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同在九十年代,同样写了性描写,具有同样轰动效应的《废都》与《白鹿原》,却有着不同的创作心态。有“文曲星”之称的贾平凹由于个人创作思想的变化和自身生活境遇的影响,以颓废的心态创作了颓废的《废都》;而一直默默无闻的陈忠实,却凭二十七年的创作积累,以及对完成大命题长篇的强烈使命感,在知天命之年完成了关于民族心灵的秘史─—《白鹿原》。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陈忠实小说创作研究多集中于《白鹿原》一书。本文试图全面、简要勾勒1979年到《白鹿原》成书前陈忠实的小说创作。基于陈忠实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共产党员的特定身份,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主题可为改革开放后乡村政治与农村改革的写真,作品中突出刻画了四类乡村工作者群像。1985年后陈忠实开始反思改革开放带来的"离土"与"道德价值观异变"这两大乡村变迁,渴望构建新型道德价值观体系,《白鹿原》的写作主题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3.
《白鹿原》,一部深沉、虔诚的民族心灵的密史,曾轰动文坛内外。作者陈忠实对性问题大胆的艺术处理,无疑是促成轰动效应的一大因素。对此,读者见解仁智不一。《白鹿原》被大量读者解读成了“黄色小说”,一度成为地摊书中的“禁书”抢手货。报载,《白鹿原》被宣传主管部门列为电视剧禁拍作品。若此,田小娥当为“罪魁祸首”。田小娥,一个穷秀才的姣好女子,只因家穷被迫嫁给一个七十多岁的武举人(满可以做她爷爷),成为性虐待的工具。对这种强加于她的性剥夺,她理所当然地进行反剥夺,她对黑娃挑逗与真心相爱,完全是苦难人生中的生…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书中的人名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文化网络图,随意点击,我们会发现,《白鹿原》里的主要人物命名文化内涵很深,他们不仅仅是人名的代码,更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欣赏她,我们可从多层面、多角度体味陈忠实的人文心理、文化观念、生活理想、道德准则以及《白鹿原》的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5.
凌丹樱 《科技信息》2013,(6):227-227,228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20世纪90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耕种纺织、天灾人祸是它描写的重要内容,其中关于人物死亡的描写占据作品大量的篇幅,是《白鹿原》中一束凄艳之花。有人在不该死的时候含屈死去;有人被无情的镇压;有人沉静、从容地走向死亡;有人死有不甘;有人寂寞的落幕;有人窝囊的走完风光一生的最后一步……《白鹿原》是一个大大的历史舞台,每个人只是这个舞台的过客,尽管他们都曾徒劳地表现过自己的生命本体意识,都曾坚韧地寻找过自己人生的文化突破口。但是,他们都毫无例外地失败了,并且被淹没在封建宗法社会所设制的腐朽伦理道德文化观念的大染缸中。一切的悲剧由死亡划上休止符,但这不代表着结束,因为死亡带给了我们更多的震撼体验。  相似文献   

