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粒肩天牛是福建省杨树林的一种主要害虫,此次研究应用7株金龟子绿僵菌菌株对该天牛幼虫进行生物测定,旨在筛选出感染该虫的高致病力菌株,为生物防治提供新的资源。结果表明:感染Ma1291-2和Ma1775两个绿僵菌菌株14 d后,天牛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9.47%和88.92%;Ma1291-2和Ma1775两个绿僵菌株对天牛幼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5.62和5.82 d,孢子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70×104个/mL和6.16×104个/mL。说明绿僵菌Ma1291-2和Ma1775两个菌株对该天牛幼虫的致病力强,不仅致死率高,且致死速度快,僵虫率高,应以浓度为1.5×108个/mL的孢子悬浮液进行林间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吉林市森林土壤中的昆虫病原真菌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诱集方法从吉林市不同地区采集的18个土样分离出3属3种昆虫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用黄粉虫可以方便、快速调查昆虫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3.
白僵菌对昆虫的致病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僵菌隶属半知菌亚门 ( Deutero - mycotina)丝孢纲 ( Hyphomycetales)丛梗孢科( Moniliaceae)白僵菌属 ( Beauveria) ,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和应用最多的一种虫生真菌。根据野外调查越冬昆虫发现 ,因白僵菌致病而死的昆虫 ,占真菌致病总数的 2 1% ,它可寄生 15个目149个科的 70 0多种昆虫及蜱螨类 ,是一种广谱虫生菌。白僵菌致病力强 ,杀虫谱广 ,对温血动物无害且容易培养 ,在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关于白僵菌致病机理的研究 ,国外已有较多的报道 :,分别对白僵菌的杀虫机理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但国内报道较少。本文就白僵菌对昆虫的致病机理研究作一简单的综述  相似文献   

4.
主要虫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合评述了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白僵菌、绿僵菌等虫生真菌的进展。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原生质体融合、基因工程等技术进行基因水平上的菌株改良,二是利用酶谱分析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进行遗传差异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蔗糖、甜蜜素与白酒对白蚁引诱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蔗糖、甜蜜素和白酒对台湾乳白蚁和黄肢散白蚁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50%的蔗糖和酒精含量为40%的白酒对台湾乳白蚁具有较强的引诱效果,20%的甜蜜素对台湾乳白蚁具有轻微的引诱效果; 15%的蔗糖和酒精含量为50%的白酒对黄肢散白蚁具有一定的引诱效果,而甜蜜素对黄肢散白蚁基本没有引诱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改变台湾乳白蚁的生存条件,研究多种因素对台湾乳白蚁工蚁生存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对工蚁生存力影响最大,可以使工蚁生存时间大大减少,水和食物也是影响工蚁生存力的关键因素.同时实验结果还表明,同等条件下台湾乳白蚁工蚁群体的大小对其生存力有一定的影响,群体越大,生存力越强.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白僵菌对臭椿沟眶象成虫和沟眶象成虫的致病力情况.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8℃时,白僵菌对臭椿沟眶象及沟眶象成虫的致死效果均为最好,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100%、80%和43%、40%.此时致死速率最快,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2.130 d和5.023 d;当湿度为80%~90%时,白僵菌对臭椿沟眶象成虫和沟眶象成虫的致死效果均为最好,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100%、90%和63%、60%.同时致死速率最快,其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1.384 d和3.269 d.由此可知,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白僵菌对臭椿沟眶象及沟眶象成虫均有较强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3年生黑松为接种材料,研究在9种不同真菌上取食的松材线虫的繁殖和致病力变化。结果表明,真菌对松材线虫的繁殖和致病力有显著影响。松材线虫在9种真菌上取食后,松材线虫繁殖力和致病力从大到小而依存的真菌依次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盘多毛孢(Pestalotia sp.) 、拟茎点霉(Phomopsis sp.)、茎点霉(Phoma sp.)、头孢菌(Cephalosporium sp.)、交链孢(Alternaria sp.) 、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长喙壳(Ceratocystis sp.)。实验表明松材线虫的繁殖力与其致病力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球孢白僵菌对烟蚜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球孢白僵菌兑成孢子悬浊液感染烟蚜的方法检测球孢白僵菌对烟蚜的致病力和防治效果.室内试验时所供测试的七个菌株均对烟蚜具有毒性,其中菌株C j4、Ly4、Sc145的感染致死力均达到100%,菌株Sc145在第6 d感染率就达到100%,表现最为突出;室外试验在第6 d时所有菌株对烟蚜的防治效果都大于85%,最高为菌株Sc145、C j4,达到93.4%和93.3%.从中有球孢白僵菌对烟蚜有较强的感染致死力,其中测试菌株Sc145、C j4室内感染致死力和室外防治烟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研究分析了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黄肢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ceps Oshima、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 Light和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的空间和营养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度,并分析了多个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测算公式用于白蚁研究领域的适宜性.结果表明台湾乳白蚁的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大,黄翅大白蚁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最苛刻.而它们之间营养生态位的重叠度不大,仅黑翅土白蚁与黄肢散白蚁、黄翅大白蚁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的重叠度.  相似文献   

