座主跨为10km的索网桥,进行了全桥的静力分析,并进一步进行了影响索网桥性能的各个参数的参数设计,包括索网系统布置形式、不同主梁材料等.最后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详细分析了索网桥桥梁的静风稳定性能,为超大跨径索网桥的静风稳定性设计提供依据与参考.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新的结构体系和CFRP材料,建造10km跨度的超大跨度桥梁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其静风稳定性亦能满足世界上绝大多数台风区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针对拱桥随着跨径增大稳定性下降、且在移动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剪切、弯曲变形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在主梁和拱肋之间加入刚性杆件形成三角网,使三角网与拱肋、主梁形成连续的系列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稳定性,提高了主梁和拱肋的线刚度,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桥梁在移动荷载下,三角形必然受非节点荷载作用,降低了稳定性,设置吊杆、立柱...  相似文献   

7.
从修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开始,新中国桥梁建造技术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铁路桥梁建设以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为主要标志,桥梁跨径不断提高,结构形式不断创新,从勘测设计、工程材料、施工工艺及技术装备等诸多方面体现出铁路桥梁建造技术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8.
对于大跨度钢桁架拱桥,横向风撑的数量、布置位置、样式以及刚度等因素对其稳定性影响明显。文章介绍了钢桁架拱桥的常见风撑结构形式,并设计了8种不同风撑结构形式,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其稳定性,从而研究风撑布置形式以及风撑刚度变化对大跨度钢桁拱的稳定性影  相似文献   

9.
超大跨悬索桥地震响应的综合最优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大跨缆索支承桥梁通常选择隔震体系以减小桥塔的地震内力,但隔震体系会使得结构在强震下的梁端位移很大,必须采取控制措施以保证整体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本文以主跨1 490 m的润扬悬索桥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地震响应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振动控制的原理出发,探讨了控制超大跨悬索桥地震响应的具体的措施及参数选择,结合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地震响应综合最优控制的概念,构造了综合最优控制效果评估模型,并给出了该桥在给定地震输入下的综合最优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对于超大跨悬索桥,在塔、梁间设置弹性连接装置或阻尼器都能减小梁端位移响应,但综合考虑其它部位的响应,阻尼器的减震效果更为全面。  相似文献   

10.
下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东旭 《河南科学》2005,23(6):852-855
根据郑州黄河公路二桥主桥———下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结构特点,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该桥的静力特性、动力特性及稳定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计算结果可为该桥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也可为该桥梁在运营过程中的健康检测和维护提供基础性数据,以及对于改进同类拱桥的结构布置和设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丽 《实验室科学》2012,15(3):73-74,78
介绍了一种箱式直流单臂电桥的快速调节方法。用它测量电阻时不用粗测待测电阻,而直接进行电桥平衡的调节,测量过程简单、快捷。  相似文献   

12.
双电桥桥臂电阻对电桥灵敏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与单电桥相比,得出双电桥桥臂电阻与电桥灵敏度的关系,从而确定了双电桥桥臂电阻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ZuoBridges"LiaoBoqin(DepartmentofPhysics,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630715)Theoriginan...  相似文献   

14.
景观斜拉桥结构体系复杂,为了探究该独塔斜拉桥在施工阶段以及成桥阶段的力学行为,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建模分析,针对结构的动静力学分析,静力分析方面,从结构的位移、内力以及应力等方面对桥塔和主梁在各个施工阶段以及成桥阶段进行受力分析,特别选取结构的8个代表性点位进行局部力学行为观察,动力分析方面分别从结构的稳定性以及自振频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构的受力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通过对该斜拉桥其相关力学行为分析,可以为未来类似结构的设计、施工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影响钢纤维混凝土桥面铺装耐久性的关键因素的研究和对此类桥面的调查分析,提出使用钢纤维混凝土桥面铺装时需注意的几个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跨海大桥是最需要考虑节约资源和进行环境保护的桥梁,而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是世界上设计的桥梁中占用跨海通道资源最节约型的大桥,是跨海大桥设计的首选桥型。通过对国内外已建或在建的跨海通道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的调研,论述了部分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的结构设计关键技术,分析了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的钢梁和斜拉索的耐久性,并结合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的结构特点,对比了适用于大跨度公铁两用大桥斜拉桥的结构体系和桥面布置,指出了影响公铁两用斜拉桥跨度增大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电桥灵敏度定义入手 ,对其表达式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学生在实验计算中的疑惑 ,对电桥结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倾斜传感器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倾斜传感器是一种测量倾斜角度的仪器.比较其它的测量方法,倾斜传感器以其安装方便、使用灵活、容易确立基准以及能适应恶劣环境下长期工作等优点和性能,在桥梁变形监测中被国外桥梁工程师广泛应用.详尽介绍了目前世界上主要生产厂家倾斜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液体摆式、振弦式以及力平衡式.阐述利用倾斜传感器对桥梁的沉降、桥塔桥墩的位移以及梁体挠度等桥梁变形进行监测的原理,提出相应的简化模型和算法,并且列举各种变形监测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9.
采用类桁架拓扑优化方法研究大跨桥梁的选型.通过求解应力约束体积最小类桁架结构拓扑优化问题,得到不同跨高比下桥梁结构的拓扑构形,验证了桥梁构形与跨高比有关.典型算例结果表明:文中方法在大跨桥梁选型中可以节约成本、提高结构性能和缩短设计周期.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利用原桥提高桥上桥承载力,提出了间隙上下限和分载可行区的概念。建立了将单分载点、双分载点和三分载点3种设置方式统一计算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装配式公路钢桥架设的桥上桥利用原桥提高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单分载点模型是最佳分载点设置方式,同时分载点应尽量设置在靠近跨中位置,从而提供更大的反向弯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