6.
李艳婷 《创新科技》2014,(12):121-122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从清末到解放初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变迁。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福祸相依”的人物因果命运,生命玄学神秘不可解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王淮峰 《新余高专学报》2006,11(4):17-18,30
陈忠实的小说《蓝袍先生》和《白鹿原》,表现了他对儒家文化从叛逆到皈依的心态转变,也显示了儒家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在正在进行的文化重构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家陈忠实在他的长篇巨制《白鹿原》中构造一个充满斗争和算计的男权社会.在那个社会里,女性的命运是悲惨的,吴仙革身上背负着父权、夫权的大山,白灵有着时代的觉悟,但是最终死在了战友手中,田小娥在屈辱中抗争却被惩罚致死.文章结合这三位重要女性的人生经历,揭示了造成女性悲剧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9.
《白鹿原》是一部描述陕西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陈忠实巧妙地运用民俗事象的特殊功能,把它创造性地转化为艺术细胞。《白鹿原》的民俗描写,不仅推动小说情节的自然发展,还使情节结构有张有驰跌宕生姿,有助于导引读者解悟事件关联及其丰实意蕴。尽管小说中的民俗描写并非是处处"匠心独运",但都成了小说有机体上不可缺少的血肉,尤其是在营造故事氛围,推进小说情节的展开和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忠实和曹文轩都是很重要的当代作家。其代表作《白鹿原》和《天瓢》在很多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小说中的白鹿与白马驹、朱先生与范瞎子以及主要人物白嘉轩和杜元潮构成了两部小说既相似又相异的艺术趣味,并分别在各自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华夏源脉赋     
题记 壬午盛夏,炎热难耐,蜗居七重斋月余。八月十四日午后,应作家峻里之邀,欣然前往灞桥区文学创作基地一游。该基地位于洪庆山南麓,系骊山西秀岭之余脉,与白鹿原隔灞川相望,距华胥古国仅一步之遥,当属华夏源脉所在。创作基地因陈忠实先生在此创作《白鹿原》重要章节而得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于黄土坡塬上的精神哲学─—“白鹿精魂”──及其理想人格范型的解读,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回归传统是《白鹿原》的文化本性。文章指出,《白鹿原》并没有提供富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文化观念,并没有最大可能地开掘人物灵魂的深度,它的成功在于以貌似丰厚沉静的鲁钝品性回应了90年代文化民族主义的主潮。回归传统既成就了它,也埋葬了它。从这一角度而言,《白鹿原》无疑是一部资质平庸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白鹿原》与《飘》中的主人公在特定时期内的性格和命运,探讨作者陈忠实与玛格丽特·米切尔分别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文化再认知,试图从文化层面对此进行平行类同的研究,旨在指出这一认知倾向的共同存在,并指出从文化分析角度对作品进行研究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忠实的作品通常通过描写农村生活,来叙说农民的遭遇和命运。在陈忠实的前期作品中,大多是描写农村的政治变动、社会变动及人的精神变动的。但从《蓝袍先生》开始,作家的创作思想有了崭新的突破:民族文化心理意识对于民族历史进程的影响——即民族命运进入了作家的意识形态。在其后创作中,关于民族命运的思考“非但没有终止反而继续引伸”。本文试图通过对陈忠实在创作上逐渐变化的分析,来揭示作家创作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5.
《白鹿原》被举为代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到目前为止)文学最高水平的作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白鹿原》进行评述:(一)思想内容深邃厚重,小说半是赞歌,半是挽歌;(二)故事情节跌宕曲折,作者设置了六个境遇,描述地处关中平原的白鹿原,在历史艰难的蜕变期中,上演了一出出波澜多彩,触目惊心的活剧;(三)人物性格复杂多样,本文分析了具代表性的白嘉轩黑娃,田小娥等人物性格特征内涵;文章最后略评《白鹿原》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男性的世界,在这个男性世界中有众多的女性,她们过着或顺从或反抗的生活,然而这一反叛和皈依却都没有逃离悲剧的命运,在白鹿原的男性世界中,她们过着悲剧人生,在掌控白鹿原世界的男作者笔下,她们仍旧成为被书写的悲剧对象。  相似文献   

17.
越是民族的东西,才越是世界的。因此,影视文学在走向世界的时候,就应当注重从内容到形式上去表现民族深层的东西。 一、题材 对目前影视作品稍有留意的观众不难发现,那些曾经引起较大反响、造成轰动效应的作品多是反映民族历史文化或者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的作品,都把笔触伸进历史的深层土壤里。比如前几年的《老井》、《红高粱》、《黄土地》等,后来的《渴望》、《留守女士》、《北京人在纽约》,以及最近的《三国演义》、《年轮》、《孽债》、《趟过男人河的女人》、《被告山杠爷》、《咱爸、咱妈》等,这些作品或者一方面叙写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步履维艰;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传统文化中的陋习、糟粕怎样影响、剥蚀着人的灵魂和肉体,使一个现代人被历史所吞噬的悲剧。《被告山杠爷》中的山杠爷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作为农村的基层干部,一直奉行的是那种农村特有的“人治”工作方式,这种方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然而在  相似文献   

18.
陈忠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白鹿原》的作者,他曾针对他所经历的"鬼"事写有一文,以下是其自述:我们这个不过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隔不过几天就有鬼事发生,当天便传得家喻户晓,说得如同亲见一般生动翔实。我听得毛骨悚然,却仍忍不住想听。我只说我经历过的几次鬼事。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在文学张力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小说的语言运用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在《白鹿原》文本语言里,关中方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陈忠实对文本语言仔细斟酌,在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里有选择地大量合理地运用方言,仔细斟酌,使其与普通话平分秋色,充分展示了人物形象,提升了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比较《白鹿原》与《百年孤独》,可以从它们共有的全景式写法、群体意识、梦幻与真实相通的世界、被打破的大同世界、真爱的控诉、不屈的原始生命力等六个方面发现两者在探讨人类命运、人类苦难的严肃主题和在表现各自本民族的群体意识、体现民族的特点上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