11.
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交哺行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家白蚁的交哺行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年龄对家白蚁交哺行为模式的影响,并对家白蚁的社会结构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大龄工蚁承担着群体中的主要营养食物的供应,兵蚁在家白蚁群体占据着较重要的地位,享受着营养物质优先供应的特殊权利。  相似文献   

12.
该文对家白蚁的交哺行为进行了探讨分析,确定了年龄对家白蚁交哺行为模式的影响,并对家白蚁的社会结构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年老工蚁承担着群体中主要营养食物的供应,兵蚁在家白蚁群体中占据着较重要的地位,享受着营养物质优先供应的特殊权利.  相似文献   

13.
研究分析了5种色素标记家白蚁的适用性,确定了它们对家白蚁的毒性和肠道标记滞留性。结果显示:黑色素、绿色素和大红色素对家白蚁的毒性很低,而且标记的可见性也比较好。所以,这3种色素可以应用于家白蚁的行为研究、毒饵的筛选等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14.
采用凯氏定氮法、索氏提取法、蒽酮比色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等对台湾乳白蚁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分别测定了台湾乳白蚁的蛋白质、脂肪、可溶性糖含量以及矿质元素如铁、铜、锰、锌、镁等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台湾乳白蚁蛋白质含量为16.86%;脂肪含量为10.09%;可溶性糖含量为0.39%;水分含量为70.42%;灰分含量为1.25%;矿质元素含量中铁为293.068 0μg/g;铜为20.911 4μg/g;锰为15.014 3μg/g;锌为62.861 0μg/g;镁为653.770 5μg/g.其营养价值高于一般的动物食品.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解剖家白蚁幼蚁、工蚁、兵蚁和若蚁的消化系统及测量其消化道的大小与消化道内半固体褐色物质的含量,分析了家白蚁消化系统的发育和取食行为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幼蚁消化道的分化不明显,主要通过交哺行为自工蚁处获得液体食物;兵蚁后肠囊的发育不很充分,也主要是通过交哺行为获得液体食物,其中夹杂有一定的半固体褐色物质;若蚁的后肠囊还有待进一步发育,所获得的食物既有液体食物也有半固体褐色食物;成年工蚁的后肠囊相当发达,基本上被半固体褐色物质完全填充,主要是依靠自我取食的纤维素物质而生存。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甲醇冷浸法提取苦楝、台湾黄蘖、食茱萸、土肉桂之干材及无患子果实之提取物进行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防治效果比较,将提取物配制成不同浓度(mg/mL)浸渍滤纸。各树种提取物以10mg/mL浓度进行试验,于第2天时无患子果实甲醇提取物可达半致死量LD50,于第6天可达致死率100%,滤纸抗白蚁试验以无患子果实之甲醇提取物抗白蚁效果最佳,食茱萸及苦楝材部之甲醇提取物为次等。经真空注入法将浓度10mg/mL之提取物注入于台湾云杉、台湾二叶松之木块,进行喂食试验4周后其结果显示,未处理之木块受白蚁严重啃食,经苦楝、台湾黄蘖、食茱萸之干材及无患子果实浸渍处理之木块白蚁啃食情况较轻微,其两种树种木块之损失率分别降低至55.65%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