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师者,大都有过必须联系学生家长的情况,但我们与家长的沟通,大部分是告状式的。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平常我们无须和家长联系,除非是遇到了我们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这时,我们需要家长和我们一起去“管教”孩子。说到底,我们家访的目的无非就是想通过家长的严格(也许在潜意识里,我们甚至希望家长采用武力措施)解决问题。其实,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能够尽量多地与家长联系,而不是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当今高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整体偏少,并且联系方式与微时代的联系特征不相契合。极具微时代特色的腾讯QQ、微博、微信等微工具的广泛使用,以及现代社会家长对大学生成长教育的关注及参与需求等特征为微时代家校联系体系重构提供了可行性基础。微时代家校联系具有多元化、快捷化、系统化的特征,其能够实现教育的和谐、责任分配的优化,应构建纵向时空、横向互动和主体深度参与的家校联系模式,形成全程立体互动式的家校联系工作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现在,在教育中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农村有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其理由是孩子在家生活的时间短(只有双休日),孩子的学业他们也不懂,无法帮,他们所能给予孩子的就是满足其物质需求。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差,本来就没抱什么希望,送到学校来就是让他混日子长个子,老师不能批评。前不久,我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星期五一老师要求一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才能回家。可是刚放学不久,学生的家长来接他说:回去,下个星期来完成。老师对此表示无可奈何。其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共同的愿望,没有哪一个父母不愿管孩子,只要我们教师多用心,家长自然会和老师一起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5.
落实“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精神需要明确牢抓科普教育的学校主战场,同时需强化家校社政协同育人的能力。阐述了泰达街道家校社政协同育人模式下“一合三堂五育七能”科普教育模式的特点和取得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当前,家长在聋儿康复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怎样提高家长参与康复的效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提出包括"亲子同训"、"家庭康复指导"、"家校康复信息交流与共享"、"建立聋儿家长支持性关系网络"等内容在内的"家校一体"康复模式,以期真正发挥家长在聋儿康复中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7.
不少调查表明,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孩子对家人的亲情流失就已经开始了,与家长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距离与隔阂。作为教育者,面对这样的现状不能无动于衷。本文阐述了教师如何通过布置活动,利用有效的家校沟通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让学生从了解家长到感受家长对自己的付出,最后能理解他们,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近10年协同育人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特点,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12~2022年“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发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存在以下问题:聚焦“家校社”协同,忽略“家校社政”的均衡发展;重视理论研究分析,缺乏具体实施指导方案;关注线上线下融合,忽视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完善.提出解决途径:教育回归初心、学校回归育人阵地、家长回归家庭教育本位、政府回归教育常态治理和社会回归育人公益.研究结果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家长作业”现象深层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探讨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家长作业”现象实质上是家校合作非正常开展的表现,家长与教师的教育角色定位模糊、教学活动科学性与创新性不足是主要原因。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的创造性开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之下,人们很可能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心理失衡的现象。在教育领域.还因为传统教育对学生的束缚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搞清楚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找到导致学生心理偏常的源头,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1.
“双减”政策下家校合作共育可以很好地解放学生,能够持续深入地推进教育改革。有效开展家校合作共育有助于教育在目标与方向上保持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教育的良好生态。然而,目前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家校双方在各自责任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导致家校合作的实施效果不太理想。在认知方面,学校对家长在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中的影响认识不够全面、教师对家校合作中自身的责任认识不清、家长没有全面认识到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儿童的价值和意义。要突破合作共育的现实困境,需要从学校、教师、家长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即转变教育观念,确保学生获得优质教育;树立正确的边界意识,把握好合作的“度”;改变家长的观念,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对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青少年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切入,对城市流动青少年群体的共同特征、面临的问题、解决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以驻校社工介入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对流动青少年进行帮扶,并进行经验总结,以期为城市流动青少年服务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职学校常规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家长、学生、社会的互相配合,但现实中有许多家长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推给学校.完全置身事外,使得学校常规德育工作的成效无法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得到有效的延伸。本文试分析家长在中职学校常规德育管理工作中的“断层”现象,为家长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准确的角色定位提价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